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P3

  ..續本文上一頁向狂慧的一面。兩頭都失掉了。

  有的人空了什麼也不顧慮,見的力量非常大,但沒有開發功德,這個自我也是非常大的,雖然感到自在,不具功德、有傲氣,什麼生死、煩惱,都不顧,不以爲然。一般人會被攝持,但不是平常心,沒有利他的真功德。認爲這個是最高的,不會把這個放下,不甘居人下,也會很孤獨,且空見失去後,即隨之漂流。

  修來修去沒有智慧,你修個什麼呢。不轉換自己的心態,見再高有什麼用?空不能顯現功德,豈不是豁達空?

  28.禅密應注意的幾點

  一、發菩提心。

  二、無相的見地,雖然念咒,等于無念,不以咒爲念,不以心爲心,心咒兩空,身體、氣脈、境界都不執著。

  叁、昨天今天不起對比。

  四、師兄弟間的境界感覺不對比,不論高低不評價。

  五、上座一心念咒,下座綿密覺照,白天晚上打成一片,不落夢的感覺。(在夢中知道)

  六、百坐以後,和語錄印證,越來越親切,明白,本性的覺照會逐漸顯現。

  七、可修立斷法,喊一聲斷或嘿或呸字,就是徹卻。經常這樣做。

  開始朦胧,後來清晰,(首先在坐中)身體就沒有了,一片空,經常在這個空裏面。

  微細的地方要綿密一片,師兄弟之間不做印證,會起疑惑。上師印證後一信永信。

  八、持咒時咒是一個輪,(音)不斷地轉,然後融入進去,于空樂明中,覺而不住,透出一片天地。

  29.頑空和正定的區別

  頑空沒有覺照力,正定是靈知了了,外面能聽得到,外面有時候能反映,有時也不反映,心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是透明的,實相正定,猶如水晶一般。

  正定再往上,雖然做事情很忙,但也是這樣,睡覺也是,說話也是,用就是體,他人就是你自已,在你心中顯現,衆生的煩惱就是你的煩惱,在你這裏化掉了,就叫度衆生。用空靈的心把這個化幹淨,有執著的慈悲也要化掉,不要去感覺別人的病,不要把病當病,才能有力量化解衆生的煩惱和病痛。

  30、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地方沒有一點分別,沒有一點東西,思想到不了,境界到不了,本來的面目也只有自已知道,自已也非自已,這裏面叫不可得。

  問:那可理解爲歸于平常?

  平常是方便說,也沒有平常和不平常。

  道不與世法違背,一切世法都是佛法。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正念咒時不起一切念.

  進一步心咒消融,心不是心,咒不是咒,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說話做事都是這樣,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修行的人是放松的,不能緊張著修,放下身體的感覺,不讓任何一個神經産生緊張。心是自然,柔軟。然後在全部放松中提起正念,猛利向上,一心精進,契入念源,使自力、他力、咒力,融合爲一。

  32、身口意叁業都是光明

  修行好的人,身口意叁業都是光明,菩薩以無度之心度一切衆生。

  金剛沙、寶印、佛號都是光明,如果有緣遇到(指中陰),就會馬上解脫。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請開示。

  要休去就當下休去,不再等待。

  休去不是休去事情,是休去執著,放不下的用智慧去觀照,爲什麼放不下?人在世上難免有錯誤,以後改正了,做得更好一點。

  一切都是因緣,差別安立,心一直是空的。

  解脫不是臨終的事,每一念當下,都是解脫。心念、情感都不能執著。

  34、念佛念到不能念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讓它自然,不要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要想它是好還是不好。

  這時候也是一片好時光?

  沒有好,沒有不好。

  還是分別?

  沒有及,沒有不及。

  35、二十四小時都在用功

  早晨醒了,不要馬上做事,先在無念空靈中覺照養定,使白性明朗現前。白天做事都是成片的,在覺照功夫當中,睡覺時夢境心不動,了知自已在做夢,認識夢中的自已,形成整體的循環,24小時都在用功。

  36、覺照要自然

  覺照當中多一個心出來,有意地去覺照,就會很累。

  覺照要自然,平時功夫要做得好,做任何事情不過分累,不受它的拖累,時時保持輕安、歡喜、自然、甯靜,好好安養在這種狀態之下,就保住了。時時刻刻安養它,不能忘,保持一種安詳、清靜,習慣了,時時刻刻都在這樣當中,睡覺也是這樣。

  有的人認爲空了,一切無所謂,本來就是清淨的,那就錯了,不是相應。所以要洞明因果,善巧行止。

  37、朗照的智慧

  清淨無住,朗照的智慧,身體每一個毛孔都放光,到了這一步,就有力量了,有加持力,別人和你在一起,會特別歡喜。悟後真修,若以爲本來一無所有,什麼都不做了,還是一個凡夫。

  保,五年、十年。保,不能隨緣,可以在邊緣上擦,不要進入,力量大的時候,穿透它,透境界,還是沒有動,不受汙染,這叫自在。

  有的見性的人,有福德智慧,非常圓滿;有的人不是這樣,那是過去多生以來沒有培福報、智慧及善根種子。所以要開發菩提心,對一切衆生慈悲愛護,逆境也可以練心,一切都會過去的,心變得寬容慈悲,自已的事不著急,只要別人開心就好啦。

  38、真正的得自在

  一個人在五欲世界裏呆久了,非常向往解脫,內心又出現一種不平等的東西。而自然顯現的(清淨之心)不在于染汙或清淨,所以淨土宗修到一定的境界,最好還是能夠回來,融爲一體,歸到平常。

  宗教使人淨化,但是走偏也會汙染。執著不能回應到現實生活中來,反而産生壓抑緊張。不正常思維,正常的生活,都不正常了。但也是一個過程,原因是對現實的不適應,太多痛苦,煩惱急求于解脫,急于離開世俗法,那麼佛菩薩或其它宗教給你一個美好的理想的境界,給你一個天堂,給你一個淨土,給你莊嚴的境界,讓你去圓這種境界,來獲得心靈上的安慰解脫,然後把世俗的煩惱放下了。放下之後,如果建立了光明、莊嚴,如果心靈能夠真正改變過來,變得純淨,變得無私,變得沒有煩惱,變得有智慧,那麼這種莊嚴,這種智慧,再回過來,在現實當中,體現出來,這是宗教真正的目的。如果只進去,回不來,那麼這種人只生活在理想的境界裏面,他不會到現實中來。所以爲什麼講不二法門,爲什麼維摩诘居士講的衆生的地方就是菩薩的淨土,就是指這個。並不是離開了這個另外有淨土,離了衆生的淨土是心靈上的淨土,是一種理想境界。當然理想境界會出現啊,出現光明,出現佛菩薩,都有的,不是沒有。但是停留在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不平等,對現實的世界和心中的境界就有矛盾。有矛盾的話呢,他心裏面並沒有真正的安逸,沒有真正的安逸,就沒有真正的得自在,因爲他不敢進入世俗世界,不敢和一切衆生同事,共行,有這個問題存在。

  禅宗它已經超越了宗教,完全回歸了光明和自性的顯現,看的問題看得很透徹。是一個真正的O。

  39、請講講保任的過程。

  一個見到本性的人,對根本的問題已經了達,比如說生死的問題,生命的本源,自心的靈知的源頭,了達了,而且非常自信、自肯、不再受各種理論的迷惑,各種各樣的講法,你會知道他正確或不正確,不會跟著某種理論産生疑惑,或動搖,這是最根本的,叫信。見性的人,他首先建立在信上,而且沒有慢心,沒有驕慢,驕慢的開悟不是真開悟,本性本體上沒有驕慢。還有一點,就是沒有邪見,比如說破因果,比如說對叁寶的否定,比如說其它佛法(法門)的否定,比如說對功德開發的否定,如果否定這些的話,就叫邪見。這個見性不是真見本性,因爲真見性的人,不否定功德的顯現,不否定緣起的因果,不否定事物的差別的存在,就是見性當中,本性中具有萬法,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具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裏面就是說一個真開悟的人,在根本的建立,根本上的相應,是不疑,是信;第二就是沒有慢心,是平等的回歸,第叁就是沒有邪見,能夠出生功德,自性的功德,這是開悟的叁大要素。

  這叁大要素不具備,不是真正的開悟的人。至于怎麼得呢,就是說第一,對于本性不斷地跟它相應,不斷地覺照。但在這個上面不再安立一個東西,安立一種觀念。不是概念,不是觀念,是自然的觀照。就這種情況,一個是你多生的善根,還有在這種時候諸佛菩薩加被故。

  使人陷入某一種執著之中,是魔所爲,而以執著破執著是善知識。再化歸本面的清淨而無住。

  40、佛慢與驕慢

  生起佛慢的同時,對衆生也升起了恭敬,覺得衆生也和佛一樣,和我自心沒有區別,這是正的,但也要掃掉。

  不會認爲自已就是聖人,因爲無聖可得。在世俗當中,不會認爲有所染汙,也不會提倡染汙,或者執著一種什麼境界。他不會有兩頭,既不執著清淨光明的一面,也不執著世俗染汙煩惱的一面,它兩頭都不住的,那是禅的智慧。不以境界高低衡量修證的高低,禅宗行人會經曆很多境界,但不執著這些。

  41、怎樣使心盡快廣大起來。

  是什麼東西障礙了你的心量,你把它化掉,你的心裏面什麼事物對你有一種負擔,有牽挂,有執著,你把這個拿掉,你的心自然就廣大了。對上師有執著的話,也會障礙你的心量,把這個執著拿掉,使上師的光明和你自性的光明融爲一體,成爲不二,才能在上師的面前獲得自在。不會覺得懼怕或一定要這樣做,那樣做的一種心態就沒有了,和自己朋友一樣,兄弟一樣,這樣才比較好。不須要執著,因爲這裏面沒有高低。

  42、知見無見涅槃因

  破呢,關鍵是破見,破人的知見。知見立知生死本,知見無見涅槃因。破種種知見,因爲有知見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産生業力,就要受報。關鍵要破知見,知見破了以後,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實相。但是即不提倡什麼,也不壓製什麼,隨著緣起的因緣去做,既不提倡,也不壓製,那他是叫本然性的顯現。但是我們一個人修證到本然性之後,我們的行爲在世俗當中,要隨順衆生來行,因衆生沒有到你的本然性,衆生沒有到你這樣的超越自在,所以要根據他們的需…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