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P3

  ..續本文上一頁眼。這大地無非沙門這一只眼睛所現,這正法眼藏所現。下面提出所懷疑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衆生對這信不下: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提出第二個問題)。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這裏提出問題:世尊!假使衆生本來成佛(前面講的),到後來知道都是空花亂起亂滅,都是本性所顯,才知道衆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那麼既然衆生本來是佛,爲什麼還要說有無明

  這裏懷疑真佛是否生妄,真性是否會生出妄幻的無明來

  金剛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無明像是天空中的雲,而真性就如虛空不動,虛空是不會生出雲的,但雲會覆蓋虛空;只有證到虛空的人,才知道烏雲遮住的裏面也是虛空,衆生在無明迷昧當中,也是真性朗然;但是衆生迷了不知,所以佛用種種言說、種種方便,來打破衆生的無明執著。外面打進去,又從裏面開出來,這樣總有一天烏雲全散盡,那麼就「青天徹露」,有些地方講「秋空一片萬裏無雲」。這樣清朗是指開悟的境界,說明心裏面的幻翳沒有了;這裏講衆生本來是佛,那麼爲什麼還有一切無明(提出第一個問題)

  接下來說「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假若說無明衆生本有(實際上不是本有,而是幻有),那麼什麼因緣使如來說衆生本來成佛

  這裏懷疑妄是不是佛

  成爲真時,妄是不是成真

  是否無明本有,是否通過修煉成佛

  那麼是否妄裏面有真,或者妄裏面成個真

  這是提出第二個問題。因爲修妄不能成真,只有破妄、轉妄才能成真。

  「十方衆生本成佛道」,十方十二類異生,各種各樣的生命--胎、卵、濕、化;假使本成佛道,後再起無明。假若這樣的道理成立,衆生原來本成佛道,若再起無明,即無明是後來而有的了。

  「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如果通過修行成道,那麼如來什麼時候再生煩惱、或者迷作衆生

  這裏認爲無明是後起,實際無明是無始的,但有終,而真性是無始又無終,但是用法身來講,是有始而無終。所以這裏有叁點:無明無始有終;真性無始無終,平等一際;法身是有始無終,這裏是指證的法身,不是理法身,證的法身有始無終,永遠具足,成就一切功德。

  上面總起來是說:本來是佛,煩惱是怎樣生起的

  假使煩惱在無生中,虛妄生起,如來成佛是同等無生,衆生理體無生與如來成佛的無生,是一體的,那麼無生裏面還應妄起,成佛是否還會妄起

  由于此體都是無生的,且佛無生,衆生也是無生。假如衆生裏面是佛,佛裏面是否還有煩惱

  

  「惟願不舍無遮大慈」,這裏的意思說「成佛無遮」,就是對所有的末法衆生,有這樣的問題,有這樣的疑問。「大慈」,普遍地對他們說。過去印度國王有開無遮大會,所有國庫裏的東西都分給窮人,全部分完後,大臣們再用錢把他們的東西再贖回來,這叫無遮大會、平等的大會。這裏佛的無遮是佛把所有秘密都講出來,給所有人接受、給所有人理解佛的真實意義,這樣叫無遮大會。所以說「爲諸菩薩開秘密藏」。什麼叫秘

  若來人的根基不夠,就不把法傳給他,這是秘。佛教裏面本來沒秘密,密宗也不是什麼秘密的,外道也一樣。來人若沒根基也不會傳法給你,其實是覆相而說,這相把它蓋住說,不給你講清楚,只叫你如何如何做就行,這叫密。但在這裏是把秘密打開,對大衆普及地講,把問題講清楚,所以說「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就是這樣的秘密藏針對末法一切衆生,使一切末法衆生能夠顯了這樣的大道,明白這樣的大道。

  所以叫「開秘密藏」,能夠「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能夠聽到這樣修多羅了義的法門。「永斷疑悔」這是不容易的事。大家要知道,

  「永斷疑悔,畢竟成佛」。一個修行人,「永斷疑悔,畢竟成佛」,說明他的信是透徹的,不是著相的信、表面的信,也不是聽某某師父的信,而是本人的內心的信。因爲真正的信是內心具足的,不是受別人影響,但不懂時,是需要別人的指點。指點以後就跟別人沒關系了,而是自己的事了。假使一個人能永遠斷掉疑悔、猶豫,這樣的人畢竟成佛道,這樣的人每生每世都是進步,畢竟圓成。所以這點在禅宗來講好,或者在教下來講也好,這種絕對的沒懷疑的信,大開圓解,徹悟心性,這都是堅定不移地信到徹底;當然這人要拜到本門的最高師父,這點大家千萬要注意。你若學密宗的話,若是學黃密的,應拜到黃教中的最高師父,拜得仁至義盡,你要盡心去供養師父。若到一定時候,覺得自己再也進不上去了,應再拜高一點的師父。若跟這師父修了一段時間又進不上去了,還要找師父,這樣一代一代地找上去。紅教也一樣,這是密宗裏面的一個規矩,就是走下去的。

  過去瑪爾巴大師幾次去印度拜師,他在西藏都學遍了,因源頭在印度,所以要到印度去求,而且到印度應求最高的師父,所以要有很多很多的供養,他帶去很多黃金,所以這是很不容易的事。若一輩子跟一個師父,可能就會停在那裏,可能師父對你的開示不得力,到一定時候就要轉的。西藏很重視朝拜,朝山拜師,有的甚至把所有錢財都帶去供養師父,討飯回家,他們是這樣作的;宗喀巴大師一生也拜過很多師父。

  而在淨土宗不是這樣的,淨土宗不一定有師父,有明師指點當然最好的了,但主要靠自己去深入地信、深入地行、深入地探索,淨土在現代有一點麻煩、淨土宗比較亂、派性比較多、講法也很多,一時一個熱潮過來,行什麼法度的。淨土宗在現在比較難修,因爲真正有體驗的人,真正深入體驗的人很少很少。如淨土宗把人講得使人悲苦得流淚,如今是看不到的。真正弘淨土的人,要悲心懇切,理要相當圓,這樣才會講得讓人感動,而且要不斷地把人引入。如這一年是一年級,把你的信建立起來,第二年又怎樣去做,接下去第叁年、第四年,要一步一步地把人引進去,從西方淨土到目前的顯現。所以現在的淨土宗是很不盡人意的,而禅宗也不怎樣景氣。

  現在的禅宗都是法卷傳法,真正的明眼宗師亦是很少,他們認爲佛法不可離開經。大家要注意,有智慧要把佛經研究透徹,但要打破知解,盡力少看注解,要自己去透徹、去觀察、去用功,把自己的路看准,去體會。在如今的時代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沒這樣探索的精神,有些甚至幾十年還在老地方打轉,走不過這條街,所以修行不是很簡單的事。但容易起來也是很容易的,這要看個人的根性,所以「永斷疑悔」,契悟真智,是非常重要的。

  疑分開講有叁個疑:第一個疑是懷疑自己是否能成佛,我這樣根基差、業障又這樣重的人,且環境又不好,這樣是否能修成

  或者說會開悟

  或者說念佛會不會一心不亂

  淨土相應,感應道交

  有些人說:「我念一世的佛,就是有一次覺得輕安,其他時間都是妄想紛馳。」這樣有些人就認爲他這樣精進念佛,又吃長素,過午不食,早晚課堅持不辍,這樣也達不到一心不亂,這輩子怎能夠修成

  這樣認識真是大錯特錯了。應相信自己就是佛,佛性具足,因爲我們知道,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念佛人有叁種力:一個是自性功德力,一個是佛的慈悲願力,一個是修行的不可思議力。念佛、念經、持咒不思議願力,叁力合一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能修成,這是至關重要的。有些講我下品下生已經是千幸萬幸了,何敢求上品上生

  但是真正信入的人,不僅是臨終生,而應在目前就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把握現在,要求起點一定要高,否則連下品下生也沒份。肯定是如此的,所以這是非常要緊的,且不要跟別人瞎跑。修淨土宗的人,若跟潮流走,是很危險的,我們要立定腳跟走自己的路,一定要有自己的定課,自己修證的方針,不要跟別人轉;若真正有道的人,可以去參學一下,或者跟他一起坐一坐、念念佛,體會一下。若這人修得好,你跟他坐在一起,你就會感到輕松,他對你說話,你的煩會被他解開,他就是修得好的人。這人若跟你說話,你心裏反而覺得更不安,這人修行就不如你,你要離開他。所以一接觸馬上就會知道,故現在的淨土宗相當亂,修行要靠自己去體會。

  第二種疑是疑法門。我現在所修的法能否修成

  懷疑這法門,修密宗、淨土宗,或禅宗,懷疑所修的法是否能成佛。是否能適合于我

  對法的懷疑主要是對法的作用不透徹,這法得到太容易了。有些人得到法太容易,反而最後還是把這法放棄了,這也是一種懷疑,對法的懷疑,絕對修不成。

  第叁種疑是對師父的懷疑。對師父的懷疑有兩種:一種是師父是真好,而你自己沒根性,你自己的信心不夠,得不到師父的指點,或者不恭敬師父,或者師父跟你的緣份不好。第二個情況是師父沒善巧、沒智慧、沒辦法幫助你,其修證境界不高,幫不上你。若對這樣的師父産生懷疑,這懷疑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找更高的師父,但最要緊的還是信。

  過去有一個例子說,一個徒弟跟師父學,而這師父是假的,是個騙子,但這師父很能說會道,且樣子是很像。別人都說,這師父衣服穿得莊嚴,相貌又不錯,說話又講得動聽,所以都認爲這師父很有道。而這徒弟是個非常純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根性好的人。他拜了這個師父以後,就一心一意地恭敬其師父,他無論聽師父說什麼道理,就是一心一意恭敬他,跟他修。師父也沒什麼實際法門教給他,其實師父本人也不懂怎麼修,這師父對他說:「修行人到一定的時候,能在水面上走過。」這位徒弟聽了以後就非常相信。他師父對他說:「只要你信,你就可以走過。」這徒弟確實很信師父的話,一站在水面上走而沒往下沈,且很順利地走到對岸。這一下其師父也看傻了眼,他比我還好,我也走不過,因他知道是假的。而後來其師父…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