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P2

  ..續本文上一頁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體。非來非去、非斷非常、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真理,這性是永遠存在的,無論修與不修,它都一樣平等。那麼就是如此我們才有可靠的保證。只因我們本來是佛,修與不修本來都是佛,永遠也不會失去這個本性。

  第二點,我們相信一個人一天到晚至少有兩次本性會出現,有些人會突然沒念頭時,本性會出現,但是你對理還沒明白,不知做工夫,把握不住,如有時有人突然叫你一聲,你會一驚,那時念頭都沒有時,本性會出現的;有時會因開岩炮,或放鞭炮,那時念頭會脫落,但是太短暫,一般人是把握不住的;有時人剛睡醒時,頓覺沒身體,人是醒來了,不知在何處,一個念頭也沒有,那時本性出現了。念佛、拜佛等很多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但是人太無記,被無記所覆,就是心理學上講的無意識性太重,人太蒙昧、顛倒,所以把握不了,這是第二點。我們可以相信,本性自然會出現,它自動會出現的,不是你要求它出現的,只要你不覆蓋它,不被境界所迷,不産生妄想、執著,它始終會出現的。

  第叁點我們相信有無量佛通過修證,已經證道了。近的講有釋迦牟尼佛,早一點有燃燈佛,有很多佛。我們也知道很多曆代祖師,通過對道的修證,已經圓滿,有些肉身不爛,有些産生閃光智慧流傳到如今;他們所作所爲的確都是真實的體現、道的體現。

  第四點,我們相信佛教有系統理論,就是關于真性的理論。而且佛教導的五乘修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一切差別的法,以及淨土法門的方便門等,都是回歸真性的途徑。佛就是方便接引衆生,方便接引衆生的目的都是引歸真性,沒一個不是引歸真性。我們對佛的理徹底了解之後,我們心裏面就有一種朗然、有一種信、有一種真實的方向,這種信、這種理上面明白的信,是非常非常珍貴的。過去天臺宗講的推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就是通過理的推斷,通過時間、空間,通過能與所,通過衆生與佛,一直推斷到後來無生境界。這無生是真實的,無生是本具之性。推斷到無生有什麼好處

  真正的好處是以無念之心而妙應一切,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問題,不會再向外面求,一切世出世間的問題都解開了,但是不等于透過,至少不會在問題上面去尋求,會安于當下。

  有些人講,我明天修得好些,或者下輩子修得好些;實際上這樣講是不正確的。人之所以能夠成長,能夠修好,從哪裏修呢

  就在當下。一個把握不住當下的人,是永遠修不好的人,永遠也不會成佛的人。可以這樣講,他若知道有一天開始知道當下,那麼那一天他就開始走向成佛的路,開始成佛,所以當下最要緊。所以怎樣來見到佛性,怎樣來修證佛法,怎樣去透過境界,怎樣圓滿道果,都是在當下的體現,這當下沒時間,就是刹那刹那也不可得;好比說我們的當下是刹那刹那的。

  就念佛來講,正念時當下沒時空、沒能沒所、沒內沒外、沒聖沒凡、沒悟沒迷,它是當下的體現,這當下是全體的信、全體的真實。所以大家從此以後修行在哪裏修呢

  就在當下修。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把握于當下,這樣才能修成功。所以從這點說,我們修行的進入並不難,因爲當下就是我們現在的目前,當下能夠圓成佛道。《華嚴經》中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顯現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源頭,是功德的母親,能夠顯現一切善根,就是在源頭上信,這樣才會圓滿成就!

  接下去學的是第四段。第四段是金剛藏菩薩所提出的,就是因爲他看到很多人聽了關于修證方法之後,還沒悟入,沒悟入會産生懷疑,對佛所說的話的懷疑,而且這懷疑是根本的懷疑。若這懷疑産生,一切修行都是空花幻影,都不成功。若這問題解決了,那麼修行當中的很多很多問題都解決了。很多人在佛法上得一些消息,得些體驗,但是他們在根本上還沒解決,根本上若能解決透徹,就是徹悟的境界。

  徹悟以後,還要透過境界。因徹悟的人對佛的本懷、佛的精神、佛所有的道理,已徹底地了解、徹底地透徹,而且這理解不是向外理解,而是向內心徹底圓融的理解,再也沒問題存在,這樣子叫徹悟的境界。徹悟以後沒文字、沒言語、沒道理。但是對世出世間問題已解得很透徹,這樣子只用在實際生活中透過過去未曾透過的粘滯境界。假若過去世都是出家修行的人,那麼對社會及家庭都沒經曆過,他要透過這境界。若過去世是二乘的,那麼對菩薩境界要透過,若過去沒經曆地獄,現在要到地獄去磨練,透過地獄的境界,要透盡才能圓滿佛果。

  但是因與果是一致的,當時所悟入--徹悟的因,就是佛的因,一樣的性質。譬如一杯水與大海的水是同樣的性質,雖然大海的水要廣大得多,但不能說這杯水不是水,這杯水與大海的水一樣,這杯水就是佛,現在所證到的地方就是佛。禅宗說的見性成佛,用這樣的道理來講是一樣的性質的佛,但是沒大海這樣廣大,即作用還沒有佛那樣的圓滿。所以天臺宗說有名字即佛的悟解,觀行即佛的修持,相似即佛的接近,到了分證佛位是這樣講的,「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在一百個世界現身作佛,各顯瑞象,與佛一樣,但其力量只能于一百個世界,再大一點就化不起來。第二步的二住是一千個世界能夠現身作佛,大一點了,實際體性是一樣,作用大起來了。第叁步叁住是一萬個世界,第四四住是十萬,第五是百萬,第六是千萬,第七是萬萬,是這樣擴延到法界無盡,最後圓滿佛果。所以不是一步登天,但是最初證入的因是絕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相信、明白。下面入文:

  爾時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從座而起。什麼叫金剛藏

  就是如金剛般的信,堅固不移的信,能破一切懷疑。《金剛經》頌中說:「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這就是頌這個道理。「斷疑生信」,沒現量境,並且要「絕相超宗」。這些都是真實境界,所以「頓忘人法解真空」。金剛就是以金剛的智斷一切懷疑,對佛教所有的內容、所有的講法全部圓融通達,沒懷疑,這樣才能幫助別人、指導別人,才不會指點錯;否則,因爲人的問題不同、因緣不同,若說錯了,就冤枉人家很多世。若有些人念(大悲咒),已經念得很清淨、很有力量、很相應,或者已經放光。你若教人只念一句佛號,其他都不要,這樣就破了他所得的功德法。因你看不到他的境界,一旦把他破了,雖然開始念佛,只念佛,那麼他就損失了這部分的功德,這樣他的業障又重新結上,會執著,所以有些修行人已經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能隨便破了他,這些是有用的,可以回歸。

  當證到叁昧時,法門就用不著了,若還沒證叁昧法門還是有用的。因法門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有拜佛、念佛、持咒、觀心、參究等,法門有很多,沒成就之前,若這法門適合相應,應一直用下去,不能在中途變來變去,一變就白白浪費了前面的功德,又要重新開始。因法的運用有一條直向的路,八識田裏面有一種性,如果變了方向,這會枯下去;若西方的蓮花已開了,現在由于一變,蓮花就枯了。大悲咒也有蓮花,不一定念佛號就有蓮花,念大悲咒、大乘經都有蓮花,都會莊嚴蓮花。其實這蓮花是個相,表示心性的蓮花、智慧的蓮花、功德的蓮花。所以說金剛是一種堅固的信。

  「藏」,就是功德的庫藏,有真正的金剛信破一切懷疑,才會有功德能藏住,不然是有懷疑,會漏失流出。就是聽張叁說一說,再聽李四一講,這樣會受影響,功德就藏不住了。我們的功德應藏在內心,不是流在外面,不要受別人影響,但要聽善知識的勸導,對我們有幫助的勸導,有幫助的指點要接受,但不要破壞掉,破壞是破掉執著、破壞迷惑、破壞煩惱,對功德不可以破壞,儀規不可以破壞,善的法不可以破壞。

  《華嚴經》中講:「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善的法愛,菩薩都要求的。有人講只念一句佛號,其他都不要,有些連宗門都不要,那麼這樣修行就會停在那裏,就是這一點病,就不能成就。「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四弘誓願是很廣大的,要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一切好的法門都要學習,一切煩惱要斷盡,一切衆生要度盡,無上佛道要成就。一定要圓滿廣大的心來學佛法,才能夠通達無礙。所以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從座起,恭恭敬敬頂禮佛足,右繞叁匝,叉手恭敬地對佛說:  

  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這是提出問題的第一部分,意思慶幸自己已悟,在座大衆亦很多也悟了,從內心發出的慶幸心、喜悅心。有些地方講「慶快平生」,禅宗裏開悟的人就叫「慶快平生」。所以金剛藏菩薩說:大悲世尊!您剛才前面講的一切內容已非常善巧地對一切菩薩衆宣揚了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總持的因地法行,這是一切行法的根本,前面所說的修證方法是所有行法的根本,無論何宗何派,行法上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這裏又指出漸次方便,從迷情、從現見、從事實體現,透過而證道的過程,是漸次方便,這樣講是爲了一切衆生開發蒙昧,心地開發、心開意解,發出智慧、發出本有功德、本有的真實之性,那麼使蒙昧的人得到開發(蒙:童蒙,還蒙在鼓裏;昧:昏味,無知)。這是指還沒開悟,或者是以文解義,或者還是顛倒糊塗;這樣的人把他開發出智慧來,開發具性功德來,那麼在會法衆聽到佛的這樣開示以後,承佛慈誨,承受佛旨,承當荷負。佛教裏講我們衆生都是佛,你能承當得起,承受佛的教誨,一切幻翳就能消除,心智朗然開發,這一下能承當起,接受佛的教誨,心胸開闊,心地明淨,非常明朗的一片,自然地顯現,于是慧眼清淨,智慧的眼目清淨,這是根本。有些地方講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這是什麼眼

  就是慧…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