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

  空谷回音

  目錄

  1、平常心是道

  2.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何時找到本性呢

  3.遠離你的妄想之腦

  4.事過了無痕

  5.正定

  6.關于持咒

  7.語言文字

  8.不學佛是否沒有煩惱

  9.念佛念不出來了,自已哭了。怎麼辦

  10.爲什麼十地菩薩也念佛

  11.怎樣才算放下呢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個

  13.略談無相密的特點

  14.怎樣開顯自心的慈悲願力

  15.怎樣保持慈悲中覺心不動

  16.世界是你的影子

  17.了了分明也是痕迹

  18.一收一放也是功夫

  19.天天找道不知道什麼是道

  20.下手處,念念不停留

  21.初心學人怎樣做到覺照與慈悲心的圓融

  22.見怎麼圓融

  23.各家有不同的見地,哪一個對

  24.六根門頭時時放光,我怎麼始終不明白

  25.四種善知識

  26.如何破我執法執

  27.爲什麼先建立有再破空

  28.禅密雙修應注意的幾點

  29.頑空和正定的區別

  30、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32、身口意叁業都是光明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請開示

  34、念佛不能念了

  35、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

  36、覺照的自然

  37、朗照的智慧

  38、真正的得自在

  39、請講講保任的過程

  40、佛慢與驕慢

  41、怎樣使心盡快廣大起來

  42、知見無見涅槃因

  43、夢中真正的自己

  44、明心

  45、每個法都是圓滿法

  46、嘗到了一滴水

  47、見地圓所行爲立

  48、無明的四十二品

  49、我笑騎牛更覓牛

  50、本來無一物和時時勤拂拭

  51、往生極樂末法時期是否必要

  52、修禅密法門經過四禅八定嗎

  53、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54、莫要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

  55、緣起差別

  56、師父講的顯現功德怎樣顯現

  57、活在當下

  58、透明的心土

  59、衆生何時盡

  60、一念就是無念

  61、心法的好處

  62、密宗的淨土修法,我就是阿彌陀佛,用不用觀想

  63、無相密的灌頂

  64、怎樣報佛恩師恩

  65、成佛的標志

  66、佛菩薩替衆生消業和因果違不違背

  67、念佛昏沈

  68、修二十四小時

  69、不尋求什麼

  70、修道人有護法

  71、運轉身心

  72、自性的真知真見

  73、契入阿彌陀佛信願之海

  74、爲什麼見不到整體的夢境

  75、真正的開悟後是無念是正念

  76、少年一段風流事

  77、見性以後,透過境界

  78、悟了實相的悟才是大悟

  79、楞嚴經舍識用根怎樣用

  80、透脫自在的時候

  81、禅密結合的行持又是很殊勝

  82、綿密覺照不加任何方法

  83.修行的時候忘記了修行

  84.一心不亂才能往生

  85.應該很平常

  86.不要壓抑自己

  87.人生的藝術

  88.生活自在

  89、夢裏入定

  90、都是因緣

  91.睡眠和修行的關系

  92、佛的拈花微笑是怎麼回事

  93、一切法本無染淨

  94.可不可說茶缸就是佛性

  95.道的根本

  96.瓜熟蒂落

  97.一愣,什麼也不知道了,是不是空呢

  98.密宗說的拙火是怎麼回事

  99.用空觀是否有用

  100.那你就做遊戲

  101.化淫欲心的楞嚴咒心

  102.虛空粉碎大地平沈

  103.我們能否有這一天

  104.那我們應該走哪條路

  105.放下這些雜事不是不負責任嗎

  106、這樣度衆生是否太慢了

  107、本性的流露

  108、怎麼能一生當中具足叁身

  109、什麼是大心

  110、在幻化的輪回中永度衆生就等于了道了吧

  

  1.平常心是道

  因爲在這個上面,再也沒有奇特,再也沒有東西,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心裏沒有東西,那麼一切東西都是道,一切東西就變得非常平常,本來就是平常,自認爲開悟,打坐坐得好,地位高,自已了不起的心一起來,就叫不平常,或者成爲“老修行”,落在經驗與境界裏頭。如果把這些拿掉,自性的智慧光明,便在一切萬物中顯現,自已沒有東西了,那麼一切顯現的東西都是它的自性所現的真實的道,法住法位。那麼這裏就是很平常,本來就是平常,一花一草,都是自性的流露了,修道的人最忌諱的是他在修道的過程中,有東西在,甚至有了了分明在也是障礙,覺得自已有智慧,有自己的經曆,有自已的功夫、地位、神通,甚至與人比較,我的神通比你高,我的光明比你大,比你好,比你遠,這裏一比較,就不平常了。

  2.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何時找到本性呢?

  既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你在哪裏?還要到哪裏找?何必要去找呢?回光方知本無無。

  3.遠離你的妄想之腦

  有時覺得不念(咒)的時候腦子裏好象在念?

  不要執著腦裏面,沒有腦,不要執著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爲什麼稱爲無相密,內要離開身心,身體的感覺,心裏的分別,還有外境,就是顯現任何境界你都不能動心,不觀想,不觀像,不觀光,這叫無相密。無相密就快得多,快在哪裏呢?身體一下子就超越了,因爲觀想的境界也超越了,這在一般人經曆次第觀修,要花二十年才做得到的。要觀想成就再化空,心密直接從這裏上來,妙就妙在這裏。心密爲什麼能這樣呢?因爲漢地很多人多生以來都已經經曆過了顯教密法,更多的是禅宗,那麼在你內在的種子裏面,就有這些根性這些智慧。諾那活佛就這麼講,他說漢地有這樣的根性,因爲有般若的根性,他不一定須要經過全部的次第來獲得證悟的境界。所以說直接就轉到無相上來了,般若之路要快得多,所以心密有很多人開悟了。

  4.事過了無痕

  問:我工作忙,每天接觸的人事,還有夢中的事,一點印象都沒有,就象流水一樣過去了,這種情況持續好幾年了,是否是修行中的一個過程。

  答:爲什麼會這樣呢?分別心去掉了,分別心和執著心去掉了,人的經過,所做的事情,就留不住,不會留下影子,沒有留下影子呢,就沒有生死。我們的生死業報是因爲我們起了分別,起了煩惱,起了執著,造了業,留在八識田裏,而會産生許多東西,積累深厚的時候,就成了一生的業報。而我們現在通過修法,沒有分別,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又不造業,他心裏就空了,當你經過事情的時候就留不住,就心無所住。心無所住,而明明了了觀照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工作,什麼事到了的時候,都會做,都知道,心是直接應用,那麼叫“生其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明了了,直接應用,心無挂礙,那正是我們般若智慧現前的一種作用。但是這裏面有差別,有的人當下的時候還是有分別,但過了就沒有了,現在做事的時候還有分別,那麼這個分別也要去掉。直接--比如說你說話,想起來說的和你直接說的不一樣,如果你說話做事是直接流露的,那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想起來說的,那還是執著還有分別。

  般若智慧現前,那是自性直用,自性直接的作用,沒有轉彎抹角,沒有這樣考慮那樣考慮,沒有種種計較,直接起用。自性起用就叫自性放光,這個時候你就有一種無形加持力,沒有煩惱的覆蓋,自性直接通過六根放光,這裏再進一步,吃飯睡覺你都不在意了,(那麼久了)整個光明逐漸轉化,整個四大發生變化,逐漸轉化,從粗四大到細四大,從細四大到清淨四大,身體“融化”以後就起神通妙用了,起化身,放大光明,或顯現淨土莊嚴境界。

  5.正定

  問:通過修行已內無身心,沒有意識,感覺自已象不存在一樣,但心裏明白,這是正定嗎?

  答:這是正定,這明白之心也不可得,比如說你正在明白身心世界都空了,正是在這個時候了了分明,正在了了分明的時候,不要起一個心去了了分明。如果覺得自已了了分明,這個覺得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連這個心也要去掉,那麼正在這個時候,就是實相現前,正定啊!就得到正定,這個地方回光一照,那就本來面目就全體顯現。

  6.關于持咒

  妄想來了不理,不要排斥妄想,只要回到咒上來就可以了。到一定時候,持習慣了,就不要盯著它,讓它自然持咒。再進一步,你跟著它持咒,它在念你就跟著它,你就照顧它就可以了。再進一步,咒就是心心就是咒,分不開來。再進一步,咒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能所雙亡,根塵脫盡,孤明朗照,全體如如。

  下坐後走一百步,或躺在床上養一下,十分鍾,不睡,不念咒,什麼都不做,也不要想著是休息,這樣的十分鍾,非常有用。

  7.語言文字

  看起來費勁的,不想看的就不要看了,選擇與自已有緣的文字,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有所啓發,然後産生一種智慧的因,用這個正因來做功夫,它才有活力。

  看到心花開放,特別舒暢,特別明白,就不要看了,停下來享用它,享有它,再看下去又覆蓋了。看書是把智慧引出來,把門打開,語言畢竟是方便。

  8.不學佛是否沒有煩惱

  不學佛的時候,整天在煩惱中,覺得是自然的,學佛以後,開始正面對待人生問題,開始想到解脫,開始引發功德善根,有一個觀察力去分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解脫,什麼是不解脫。因此不學佛終日在煩惱中而苦于無法解脫,開始學佛的人,向往解脫而其力未充未得解脫。到了真正明悟自性,照體獨立,依智觀法,方能逐步了脫煩惱。乃至煩惱習氣消融殆盡,才徹證菩提。

  9.前一段時間念佛,念不出來了,自已哭了

  悲心發動,善根現前,應思惟佛的功德而引發無上道心。修到一定的時候,佛號也要放下。

  10、那爲什麼說十地菩薩也念佛呢

  那是念佛的功德法身、報身、莊嚴,無量智慧,不是念佛號了。

  11.怎樣才算放下呢?

  在你生活當中,在你的緣份裏面,有一個東西對你有影響的,使你牽挂、動心,乃至粘著不舍,你就知道這個沒有放下,那麼用智慧除其惑執,又用實際把它化掉,如喜歡吃這個,偏偏就不吃這個,逐漸淡化,也就放下了。

  12.真空妙有是不是一個?

  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不著一切相,不離…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