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的开发过程

  禅修的开发过程

  -------与无锡居士对话(妙戒圆净记)

  一、 问:如何在作用处回照和开发本性?是不是行住坐卧先观空?

  山人答:观空容易死,悟到空是可以的,悟了以后,这个空它本来没有东西,但是一切的境界都是它的显现,然后明白不二,但悟其空性,不要执着于空,直接一点,因为有的人住空久了,他要离开空很难。

  二、 问:有本书说如果悟到本性的话,要安住在无分别的空?

  山人答:这是其中的一个方便,如果更直接一点的话,直接看念头的源头,那么他就可以不管空,但是空可能是一个过程,他也会经历这个空,但是他不是有意地坐在空上,就是不经历空的观念,但是要达到空。

  三、 问:这个空前面加了无分别,就不是纯粹的空了?

  山人答:那就不是有意去观空了,是知道一切本来是空的,如果悟性高的人,他悟到本来空,他就无分别,无分别就无所住,无所住就不会执着,不会执着,他的身口意就不会在作用处产生障碍,自然显现空空不空的妙用。

  四、问:我觉得无分别是离开文字、语言思维、作意的?

  山人答:对,离开观念、语言、文字的概念和境界感受,他都要离开一切有为的作意的。

  五、 问:感觉本性是一个知道的知?

  山人答:这个知是见到本性,入门的地方,无分别的知,就是空寂,这个知就是灵知,能说话、做事的无分别的灵能,这是禅宗第一关,最初入门的地方,就是知“本有”,还不够的,要在一切处,就是说在你六根的作用处,起心动念的一种境界当中,都要了悟,都是本性的作用,一切境界都是本性显现,而且如如不二,全体圆明,这种悟就是彻悟,悟的很彻底,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是不二的,在我们的本性当中都是它的体现,是它法尔的体现 ,凡夫身和圣人身是平等一如的。这个能作用的主体,我们所谓的灵知觉性和作用的地方,说话、做事以及所作用的对象境界,这三个如果是一体的话叫互回,禅宗讲互回,却是一道的,这是活的,比如你从这里说出话来了,这句话又在境界上起反映了,反映你又知道了,又知道这个反映了,都是本性妙用,这宗门下叫互回境界,是互回的,是流动的,这里面你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本性的作用,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本来,(缘起法里因因果果全部都是本性的显现)智慧越高,照得越透,那么你对境界越明朗,作用也越活,这个就是大菩萨,小菩萨的不同,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只能照到目前一点点,他不能圆照法界,不能圆照一切众生。

  (插问:这就是主人翁禅?主人翁禅始终有一个这是我的本性讲话,我在做功夫,死的时候我要到哪里去,我有个主人公在,我睡觉得对候,是不是知道,一直提着这个,甚至自己飘出来,这是我出来了,主人翁禅找到我的本性,他还不能圆到无情众生,山河大地是他的依报,外在的,也是本性显现,这方面的悟性还不够)对,主人翁禅,一个是作为过渡,明白了本性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时候,他会把这个当作真实的道,像湛愚老人的心灯录、王阳明,他就执着这个禅,这人上灵圆,他就执着本来,你就在这上面用功,然后起作用,发神通都是它,那么这就是主人翁禅,禅门的外道(插:他没错啊)他还有个东西,那个执着严重了就是邪道了,(插:天台宗观介尔一心与主人翁禅好像是一样的。)一心是法界之心,这个法界之心在没有悟入之前,要借现前一念这个意识的心来作功夫下手,但是你见到三谛圆融道的时候,三观一体的时候,这个介尔之心就消融在法界的缘起之中,三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千,无大无小,那么这个之前主人在哪里?如果有主人,比如说我是佛,是主人了,佛会说我是佛吗?但是应众生机方便说是可以的,(插:那天台宗把一念作下手处,那禅宗把主人翁禅作为初步入门下手处,)那么这个祖师就有善巧不善巧,善巧的话给你一个台阶,再把你台阶挖掉。这是善巧的,如果不善巧的,就会把这个台阶当实有,站在上面就产生邪见,本来无法的,就是执着为有法,有一个我,有一个傲气啊,有一个我的功夫,我的光明,我的境界就出来了,这个很危险。

  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这样,而且跟你讲话,他有一个冲的东西,我怎么样,跟你比一下,有这些东西出来,这是佛教里面的禅门的外道,斗争性就会出来,所以这里认得的,是自救不了。古人讲夜夜抱佛眠,日日共佛起,如果从这里认得的,恐怕自救不了,恐怕有问题,要看什么人,如果这个人是无我的,他知道就可以了,可以起妙用。如果这个人,有我呢,他说你转头转脑干什么?比如说叫他名字,哎,你转脑干什么?这是谁呀,他就明白了,噢,这是我,如果有个我在,再不经过打磨的话,他就完了,他就很辛苦,他要怎么保持我,怎么入定,觉照,保护它,太辛苦了,这就是过去留下的痕迹太重,自我、自己要用功,我要怎么进步,我要怎么学习,对法,对理论、对境界舍不得放,对自己的功夫舍不得放,那种人就会住在上面。

  有的人一悟便休,他明白了,他没有自我,没有主人,没有境界可得,他说一切都是佛性作用,显现,哎呀,他就睡觉,吃饭就吃饭,他说什么叫妄想啊,什么叫生死啊,都了不相干,他就很自在。但是他会有的,有境界动心,但是一动就知道,一动就放,他就不执着,是悬崖撒手啊,自在得很,他是大丈夫气概,一悟便修,很彻底,他不想给自己住,住在佛号上,住在某种道理上,住在身体上,唷,身体很舒服,还不想离开,那么他没有这些。

  很多修行人是为世俗来的,哎呀,我有病,我福报不够,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自己要了生死,有很多很多的目的在这里面,那么在修行上,他就有执着,他要我要不断地学习理论,我要见很多的师父得加持,我要把身体修好,福报增长,等等,都要,那么肯定他有个要的主体主人公,我要的,我要作这样的事的,他时间停留长了,那么他就离不开,师父就要破他,破他很难受,因为他习惯了,离不开这些。

  但有的人一开始就没有为这些来,一开始就我一定要成就佛,生死什么,这些没有什么关系,世间的烦恼和我没什么关系,问题不是我的,他一开始有大气魄,本来就不为这些来,一旦他明白,噢,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不二的理性,这个就是无上的道,他一下子就好了,他还拘束什么,拘束干什么,拘束境界干什么?为生死来干什么?不为生死,那些理论,都是故纸,他说有什么用,活泼泼的就在现在,当下起用。但是里面找不到一个东西,没有东西可用,这就是禅宗的上上机,一悟便了,就很透彻,他不在功夫里,(插:悟了以后把自我融化掉很难),就是要你明白,没有自我可化,要你悟到没有自身的主体存在,没有生死,了生死干什么?(插:就我而言我还是有我的,)是的,你还是没有悟透嘛,悟力不够,定力有,本性也明白一点,但是悟性不够,为什么悟性不够,心中的文字太多了,依傍文字太多,你的思维不离文字,不离道理,你的悟性就没有,因为文字是什么?它都是有对比的,有我和无我,生死和涅槃,它的任何一个概念,它都是有对比的,没有独立的概念,有天必有地,有好必有坏,有男的必有女的,佛任何时候说法都是有对立的,以三谛说法,佛对治众生烦恼说法以第一义谛,然后转世俗谛,以世界悉坛说法等等,任何说法都是有对象的,任何对象境界都会升起另一种智慧的,有对立,那么一个悟道的人,他照破了对立,把对立照破了,把文字概念照破了,把自我照破了,那么他就是宇宙,就是法界,就是一切(插:那么文字起什么作用呢?)文字是对没有开悟的人作引导作用,是借这个文字来开晓他的心,心开意解,明白以后,他就丢掉了,没有道理了,他在这个层次上没有对立了,另一个层次上又不能产生,以后更加深,更加细,再通过观照,师父引导,再化解,化到后来,彻底化掉了,比如说五乘次第中的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佛乘,他是一层层,龙树菩萨也是一样,开始他破外道之见,破凡夫之见,破声闻、缘觉,破菩萨,最后连佛的知见也破掉,这是见文字破文字,看你着在什么地方,这是龙树菩萨中观论,破的干净了,外道的知见破干净了,你还想外道干什么?外面世界和你无关了,人的境界破掉了,凡夫的境界和你无关,(插: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有悟的体验)但是这个已经超越文字范围了,那么你心中就没有文字了,(插:是没文字了)那就对了,那是另一个境界,就善用文字,这是妙用,(插:我最初得到老师教益,是知空者谁?)大乘止观里,慧思大师,他讲一个人修到了空性,但是他会住到空上,他说这个时候要回光返照,知空者谁?这个就是参究,禅宗以空为起点参究,有的是以念头为起点作为参究。它是空为起点,很多修道的人,他有定力就定在空中,那么祖师就鞭策他,那么在空里面,谁知道空?这个一照,空就脱落了,他本性就显现,活起来了,脱落以后,连这个知也化掉,也要化掉,知也化掉,不过这里的人很难把握这个,把知化掉了,又没有着力处,提起这个知才有力量,(插:我现在离不开这个知)这个在知当中又要照透这个知,化掉这个知,就没有知的,是照,不是知,(插:我好像觉得照就是知,)不是,知,有个我在知,有一点着我的(插:那么无分别的知呢?)那不是知,是照!是四面八方同时的,知是在这里的,在前面的,就是念咒,知在念咒里,咒是什么呢?在念咒的时候,你是朗照的,整个都是明朗的,咒只是其中的一个作用点,你在念咒,是你的照显现了这个咒,那和知不一样,照是道用,是道的作用,知是功夫的一个地方,悟后作功夫的地方,(插:老师说的照是道用,真好回答了我刚才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在作用处开发本性)刚才讲到作用处开发本性,是活的,为什么,他的能照的体性是空的,他的作用是…

《禅修的开发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道的照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