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開發過程▪P2

  ..續本文上一頁應機而用的,就是六根都在用嘛,用的境界的反映這裏面都是活的,全部在照用當中。

  如果知呢?就會因住我的作用,我什麼說話,我作什麼清清楚,明明白白,(插:我是這樣的,比如喝茶,我不會去聯想,)你不用知道喝茶,這個茶和周圍的人以及你的動作,都在照裏面,不僅僅是知道喝茶,就是臨濟祖師講的照用,有的人開悟見性了,有人先照後用,有的人先用後照,有的人照用同時。

  六、 問:怎麼樣照用同時?

  山人答:這個是你,比如在顯現當中都知道、都在照、都明朗,但是你要怎麼作用呢?照了以後,知道它需要什麼,某個人需要喝茶,我給他倒茶,某個人要聽什麼話,我照了以後才跟他說話,這是先照後用;第二是先用後照,就是某些因緣,他先這樣用,用了以後,照一下我效果怎麼樣?比如我話講了,你有什麼反映,我要照一下才知道,這是先用後照。但是照用同時呢,他在照的時候,用已經出來了;在用的時候已經知道了他什麼反映、變化,同時都知道,叫照用同時。

  七、 問:那是不是在用的時候,心始終是不動的?

  山人答:他動和不動都沒有,連個不動都找不到,連動的也找不到。

  八、 問:我在電話裏問老師,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谛無動轉?

  山人答:這也是方便說。(插:那是不是照用同時?)也可以這樣講,這是對不明白的人作如是說,如分開說吧,意思說要善于觀察(插:體是怎樣?用是怎樣?)對,對明白人來講,他這兩個概念都不存在,連一個不動都不存在,連一個善于分別的心都不存在,只是同時顯現,比如說看電腦,裏面的問題一看到就知道了,這個人爲什麼這樣問?回答已經寫出來了,這叫照用同時。

  (插:那我還要想想怎樣善巧地回答他)那是先照後用。如果你不是知、是照的話,就是不僅僅限製在文字裏面,照,是照透文字的背後,他這句話還要照透這個人爲什麼這樣寫,照力是不同的,這個照力的差別很大很大,非常大。那麼你現在不是用知,要用照,(插:我感到用知很受用)用知,還有功夫在,用照就沒有了,(插:我有時覺得無分別的知就是安住當下,當下在用功,圓明呢?)這一切都是,山河大地都是,好的事,壞的事都是。(插:我明白了,要是當下還有當下在,要是圓明就突破了這個當下的概念。)是的,有的人修行,他很正,持戒做人,很精明,他一點錯誤不犯,要把自己守得很精,當下不能失掉,要念念知,念念覺,但是照的時候,他活了,他是隨緣而現,有的人悲傷,那麼他就顯現悲傷,他快樂就顯現快樂,悲傷就悲傷,快樂就快樂,他不會說,噢,悲傷不好,快樂好,他就不需要了,倒黴就倒黴吧,自己摔了一跤,就摔了一跤吧,起來就起來,像龐居士不是摔到大橋下面,他的女兒龐娟過來也躺在他旁邊。這樣的境界,人就不會把我的門檻守得很精,我要做得特別好,我不能錯,我一定要對,你們錯不要緊,(插:就是自我的形象)對,是自我的形象,到了這一步,他有個透關的功夫,種種的事情到來他沒有得失心,失敗就失敗了,他不會說,我這個失敗,一定要轉成成功,怎麼好,他沒有這個的,隨緣興,隨著種種的因緣升起,而興起我們大道的作用,種種因緣都知道,一切都是助緣的,達摩祖師說隨緣,就是任運,任命運的,禅宗叫任運功夫,第一知是保,保養聖胎;這個照用,就是任的功夫,叫任運。這個把知一放開就大了,知在呢?就是有個東西在的,有一個知在,是說知的那個作用在,守著它的。照呢,就放開了,現在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都在朗照當中,然後你這個朗照就起作用了。

  九、 問:那個無分別的知,還很薄弱,常常還覆蓋呢,那現在變成朗照,會不會踏空呢?

  山人答:你在知上再照,是現照,這是禅宗向上成道的秘訣,能不能轉過來起照,能不能照透根身世界,這是成道的秘訣,這和大圓滿脫嘎是一樣的,你照後朗照著,照身體的氣脈,一照就通,哪裏有舒服,一照就化掉,有妄想一照變成妙用,這是很殊勝的,這時全靠照,大圓滿還要靠太陽,這些光來引這個照,禅宗不需要這個,就直接起照(插:大圓滿靠太陽,還要靠水晶球什麼)對,引出照而不是知,它朗照當中和這些光相映引發出來的力量,而且它逐漸逐漸會開發覺性中的五大智慧,五大種能量,五種光明,然後你真的就是說會放光的,後來,這個光是看得見的很大的,很大能量的,手一舉,這道光就出去了,眼睛就有兩道光,叫遠通水光,是從中脈心輪裏面出來的,通過背後,通到眼睛裏的光,這個光出來,照到哪裏,哪裏就顯現,就知道什麼境界。(插:那神通境界就是這樣)哎,不同的氣脈,不同的照用都會出來,這是成道的秘密,(插:那外道神通和我們不一樣,)不一樣,外道他不能虛明,他會執著,他會聚集能量,他會在這個能量上用識神,用功夫去用,這就是外道。他也能有靈通,也知道,那他是執著,(插:那把識神化空,)這不是外道了,識神化掉了,就不是外道了。他就是是進入虛明境界,就是和宇宙的道相應,(插:我現在具體的功夫,離開心意識這一步)你爲什麼要想到心意識呢?(插:我覺得這一步我能體驗到)這些名相到你這裏都不要起來,比如說(插:我向老師表達不好表達,只好借助名相表達,)也可以,(插:老師講知空者誰?本來空的時候,沒前念沒後念,在空的時候找到一個能知道空的這個主人翁,這個肯定離開心意識,肯定無分別)對,(插:現在老師提示要求,知了以後,還要照,照用同時,我今天第一次聽到,)對的,你能夠明白在無分別當中起照,有體,得體性一如,它是無分別的,就是知和空是不二的,知空不二就是法身,但是你不去朗照,法身是素法身,起朗照就是報身,這個照就是報身開發,這個用就是化身、大悲化身的開發,叁身是這樣圓滿的。(插:你在起作用時,又是一個知,又是一個不動你再去朗照不是動了嗎?)不是,這裏面連知也沒有,連不動也沒有,它是一片虛朗,身心世界都是它的顯現,當然你開始的時候沒這麼廣大,但是你當下是虛朗的照,這個要體會的,不是說道理的,說道理沒有用,但是你已經體會到了這個知、空,就是素法身了,就是本性,(插:素法身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具報身啊。你報身開發了,就不是素法身了,法身的功德就出來了。(插:我現在講話也是法身功德出來了?)這是理解與知用,但是真功德還不夠。(插:那不是法的妙嗎?)是啊,但是這是在凡夫地上妙用,還沒有到菩薩地的妙用,還沒到佛的境界的妙用,(插:凡夫的妙用與菩薩的妙用,是不是凡夫他沒有神通?)不僅僅是這樣,很多的差別的,凡夫會受到凡夫境界的影響,凡夫身體的影響,身體沒有轉,境界沒有轉,心念當中的功德性、智慧性、光明性、莊嚴性,沒有開發,這些沒有開發。(插:我認爲凡夫是有分別的,菩薩是無分別的,)這是從本質上的一方面,從這個分別無分別的角度來講,這個凡夫也可以做到無分別,也可以的,他有幾種狀態,一個人他有無記性,沒有任何事的時候,他也無分別;一種人他體會到無分別,但是不起用,死在無分別上,他悟到了無分別性,但是他沒有用,那麼這個無分別是凡夫的無分別。那麼聖人的無分別,他是真正在任何時候,任何境界當中心沒有分別,然後在沒有分別的心具足一切功德莊嚴,這是聖人的境界,具足一切功德莊嚴,這是聖人和凡夫區別。(插:我看到老師書裏面講到,“遊舞”兩個字,好像對我有加持,我覺得看一切緣起法,都像遊舞一樣的話,自然會落到空性裏去)對的,(回歸到空性)回歸到空性,無論禅宗、密宗都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善巧的話不建立觀念而入,如果空性中沒有概念就是本性,帶有空性的概念就是分別,就是凡夫和外道。

  (插:我覺得如果悟道的人,他看文字、寫文章,像老師這樣給人講法,會不會有落處?)

  不會,他是照,不是知,如果知的話,比如知一個煩惱境界,你的知一進到煩惱境界,你的知會染汙的,會影響的。(插:但是無分別的知,他不會染汙的)你如果進去的話會染汙,你會主動地避開,或者主動地轉化,不進去,那麼只能這樣。就是說,你不可能深入到裏面去的,但是照可以照到裏面去。(插:那照要在悟性很徹很透的前提下才可進去。)就是要做到心中無,沒有東西,沒有落于概念、自我,他才能照進去。(插:那就是要道力很強的,才敢于進去,否則我不敢進去。)一般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的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這個理性,般若的智慧開了,但是這個時候,他還要去求法,要去修行,還要找師父等等,其實沒有很踏實的,沒有證到的。他在五祖接引他以後,去勞作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在照,五祖也在加持他,他就證到法身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很清朗的境界,所以他精辟個偈子出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無物的空性,是一絲不挂的,還沒有起大用,還不知道怎麼用。只知時時勤拂拭。這都是有爲的,有痕迹的,沒有回到不用修,本來清淨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叫得體,證得體性。叁更半夜,五祖跟他講的話是引發了他的照用,他力量很充足了,就引出來了,是過來人示現的,這個時候,何期自性本具萬法,何期自性本來清靜,本無生滅,何期----就是想不到,一旦引出來,照天照地,一切在裏面,一切具備,他就證到了,證到了大用,這照用就證到了,(插:我在高明寺寫了一篇知天知地)我今天講的話就是破你的知,要你在知中不知,不知中而知,然後達到圓知,圓知之後,再離知而照。

  王陽明說我們的本性,他說有人問他,晚上睡覺的時候本性哪裏去了?他說晚上等于花收了,白天花又開了,他說本性,這是屬于他的知,他落在知上…

《禅修的開發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道的照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