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對他說,若人修得好,可以在空中飄,這徒弟也真能在空中飄起來。如此一來,有一天晚上,這師父跪下來對這徒弟說:「你比我修得好多了,我實際上是假的師父,我雖說這些話,但我自己做不到,我說的話很多都是假的,都不是我自己所體會到的,都是聽別人說的,你這樣虔心,修得這樣好,請你教我一些訣竅,是怎做到的。」所以這樣虔心的徒弟也是有用的,假的師父也會把他度起,但一般的人都是思想很多的,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師父是真的。有一位徒弟對師父的法很相信,師父的法就是「停」,就是說無論你在做什麼事,只要講「停」就得一切放下,停下來什麼都不做。有一次叁個徒弟要經過河床到對岸,這河床上面有水庫,平時這水庫的閥門是關著的,所以這河裏就沒水,是幹的,人可以直接走到對岸。當這叁個徒弟走到河床的中央時,水庫的閥門突然打開了,這時坐在茅屋裏的師父突然叫「停」,這叁個徒弟只好停那裏。由于這是習慣,師父叫「停」,徒弟們就自然停在那裏不動,這時水已經漫過了胸口,其中一個徒弟說:「我修行不是爲了尋死,修行是得利益的,再這樣站下去,我會被水淹死沖走。」說完就自管站起來逃到岸上去了。當河水漫過頸脖時,第二個徒弟受了不了說:「不行,我修行還沒修成,就這樣死去, 那到何時才能修成
」這位徒弟雖然是想到修行問題,但還有怕,所以也害怕得逃到岸上去了。河中只剩下最後一個徒弟了,他說:「我修這個法一切無求,師父叫我怎樣做,我就怎麼做,我一切放下不管,生與死跟與修行沒關系,就讓河水漫上來吧!」這樣這個徒弟就讓水給沖走了,而當水把這個徒弟沖走後,師父已經知道了,馬上跑出來把他救起,這個徒弟休克了不省人事,實際上這時候這個徒弟沒有一點思想。當河水一沖走他時,他一片空淨,實際上是進入到叁昧境界。師父把他弄醒了,這徒弟像換了一個人,哈哈大笑,整個人已經變了,他在河水漫上來失去一切思想的刹那間證到了叁昧,所以修行人都要死過一次。
一個開悟的人就是死過一次,徹底地死一次,有一點挂礙在就不行。如外面有一點響聲,就驚起,或毛孔悚立,那你還沒死,即心還沒死,念佛打七,是死心打七,要「死透」的死就指這個「死」,不是讓肉體死去,所以淨土宗說死去,不是肉體死了往生西方,是讓你的心死盡,死盡偷心,一點也沒有裏礙,一切妄想都丟掉不要,到那時才能證悟。
大家都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是人死,而是要妄心死盡,無明破掉,到這裏才顯露真性。所以信法,相信你自己所修的法,而且要在這法上面不斷深入,不斷地去體驗(一個信師父,師父也要信),所以這裏提出「永斷疑悔」。悔,是後悔。若是對做了惡事生悔是好的,若對善了生悔是不對的;做了惡事生悔後,不再去做惡事;而有些人一邊後悔一邊又去做惡事,這樣的人是沒有用的,是永遠也修不起的,亦不是修行人,對他講也沒用,這樣人對人生沒正確的態度,而是在混日子,或是在佛門當中混日子,確實沒意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講了這樣的話以後,五體投地拜佛,如此恭請了叁次。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金剛藏菩薩說:你問得很好、很好!你能夠替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的方便。秘密是指如來秘密。如來秘密,我們是不可知的。通過佛的語言來解,一是修證秘密,證得如來性,這秘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這裏所問是我們的秘密,如來的秘密不用我們問,我們問了也沒用,是佛的秘密。就如一個開悟的人,我們問他:「你已開悟了嗎
」開悟是境界,這樣問是沒有用的,大家千萬不要隨便問,這問別人的境界是沒意義的;你自己有什麼問題,問人家、看人家怎麼對你解,是否能解開你的問題,這樣問是有意義的。所以看人有沒有智慧就看這些地方,你如果專門打聽別人的消息,這是完全沒意義的行爲。如自己有問題,向人家請教,能把你的問題解開,你就是進步了。所以這裏問的不是佛的秘密,而是問自己的秘密。修證上的、究竟上的方便如何。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些問題以及菩薩證悟的教誨,因爲證道是證如來之性,這是證悟的教誨,是了義的大乘,不是不了義的大乘。叁乘次第雖然講大乘,但是不了義的大乘,而這個大乘是無上大乘,成佛的大乘,能知佛位的菩薩。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就是這樣的問題提出後,能夠解答,使能夠修佛位的菩薩以及末世衆生得決定的信,這是至關重要的,是信根成就。法身如來具足成就,就斷疑悔。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現在仔細地聽,我對你講。「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下面是佛對問題的解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
這萬有一切裏面的有情與無情的世界,始與終(始:開始,終:終極),生與滅,「生」新生而起,「滅」念念謝滅。「前」是過去,「後」是未滅。「有」是住劫,「無」是空劫。「聚」是成劫,「散」,地球的壞劫。這就是有聚散,成、住、壞、空四相,四個中劫成個大劫。起止、「起」,現行、存在的現行。如地球在運轉,山河大地一切在變化,人的思想在流變;「止」,是調伏、工夫,把妄想調伏,吾人念頭打起,隨著外界而轉,隨地球而轉,隨萬物而動。我們的念頭起來了,要把它調伏,把妄念止下去,有止才能歸空,念念相續,有起有止等,衆生念念相續,實際都是依妄起妄。因念念相續的關系,形成世界的業流,形成了世界的報果,形成了世界人類的一切執著和作爲,這是沒相續心,沒相續心才能顯現我們覺性的妙用。因念念相續的關系,能所不斷,所以循環往複不斷,器世界空了又成,有情世界裏人死了,又有人從中陰身階段投胎出生,老是在輪回、生滅;而且我們的心念也在時時生滅,所以說循環往複,如輪子在一個軌道上輪轉,我們走不出,走不出就非常痛苦。
「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有種種取與舍都是在輪回裏面。取,執著貪求。舍,丟掉、斥離。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取極樂,也是輪回。大家要知道,也是輪回,這樣的心還沒出輪回,直到相應時,厭離至極,便無厭離,到那時,就沒輪回;但是你如還在厭離當中,所以還有輪回,但是很多人搞錯了。厭離器世界及男女、境界,沒去厭離自己的妄念心、執著的心;欣求西方,執著西方的相好,而不知西方的妙德在自心中具足,這樣搞錯了,所以産生取舍,都是輪回。所以《楞嚴經》講:「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這樣子我們的真性會隨幻而轉,真性是法界的體,由幻的關系,就如帶有色的眼鏡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變了色,即不是原來的樣子。而看電視,電視的一切是幻的,我們看的人是真的,但人會投入,會掉眼淚,會隨著電視裏面的情感而變化,這心就隨幻轉了。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這裏講人若未出輪回,天天還在妄想中分別,而來辨別圓覺的真性、圓覺的理體、圓覺的境界、圓覺修證的體會,若這樣辨別的話,那麼圓覺性也同流轉,不可能真實理解,不可能真實的體會。這樣辨別,圓覺也變成流轉,所以佛教裏面有很多诤議,和很多問題要去討論,很多的辯駁,學者或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說這樣的體驗,有些人說那樣的體會,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就是說人還在輪回當中,這樣圓覺也變成流轉。爲什麼流轉
圓覺是平等之性,而討論與體會變成不平等,形式不同。所以講:「若免輪回,無有是處。」這樣的心去免輪回,是免不了的。爲什麼這樣講呢
因還有知見在。知見立知,還有對比在,還有能理解圓覺的人與圓覺被我所理解在,即對立面存在,若使這些都消融以後,智斷皆空,都沒存在,都沒分別,這時,圓覺性在當下顯現。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沒佛法可懂,一天到晚絕對不會去想我在修行,或者我在學習佛法;真懂了,沒有一個文字、沒有一個法門、沒自我、沒境界、就在當下,就連當下也不知什麼叫當下,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去體現,這是真的悟入圓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譬如說人的眼睛老是在轉來轉去,這清湛的水也會搖動起來了。這是用水表圓覺性,眼睛表示我們的人的輪回妄心,所以古德解釋說:「以眼勞觀水,見水有動,眼若不瞬,水則不搖。」
又如定眼,由回轉火。
這火輪在轉,眼睛若定在那裏看,因眼睛分別功能跟著火輪在轉,所以眼也在回轉。但是天眼的人就能看出,天眼的人知道這裏面是空的,會看出空間,但人的眼睛太遲鈍了,因這轉的頻率太快了,有些東西振動太快了,會當作實質。我們看的電視也是振動的關系,振動到極點時,看不到它的振動,這實際上是刹那刹那的連續體。《中論》裏面就講這問題,大家自己去體會。《中論》說,一個人運動,如跑步,我們覺得他是連續的,而實際上他每步、每個動作,運動與靜止,由靜止的連續,構成了運動。物質也是如此,每個電子、原子,它們的當體就在靜止當中,由靜止裏面構成了運動,由能量的激發。我們的心念也一樣,我們的心念每個念頭都是當下,本來是靜止,所以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但因我們有分別執著,我們的人變得遲鈍了,太無智,覺著是在運動,是在相續,所以流水永遠是當下,每個波浪、每個水的分子,都是當下的顯現,它沒運動,…
《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