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開發過程

  禅修的開發過程

  -------與無錫居士對話(妙戒圓淨記)

  一、 問:如何在作用處回照和開發本性?是不是行住坐臥先觀空?

  山人答:觀空容易死,悟到空是可以的,悟了以後,這個空它本來沒有東西,但是一切的境界都是它的顯現,然後明白不二,但悟其空性,不要執著于空,直接一點,因爲有的人住空久了,他要離開空很難。

  二、 問:有本書說如果悟到本性的話,要安住在無分別的空?

  山人答:這是其中的一個方便,如果更直接一點的話,直接看念頭的源頭,那麼他就可以不管空,但是空可能是一個過程,他也會經曆這個空,但是他不是有意地坐在空上,就是不經曆空的觀念,但是要達到空。

  叁、 問:這個空前面加了無分別,就不是純粹的空了?

  山人答:那就不是有意去觀空了,是知道一切本來是空的,如果悟性高的人,他悟到本來空,他就無分別,無分別就無所住,無所住就不會執著,不會執著,他的身口意就不會在作用處産生障礙,自然顯現空空不空的妙用。

  四、問:我覺得無分別是離開文字、語言思維、作意的?

  山人答:對,離開觀念、語言、文字的概念和境界感受,他都要離開一切有爲的作意的。

  五、 問:感覺本性是一個知道的知?

  山人答:這個知是見到本性,入門的地方,無分別的知,就是空寂,這個知就是靈知,能說話、做事的無分別的靈能,這是禅宗第一關,最初入門的地方,就是知“本有”,還不夠的,要在一切處,就是說在你六根的作用處,起心動念的一種境界當中,都要了悟,都是本性的作用,一切境界都是本性顯現,而且如如不二,全體圓明,這種悟就是徹悟,悟的很徹底,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是不二的,在我們的本性當中都是它的體現,是它法爾的體現 ,凡夫身和聖人身是平等一如的。這個能作用的主體,我們所謂的靈知覺性和作用的地方,說話、做事以及所作用的對象境界,這叁個如果是一體的話叫互回,禅宗講互回,卻是一道的,這是活的,比如你從這裏說出話來了,這句話又在境界上起反映了,反映你又知道了,又知道這個反映了,都是本性妙用,這宗門下叫互回境界,是互回的,是流動的,這裏面你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本性的作用,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本來,(緣起法裏因因果果全部都是本性的顯現)智慧越高,照得越透,那麼你對境界越明朗,作用也越活,這個就是大菩薩,小菩薩的不同,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只能照到目前一點點,他不能圓照法界,不能圓照一切衆生。

  (插問:這就是主人翁禅?主人翁禅始終有一個這是我的本性講話,我在做功夫,死的時候我要到哪裏去,我有個主人公在,我睡覺得對候,是不是知道,一直提著這個,甚至自己飄出來,這是我出來了,主人翁禅找到我的本性,他還不能圓到無情衆生,山河大地是他的依報,外在的,也是本性顯現,這方面的悟性還不夠)對,主人翁禅,一個是作爲過渡,明白了本性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時候,他會把這個當作真實的道,像湛愚老人的心燈錄、王陽明,他就執著這個禅,這人上靈圓,他就執著本來,你就在這上面用功,然後起作用,發神通都是它,那麼這就是主人翁禅,禅門的外道(插:他沒錯啊)他還有個東西,那個執著嚴重了就是邪道了,(插:天臺宗觀介爾一心與主人翁禅好像是一樣的。)一心是法界之心,這個法界之心在沒有悟入之前,要借現前一念這個意識的心來作功夫下手,但是你見到叁谛圓融道的時候,叁觀一體的時候,這個介爾之心就消融在法界的緣起之中,叁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叁千,無大無小,那麼這個之前主人在哪裏?如果有主人,比如說我是佛,是主人了,佛會說我是佛嗎?但是應衆生機方便說是可以的,(插:那天臺宗把一念作下手處,那禅宗把主人翁禅作爲初步入門下手處,)那麼這個祖師就有善巧不善巧,善巧的話給你一個臺階,再把你臺階挖掉。這是善巧的,如果不善巧的,就會把這個臺階當實有,站在上面就産生邪見,本來無法的,就是執著爲有法,有一個我,有一個傲氣啊,有一個我的功夫,我的光明,我的境界就出來了,這個很危險。

  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這樣,而且跟你講話,他有一個沖的東西,我怎麼樣,跟你比一下,有這些東西出來,這是佛教裏面的禅門的外道,鬥爭性就會出來,所以這裏認得的,是自救不了。古人講夜夜抱佛眠,日日共佛起,如果從這裏認得的,恐怕自救不了,恐怕有問題,要看什麼人,如果這個人是無我的,他知道就可以了,可以起妙用。如果這個人,有我呢,他說你轉頭轉腦幹什麼?比如說叫他名字,哎,你轉腦幹什麼?這是誰呀,他就明白了,噢,這是我,如果有個我在,再不經過打磨的話,他就完了,他就很辛苦,他要怎麼保持我,怎麼入定,覺照,保護它,太辛苦了,這就是過去留下的痕迹太重,自我、自己要用功,我要怎麼進步,我要怎麼學習,對法,對理論、對境界舍不得放,對自己的功夫舍不得放,那種人就會住在上面。

  有的人一悟便休,他明白了,他沒有自我,沒有主人,沒有境界可得,他說一切都是佛性作用,顯現,哎呀,他就睡覺,吃飯就吃飯,他說什麼叫妄想啊,什麼叫生死啊,都了不相幹,他就很自在。但是他會有的,有境界動心,但是一動就知道,一動就放,他就不執著,是懸崖撒手啊,自在得很,他是大丈夫氣概,一悟便修,很徹底,他不想給自己住,住在佛號上,住在某種道理上,住在身體上,唷,身體很舒服,還不想離開,那麼他沒有這些。

  很多修行人是爲世俗來的,哎呀,我有病,我福報不夠,怎麼樣,我要到哪裏去,自己要了生死,有很多很多的目的在這裏面,那麼在修行上,他就有執著,他要我要不斷地學習理論,我要見很多的師父得加持,我要把身體修好,福報增長,等等,都要,那麼肯定他有個要的主體主人公,我要的,我要作這樣的事的,他時間停留長了,那麼他就離不開,師父就要破他,破他很難受,因爲他習慣了,離不開這些。

  但有的人一開始就沒有爲這些來,一開始就我一定要成就佛,生死什麼,這些沒有什麼關系,世間的煩惱和我沒什麼關系,問題不是我的,他一開始有大氣魄,本來就不爲這些來,一旦他明白,噢,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不二的理性,這個就是無上的道,他一下子就好了,他還拘束什麼,拘束幹什麼,拘束境界幹什麼?爲生死來幹什麼?不爲生死,那些理論,都是故紙,他說有什麼用,活潑潑的就在現在,當下起用。但是裏面找不到一個東西,沒有東西可用,這就是禅宗的上上機,一悟便了,就很透徹,他不在功夫裏,(插:悟了以後把自我融化掉很難),就是要你明白,沒有自我可化,要你悟到沒有自身的主體存在,沒有生死,了生死幹什麼?(插:就我而言我還是有我的,)是的,你還是沒有悟透嘛,悟力不夠,定力有,本性也明白一點,但是悟性不夠,爲什麼悟性不夠,心中的文字太多了,依傍文字太多,你的思維不離文字,不離道理,你的悟性就沒有,因爲文字是什麼?它都是有對比的,有我和無我,生死和涅槃,它的任何一個概念,它都是有對比的,沒有獨立的概念,有天必有地,有好必有壞,有男的必有女的,佛任何時候說法都是有對立的,以叁谛說法,佛對治衆生煩惱說法以第一義谛,然後轉世俗谛,以世界悉壇說法等等,任何說法都是有對象的,任何對象境界都會升起另一種智慧的,有對立,那麼一個悟道的人,他照破了對立,把對立照破了,把文字概念照破了,把自我照破了,那麼他就是宇宙,就是法界,就是一切(插:那麼文字起什麼作用呢?)文字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作引導作用,是借這個文字來開曉他的心,心開意解,明白以後,他就丟掉了,沒有道理了,他在這個層次上沒有對立了,另一個層次上又不能産生,以後更加深,更加細,再通過觀照,師父引導,再化解,化到後來,徹底化掉了,比如說五乘次第中的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他是一層層,龍樹菩薩也是一樣,開始他破外道之見,破凡夫之見,破聲聞、緣覺,破菩薩,最後連佛的知見也破掉,這是見文字破文字,看你著在什麼地方,這是龍樹菩薩中觀論,破的幹淨了,外道的知見破幹淨了,你還想外道幹什麼?外面世界和你無關了,人的境界破掉了,凡夫的境界和你無關,(插:文字可以幫助我們有悟的體驗)但是這個已經超越文字範圍了,那麼你心中就沒有文字了,(插:是沒文字了)那就對了,那是另一個境界,就善用文字,這是妙用,(插:我最初得到老師教益,是知空者誰?)大乘止觀裏,慧思大師,他講一個人修到了空性,但是他會住到空上,他說這個時候要回光返照,知空者誰?這個就是參究,禅宗以空爲起點參究,有的是以念頭爲起點作爲參究。它是空爲起點,很多修道的人,他有定力就定在空中,那麼祖師就鞭策他,那麼在空裏面,誰知道空?這個一照,空就脫落了,他本性就顯現,活起來了,脫落以後,連這個知也化掉,也要化掉,知也化掉,不過這裏的人很難把握這個,把知化掉了,又沒有著力處,提起這個知才有力量,(插:我現在離不開這個知)這個在知當中又要照透這個知,化掉這個知,就沒有知的,是照,不是知,(插:我好像覺得照就是知,)不是,知,有個我在知,有一點著我的(插:那麼無分別的知呢?)那不是知,是照!是四面八方同時的,知是在這裏的,在前面的,就是念咒,知在念咒裏,咒是什麼呢?在念咒的時候,你是朗照的,整個都是明朗的,咒只是其中的一個作用點,你在念咒,是你的照顯現了這個咒,那和知不一樣,照是道用,是道的作用,知是功夫的一個地方,悟後作功夫的地方,(插:老師說的照是道用,真好回答了我剛才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在作用處開發本性)剛才講到作用處開發本性,是活的,爲什麼,他的能照的體性是空的,他的作用是…

《禅修的開發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道的照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