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回音
目录
1、平常心是道
2.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何时找到本性呢
3.远离你的妄想之脑
4.事过了无痕
5.正定
6.关于持咒
7.语言文字
8.不学佛是否没有烦恼
9.念佛念不出来了,自已哭了。怎么办
10.为什么十地菩萨也念佛
11.怎样才算放下呢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个
13.略谈无相密的特点
14.怎样开显自心的慈悲愿力
15.怎样保持慈悲中觉心不动
16.世界是你的影子
17.了了分明也是痕迹
18.一收一放也是功夫
19.天天找道不知道什么是道
20.下手处,念念不停留
21.初心学人怎样做到觉照与慈悲心的圆融
22.见怎么圆融
23.各家有不同的见地,哪一个对
24.六根门头时时放光,我怎么始终不明白
25.四种善知识
26.如何破我执法执
27.为什么先建立有再破空
28.禅密双修应注意的几点
29.顽空和正定的区别
30、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32、身口意三业都是光明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请开示
34、念佛不能念了
35、二十四小时都在用功
36、觉照的自然
37、朗照的智慧
38、真正的得自在
39、请讲讲保任的过程
40、佛慢与骄慢
41、怎样使心尽快广大起来
42、知见无见涅槃因
43、梦中真正的自己
44、明心
45、每个法都是圆满法
46、尝到了一滴水
47、见地圆所行为立
48、无明的四十二品
49、我笑骑牛更觅牛
50、本来无一物和时时勤拂拭
51、往生极乐末法时期是否必要
52、修禅密法门经过四禅八定吗
53、佛号一放,本性开朗
54、莫要守在洁白地上不起身
55、缘起差别
56、师父讲的显现功德怎样显现
57、活在当下
58、透明的心土
59、众生何时尽
60、一念就是无念
61、心法的好处
62、密宗的净土修法,我就是阿弥陀佛,用不用观想
63、无相密的灌顶
64、怎样报佛恩师恩
65、成佛的标志
66、佛菩萨替众生消业和因果违不违背
67、念佛昏沉
68、修二十四小时
69、不寻求什么
70、修道人有护法
71、运转身心
72、自性的真知真见
73、契入阿弥陀佛信愿之海
74、为什么见不到整体的梦境
75、真正的开悟后是无念是正念
76、少年一段风流事
77、见性以后,透过境界
78、悟了实相的悟才是大悟
79、楞严经舍识用根怎样用
80、透脱自在的时候
81、禅密结合的行持又是很殊胜
82、绵密觉照不加任何方法
83.修行的时候忘记了修行
84.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85.应该很平常
86.不要压抑自己
87.人生的艺术
88.生活自在
89、梦里入定
90、都是因缘
91.睡眠和修行的关系
92、佛的拈花微笑是怎么回事
93、一切法本无染净
94.可不可说茶缸就是佛性
95.道的根本
96.瓜熟蒂落
97.一愣,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不是空呢
98.密宗说的拙火是怎么回事
99.用空观是否有用
100.那你就做游戏
101.化淫欲心的楞严咒心
102.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103.我们能否有这一天
104.那我们应该走哪条路
105.放下这些杂事不是不负责任吗
106、这样度众生是否太慢了
107、本性的流露
108、怎么能一生当中具足三身
109、什么是大心
110、在幻化的轮回中永度众生就等于了道了吧
1.平常心是道
因为在这个上面,再也没有奇特,再也没有东西,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心里没有东西,那么一切东西都是道,一切东西就变得非常平常,本来就是平常,自认为开悟,打坐坐得好,地位高,自已了不起的心一起来,就叫不平常,或者成为“老修行”,落在经验与境界里头。如果把这些拿掉,自性的智慧光明,便在一切万物中显现,自已没有东西了,那么一切显现的东西都是它的自性所现的真实的道,法住法位。那么这里就是很平常,本来就是平常,一花一草,都是自性的流露了,修道的人最忌讳的是他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东西在,甚至有了了分明在也是障碍,觉得自已有智慧,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已的功夫、地位、神通,甚至与人比较,我的神通比你高,我的光明比你大,比你好,比你远,这里一比较,就不平常了。
2.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何时找到本性呢?
既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你在哪里?还要到哪里找?何必要去找呢?回光方知本无无。
3.远离你的妄想之脑
有时觉得不念(咒)的时候脑子里好象在念?
不要执著脑里面,没有脑,不要执著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为什么称为无相密,内要离开身心,身体的感觉,心里的分别,还有外境,就是显现任何境界你都不能动心,不观想,不观像,不观光,这叫无相密。无相密就快得多,快在哪里呢?身体一下子就超越了,因为观想的境界也超越了,这在一般人经历次第观修,要花二十年才做得到的。要观想成就再化空,心密直接从这里上来,妙就妙在这里。心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汉地很多人多生以来都已经经历过了显教密法,更多的是禅宗,那么在你内在的种子里面,就有这些根性这些智慧。诺那活佛就这么讲,他说汉地有这样的根性,因为有般若的根性,他不一定须要经过全部的次第来获得证悟的境界。所以说直接就转到无相上来了,般若之路要快得多,所以心密有很多人开悟了。
4.事过了无痕
问:我工作忙,每天接触的人事,还有梦中的事,一点印象都没有,就象流水一样过去了,这种情况持续好几年了,是否是修行中的一个过程。
答:为什么会这样呢?分别心去掉了,分别心和执著心去掉了,人的经过,所做的事情,就留不住,不会留下影子,没有留下影子呢,就没有生死。我们的生死业报是因为我们起了分别,起了烦恼,起了执著,造了业,留在八识田里,而会产生许多东西,积累深厚的时候,就成了一生的业报。而我们现在通过修法,没有分别,没有烦恼,没有执著,又不造业,他心里就空了,当你经过事情的时候就留不住,就心无所住。心无所住,而明明了了观照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工作,什么事到了的时候,都会做,都知道,心是直接应用,那么叫“生其心”。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明了了,直接应用,心无挂碍,那正是我们般若智慧现前的一种作用。但是这里面有差别,有的人当下的时候还是有分别,但过了就没有了,现在做事的时候还有分别,那么这个分别也要去掉。直接--比如说你说话,想起来说的和你直接说的不一样,如果你说话做事是直接流露的,那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想起来说的,那还是执著还有分别。
般若智慧现前,那是自性直用,自性直接的作用,没有转弯抹角,没有这样考虑那样考虑,没有种种计较,直接起用。自性起用就叫自性放光,这个时候你就有一种无形加持力,没有烦恼的覆盖,自性直接通过六根放光,这里再进一步,吃饭睡觉你都不在意了,(那么久了)整个光明逐渐转化,整个四大发生变化,逐渐转化,从粗四大到细四大,从细四大到清净四大,身体“融化”以后就起神通妙用了,起化身,放大光明,或显现净土庄严境界。
5.正定
问:通过修行已内无身心,没有意识,感觉自已象不存在一样,但心里明白,这是正定吗?
答:这是正定,这明白之心也不可得,比如说你正在明白身心世界都空了,正是在这个时候了了分明,正在了了分明的时候,不要起一个心去了了分明。如果觉得自已了了分明,这个觉得还是妄想,还是分别。连这个心也要去掉,那么正在这个时候,就是实相现前,正定啊!就得到正定,这个地方回光一照,那就本来面目就全体显现。
6.关于持咒
妄想来了不理,不要排斥妄想,只要回到咒上来就可以了。到一定时候,持习惯了,就不要盯着它,让它自然持咒。再进一步,你跟着它持咒,它在念你就跟着它,你就照顾它就可以了。再进一步,咒就是心心就是咒,分不开来。再进一步,咒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能所双亡,根尘脱尽,孤明朗照,全体如如。
下坐后走一百步,或躺在床上养一下,十分钟,不睡,不念咒,什么都不做,也不要想着是休息,这样的十分钟,非常有用。
7.语言文字
看起来费劲的,不想看的就不要看了,选择与自已有缘的文字,特别亲切,特别感动,有所启发,然后产生一种智慧的因,用这个正因来做功夫,它才有活力。
看到心花开放,特别舒畅,特别明白,就不要看了,停下来享用它,享有它,再看下去又覆盖了。看书是把智慧引出来,把门打开,语言毕竟是方便。
8.不学佛是否没有烦恼
不学佛的时候,整天在烦恼中,觉得是自然的,学佛以后,开始正面对待人生问题,开始想到解脱,开始引发功德善根,有一个观察力去分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解脱,什么是不解脱。因此不学佛终日在烦恼中而苦于无法解脱,开始学佛的人,向往解脱而其力未充未得解脱。到了真正明悟自性,照体独立,依智观法,方能逐步了脱烦恼。乃至烦恼习气消融殆尽,才彻证菩提。
9.前一段时间念佛,念不出来了,自已哭了
悲心发动,善根现前,应思惟佛的功德而引发无上道心。修到一定的时候,佛号也要放下。
10、那为什么说十地菩萨也念佛呢
那是念佛的功德法身、报身、庄严,无量智慧,不是念佛号了。
11.怎样才算放下呢?
在你生活当中,在你的缘份里面,有一个东西对你有影响的,使你牵挂、动心,乃至粘着不舍,你就知道这个没有放下,那么用智慧除其惑执,又用实际把它化掉,如喜欢吃这个,偏偏就不吃这个,逐渐淡化,也就放下了。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个?
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不著一切相,不离…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