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不可言說。你認爲是真空妙有,你已經失去真空妙有了,已不是真空妙有了。不但是你沒有辦法開口,諸佛菩薩也無開口處。

  13.略談無相密特點

  金剛乘認爲一切都是壇城,是普賢王如來示現的道場,(認爲諸佛菩薩高高在上不是無相密,覺得諸佛菩薩同自已的兄弟一樣也不是)見到佛菩薩和你自已一樣也不是,還是落在分別對立上,直到你見無所見,無見而見的時候,見一切相都是實相,你才是無相密智慧的一種相應。

  你對佛菩薩敬等于沒有敬,但是流露真誠的敬仰,如實的悲心,心的光明與諸佛映合,而如是都是你自已的顯現,對一切衆生萬物,都是同樣的顯現。

  沒有因爲見到佛菩薩會特別恭敬一點,也沒有見到衆生輕慢一點,這樣才是無相密心地的智慧,真實功德的流露。

  14.怎樣開顯自心的慈悲願力。

  安住自心本位上,觀照曆代祖師或諸佛菩薩的悲願之行,引起我們智慧內薰的種子,在一切衆生因緣當中,觀察衆生的苦,從我們自性引發止苦的智慧方便。然後,在不動的心上,時時發願,正行正持,回施功德,于是力用漸顯廣大,心能轉物,利濟無窮!

  15.怎樣保持慈悲中覺心不動。

  你若覺得觀音菩薩或地藏菩薩就是你自已的顯現,在慈悲當中怎樣保持覺心不動,不要有意保持,在緣中自然顯現,刻意去保持就成了執著,要打破自私的執著,才能完全顯現,吃飯穿衣睡覺等一切都不是爲我們自已。是爲了早日成道度衆生要吃穿,工作是爲衆生而行的,真實的智慧才能顯現出來,這裏有一點是爲自已的話,這就不是智慧了,比如說你喜歡吃這個菜,比如說你喜歡金錢。只有舍棄所好、占有、感覺、欲望等,當你舍得幹幹淨淨,一切都布施了,那麼慈悲心會自然顯現。

  16.世界是你的影子

  觀時觀不起來了,心空了,但過一階段又隨著習氣而轉,玩得心散了?

  那是沒有大死大活,如果在空裏面再努力下去,離開一切緣再用功,認識到空的主人,空的背後是什麼,這個時候,你的源頭找到了,以後你在生活當中,所有的玩都成爲你的妙用,你自已不會流失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這個空就是無明,沒有開智慧,在空的覺受中要回光返照。世界就成了影子,與你不相幹,但你能顯現它,有個空的分別不行,沒有真見性,連空也沒有了,活潑潑的,雖然在做事,沒有汙染,雖然玩,也是了了分明,不動,沒有影響。

  但不能在境界裏流浪太久,要綿密覺照,連成一片,不能座上座下分做兩個。

  17.了了分明也是痕迹

  有個了了分明的本身也是痕迹,了了分明也不住,沒我去分明,雖了了分明,只是不知道了了分明。修行人到了身境兩空,如果分別它,認爲這個就是主人,還是顛倒,如果在空、覺、光明的當下沒有分別它,全體自性的顯現,那麼就不是第六意識,就差這一點點。真如也是假名,識神也是假名,了了分明也不落了了分明,不刻意去感受了了分明,正在了了分明當中,你不要想到是了了分明或不是了了分明,當你有一種感覺已經是識心的作用了。在了了分明當中,一點的起念都知道,都不執著,都不會停留,空的感覺會影響你無住的智慧。有的人見到空性,靈知,但未能在一切處見性。有的人了了分明的覺受還在那裏;有的人連這一層也沒有分別,非常的自然地顯現在一片當中,又不一樣;有的人清淨一片,靈知了了,是遍照內外,透徹一切,非常真切,自然地流現在一切當中,更無作意,體現這樣功德的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見性以後,又被覆蓋,需要經常用功,反複打開,逐漸由生到熟,綿密保護方能成片。所以理悟者多,證悟者少,即指這種情況。

  淨念相繼,悟後以性起修全在功夫,念念覺照,不落痕迹,一點不粘著,一點點沒有落處。一有落處,一覺就化掉,化除越幹淨,覺照功夫的光明的力量就越大。粘著的越多,本性越經常被覆蓋,他就沒有力量,事情到了,做不了主,會流浪生死。所以悟後全靠做無念的功夫。

  一點不粘著,你的心要很明朗,觀照說話做事,都是直接的流露,中間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障礙,而且在直接流露當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種亂。多余的東西,多事的東西要去掉,要使我們的生活安處在一種清淨的緣起當中,一種非常直接的規律當中,一點不多事,不多余,恰到好處,這就是一種自性體現在生活當中的智慧。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那你就多出來了,一定要穿這件衣服,那不就是自性的覆蓋嗎?又迷惑了。

  18.一收一放也是功夫。

  想做的時候不去做,不想做的時候就去做,練心的過程。

  問:那順心的人離的遠遠的,不順心的人去靠近他不是太慘了?

  你透過這一層,就不會再有悲慘的事情發生了,再也沒有你願不願的心境出現了。喜歡、不喜歡的,對立的都不住在任何一端,這是真功夫。

  19.天天找道不知道什麼是道?

  當你悟到什麼不是道的時候,這就是道。

  20.下手處,念念不停留

  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無心之心,心是空的,怎麼停留呢?虛空停留在什麼地方?

  21.初心學人怎樣做到覺照與慈悲心的圓融

  不要去分別衆生的苦和樂,只要安住在你的本位,你不要粘著苦和樂,不要在你的心裏建立衆生相,建立衆生的苦樂,你的樂是本樂,你的光明是本有的光明,而這個苦不能放在心上。衆生的苦反映到你這裏來了,不要說某個人的苦來了,或執著某個人對你的一種影響,你要把你這一邊的苦化掉,怎麼辦?起來了怎麼化?你就知道了。而且有智慧力,所以這就産生力量。力量差的人和別人講話都很累,和別人在一起受不了,和業障重的人在一起很難受,這時不能多講,且不能與之多來往,開始的時候,以保護爲主,要保護自已的覺性,後來力量大了,就任運,任的境界是沒有關系的,承當的起來,但是本質上不是苦(累)的,但力量大,還是一個過程。禅宗在見上是一下到底,(與佛見無別,但在行上不紮實),教下是一層一層。雖然慢但是有進無退,有能力的大祖師最好是兼弘。

  22.見怎麼圓融

  心中心的見,無見之見,超越一切見的見,就是心中心見、大圓滿見(要方便一些)。是方便引導的一個知見,一方面通過方便引導,使這個人證道之後,依大圓滿來印證他,證明他。印證之後,大圓滿就沒有了,大圓滿在他心裏面消失了。那麼他就能應和萬物,萬物都是大圓滿,一切萬法澄然在心裏面顯現,顯現無差別,顯現本然的真實狀態,本然的自性,一切萬法顯現在當下,沒有分別取舍,沒有身心內外,沒有能顯和所顯,就是大圓滿。

  爲什麼有的祖師講自已的門派的見地最圓滿,最殊勝,最最徹底,最最究竟?爲什麼這樣講?這是爲了使他的弟子安心在他的傳承門派裏用功,不要在外面分別了,都是一樣的,而且在一樣當中,我們這派最殊勝,成就的最快,要這樣講,使弟子有信心。師父自已沒有分別心,說自已的法門高是爲弟子這樣講的。

  23.各家有不同的見地,哪一個對?

  安住在自已的本性上,不要去分別這家那家。都是佛法,一體平等,應機不同,故方便說。

  當你剛剛見性的時候,一無所有,一切都是空的,但是在空裏而靈知了了,而不住空,你說是什麼見,到後來你進一步了,看到了物物都是本性現前,八風當中,動靜來去,都是本性放光,那你是什麼見?行動也好,停止也好,做事也不說是事;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都是這樣,那你是什麼見?後來就是修無所修,行無所行,根本沒有自性,根本沒有智慧可得,一切萬法都是原來這樣的,這裏面不可說有見相見性,不可說有上有下,不可說有成就非成就,這個地方是什麼見?都是你自已的經過而已, 自然自然的會發現了,當你走在街道上,一路走過去,看到車、看到樹、看到房子,各種的人事,在每時每刻,會顯現它們,當你走過這段路的時候,過去的沒有了,過去見到的沒有了,那是心的顯現,如有分別有執著的話,你會比較說:過去見到的是那樣,現在見到的是這樣,未來見到的是怎麼樣,就有差別了,但是你能見的東西會變嗎?不會變的,你就安住你的本來的那種正見上,不動的智慧上,去顯了萬法,都不相差。

  24.六根門頭時時放光,我怎麼始終不明白?

  你有沒有六根啊?

  有啊,眼耳......

  那你就不能放光,當人沒有六根的時候,你就在六根門頭放光了,你還有六根怎麼能放光呢,這個看也看不到,你說有沒有呢?它常常出現,但找也找不到,越求越遠,不求也就到了。

  沒有能所你在哪裏呀

  正在這個時候,活潑潑的不住在一切相當中,就是我們自性放光,叫六根門頭,雖然沒有能所,但是一切了然。不分別而知叫真知。

  25.四種善知識

  崗波巴大師講有四種善知識,凡夫、開悟的,地上菩薩、果位的善知識,其中凡夫善知識的功德最大,因爲初心學人只見到相,見到自已的執著,見不到果地佛。所以,今後無論修到什麼程度,都不要忘記接引自己入門,引導自己開始正修的善知識,要永遠恭敬供養。

  26.如何破我執法執

  當體空。打坐中身體不見了,身見就破掉了,我的感覺,我的空,我的清淨,再去掉,就找不到我及那個能找是什麼,這裏面回光一照,就見到自性的真我。

  你的智慧功德願力,清淨莊嚴境界都是法,執著了都是知見上的痕迹。

  對廣大法界的法,都沒有執著,都沒有分別,了達一切法的秘密,通達一切法的因果,法執就去掉了,整個法界都是無量的空,無量光明、智慧、願力。方便的空,這個空非常廣大,非常清淨,對空的安住也沒有微細的執著。這個空非常廣大,非常圓滿,非常具足,把空執破掉,空執破淨的話,俱生無明,俱生最後的一品無明,也沒有了,就圓滿成道,圓滿成佛。

  27.爲什麼先建立有再破空

  先建立好的東西,再把粘著去掉,否則易走…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