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P2

  ..续本文上一页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体。非来非去、非断非常、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真理,这性是永远存在的,无论修与不修,它都一样平等。那么就是如此我们才有可靠的保证。只因我们本来是佛,修与不修本来都是佛,永远也不会失去这个本性。

  第二点,我们相信一个人一天到晚至少有两次本性会出现,有些人会突然没念头时,本性会出现,但是你对理还没明白,不知做工夫,把握不住,如有时有人突然叫你一声,你会一惊,那时念头都没有时,本性会出现的;有时会因开岩炮,或放鞭炮,那时念头会脱落,但是太短暂,一般人是把握不住的;有时人刚睡醒时,顿觉没身体,人是醒来了,不知在何处,一个念头也没有,那时本性出现了。念佛、拜佛等很多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但是人太无记,被无记所覆,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无意识性太重,人太蒙昧、颠倒,所以把握不了,这是第二点。我们可以相信,本性自然会出现,它自动会出现的,不是你要求它出现的,只要你不覆盖它,不被境界所迷,不产生妄想、执着,它始终会出现的。

  第三点我们相信有无量佛通过修证,已经证道了。近的讲有释迦牟尼佛,早一点有燃灯佛,有很多佛。我们也知道很多历代祖师,通过对道的修证,已经圆满,有些肉身不烂,有些产生闪光智慧流传到如今;他们所作所为的确都是真实的体现、道的体现。

  第四点,我们相信佛教有系统理论,就是关于真性的理论。而且佛教导的五乘修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一切差别的法,以及净土法门的方便门等,都是回归真性的途径。佛就是方便接引众生,方便接引众生的目的都是引归真性,没一个不是引归真性。我们对佛的理彻底了解之后,我们心里面就有一种朗然、有一种信、有一种真实的方向,这种信、这种理上面明白的信,是非常非常珍贵的。过去天台宗讲的推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就是通过理的推断,通过时间、空间,通过能与所,通过众生与佛,一直推断到后来无生境界。这无生是真实的,无生是本具之性。推断到无生有什么好处

  真正的好处是以无念之心而妙应一切,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问题,不会再向外面求,一切世出世间的问题都解开了,但是不等于透过,至少不会在问题上面去寻求,会安于当下。

  有些人讲,我明天修得好些,或者下辈子修得好些;实际上这样讲是不正确的。人之所以能够成长,能够修好,从哪里修呢

  就在当下。一个把握不住当下的人,是永远修不好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佛的人。可以这样讲,他若知道有一天开始知道当下,那么那一天他就开始走向成佛的路,开始成佛,所以当下最要紧。所以怎样来见到佛性,怎样来修证佛法,怎样去透过境界,怎样圆满道果,都是在当下的体现,这当下没时间,就是刹那刹那也不可得;好比说我们的当下是刹那刹那的。

  就念佛来讲,正念时当下没时空、没能没所、没内没外、没圣没凡、没悟没迷,它是当下的体现,这当下是全体的信、全体的真实。所以大家从此以后修行在哪里修呢

  就在当下修。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于当下,这样才能修成功。所以从这点说,我们修行的进入并不难,因为当下就是我们现在的目前,当下能够圆成佛道。《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显现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是功德的母亲,能够显现一切善根,就是在源头上信,这样才会圆满成就!

  接下去学的是第四段。第四段是金刚藏菩萨所提出的,就是因为他看到很多人听了关于修证方法之后,还没悟入,没悟入会产生怀疑,对佛所说的话的怀疑,而且这怀疑是根本的怀疑。若这怀疑产生,一切修行都是空花幻影,都不成功。若这问题解决了,那么修行当中的很多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很多人在佛法上得一些消息,得些体验,但是他们在根本上还没解决,根本上若能解决透彻,就是彻悟的境界。

  彻悟以后,还要透过境界。因彻悟的人对佛的本怀、佛的精神、佛所有的道理,已彻底地了解、彻底地透彻,而且这理解不是向外理解,而是向内心彻底圆融的理解,再也没问题存在,这样子叫彻悟的境界。彻悟以后没文字、没言语、没道理。但是对世出世间问题已解得很透彻,这样子只用在实际生活中透过过去未曾透过的粘滞境界。假若过去世都是出家修行的人,那么对社会及家庭都没经历过,他要透过这境界。若过去世是二乘的,那么对菩萨境界要透过,若过去没经历地狱,现在要到地狱去磨练,透过地狱的境界,要透尽才能圆满佛果。

  但是因与果是一致的,当时所悟入--彻悟的因,就是佛的因,一样的性质。譬如一杯水与大海的水是同样的性质,虽然大海的水要广大得多,但不能说这杯水不是水,这杯水与大海的水一样,这杯水就是佛,现在所证到的地方就是佛。禅宗说的见性成佛,用这样的道理来讲是一样的性质的佛,但是没大海这样广大,即作用还没有佛那样的圆满。所以天台宗说有名字即佛的悟解,观行即佛的修持,相似即佛的接近,到了分证佛位是这样讲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在一百个世界现身作佛,各显瑞象,与佛一样,但其力量只能于一百个世界,再大一点就化不起来。第二步的二住是一千个世界能够现身作佛,大一点了,实际体性是一样,作用大起来了。第三步三住是一万个世界,第四四住是十万,第五是百万,第六是千万,第七是万万,是这样扩延到法界无尽,最后圆满佛果。所以不是一步登天,但是最初证入的因是绝对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相信、明白。下面入文:

  尔时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什么叫金刚藏

  就是如金刚般的信,坚固不移的信,能破一切怀疑。《金刚经》颂中说:「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这就是颂这个道理。「断疑生信」,没现量境,并且要「绝相超宗」。这些都是真实境界,所以「顿忘人法解真空」。金刚就是以金刚的智断一切怀疑,对佛教所有的内容、所有的讲法全部圆融通达,没怀疑,这样才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才不会指点错;否则,因为人的问题不同、因缘不同,若说错了,就冤枉人家很多世。若有些人念(大悲咒),已经念得很清净、很有力量、很相应,或者已经放光。你若教人只念一句佛号,其他都不要,这样就破了他所得的功德法。因你看不到他的境界,一旦把他破了,虽然开始念佛,只念佛,那么他就损失了这部分的功德,这样他的业障又重新结上,会执着,所以有些修行人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能随便破了他,这些是有用的,可以回归。

  当证到三昧时,法门就用不著了,若还没证三昧法门还是有用的。因法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拜佛、念佛、持咒、观心、参究等,法门有很多,没成就之前,若这法门适合相应,应一直用下去,不能在中途变来变去,一变就白白浪费了前面的功德,又要重新开始。因法的运用有一条直向的路,八识田里面有一种性,如果变了方向,这会枯下去;若西方的莲花已开了,现在由于一变,莲花就枯了。大悲咒也有莲花,不一定念佛号就有莲花,念大悲咒、大乘经都有莲花,都会庄严莲花。其实这莲花是个相,表示心性的莲花、智慧的莲花、功德的莲花。所以说金刚是一种坚固的信。

  「藏」,就是功德的库藏,有真正的金刚信破一切怀疑,才会有功德能藏住,不然是有怀疑,会漏失流出。就是听张三说一说,再听李四一讲,这样会受影响,功德就藏不住了。我们的功德应藏在内心,不是流在外面,不要受别人影响,但要听善知识的劝导,对我们有帮助的劝导,有帮助的指点要接受,但不要破坏掉,破坏是破掉执着、破坏迷惑、破坏烦恼,对功德不可以破坏,仪规不可以破坏,善的法不可以破坏。

  《华严经》中讲:「善法爱者,诸菩萨求。」善的法爱,菩萨都要求的。有人讲只念一句佛号,其他都不要,有些连宗门都不要,那么这样修行就会停在那里,就是这一点病,就不能成就。「善法爱者,诸菩萨求」。四弘誓愿是很广大的,要发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一切好的法门都要学习,一切烦恼要断尽,一切众生要度尽,无上佛道要成就。一定要圆满广大的心来学佛法,才能够通达无碍。所以这个时候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起,恭恭敬敬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叉手恭敬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这是提出问题的第一部分,意思庆幸自己已悟,在座大众亦很多也悟了,从内心发出的庆幸心、喜悦心。有些地方讲「庆快平生」,禅宗里开悟的人就叫「庆快平生」。所以金刚藏菩萨说:大悲世尊!您刚才前面讲的一切内容已非常善巧地对一切菩萨众宣扬了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总持的因地法行,这是一切行法的根本,前面所说的修证方法是所有行法的根本,无论何宗何派,行法上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又指出渐次方便,从迷情、从现见、从事实体现,透过而证道的过程,是渐次方便,这样讲是为了一切众生开发蒙昧,心地开发、心开意解,发出智慧、发出本有功德、本有的真实之性,那么使蒙昧的人得到开发(蒙:童蒙,还蒙在鼓里;昧:昏味,无知)。这是指还没开悟,或者是以文解义,或者还是颠倒糊涂;这样的人把他开发出智慧来,开发具性功德来,那么在会法众听到佛的这样开示以后,承佛慈诲,承受佛旨,承当荷负。佛教里讲我们众生都是佛,你能承当得起,承受佛的教诲,一切幻翳就能消除,心智朗然开发,这一下能承当起,接受佛的教诲,心胸开阔,心地明净,非常明朗的一片,自然地显现,于是慧眼清净,智慧的眼目清净,这是根本。有些地方讲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这是什么眼

  就是慧…

《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