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P3

  ..续本文上一页向狂慧的一面。两头都失掉了。

  有的人空了什么也不顾虑,见的力量非常大,但没有开发功德,这个自我也是非常大的,虽然感到自在,不具功德、有傲气,什么生死、烦恼,都不顾,不以为然。一般人会被摄持,但不是平常心,没有利他的真功德。认为这个是最高的,不会把这个放下,不甘居人下,也会很孤独,且空见失去后,即随之漂流。

  修来修去没有智慧,你修个什么呢。不转换自己的心态,见再高有什么用?空不能显现功德,岂不是豁达空?

  28.禅密应注意的几点

  一、发菩提心。

  二、无相的见地,虽然念咒,等于无念,不以咒为念,不以心为心,心咒两空,身体、气脉、境界都不执著。

  三、昨天今天不起对比。

  四、师兄弟间的境界感觉不对比,不论高低不评价。

  五、上座一心念咒,下座绵密觉照,白天晚上打成一片,不落梦的感觉。(在梦中知道)

  六、百坐以后,和语录印证,越来越亲切,明白,本性的觉照会逐渐显现。

  七、可修立断法,喊一声断或嘿或呸字,就是彻却。经常这样做。

  开始朦胧,后来清晰,(首先在坐中)身体就没有了,一片空,经常在这个空里面。

  微细的地方要绵密一片,师兄弟之间不做印证,会起疑惑。上师印证后一信永信。

  八、持咒时咒是一个轮,(音)不断地转,然后融入进去,于空乐明中,觉而不住,透出一片天地。

  29.顽空和正定的区别

  顽空没有觉照力,正定是灵知了了,外面能听得到,外面有时候能反映,有时也不反映,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是透明的,实相正定,犹如水晶一般。

  正定再往上,虽然做事情很忙,但也是这样,睡觉也是,说话也是,用就是体,他人就是你自已,在你心中显现,众生的烦恼就是你的烦恼,在你这里化掉了,就叫度众生。用空灵的心把这个化干净,有执著的慈悲也要化掉,不要去感觉别人的病,不要把病当病,才能有力量化解众生的烦恼和病痛。

  30、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个地方没有一点分别,没有一点东西,思想到不了,境界到不了,本来的面目也只有自已知道,自已也非自已,这里面叫不可得。

  问:那可理解为归于平常?

  平常是方便说,也没有平常和不平常。

  道不与世法违背,一切世法都是佛法。

  31、修行的人是放松的

  正念咒时不起一切念.

  进一步心咒消融,心不是心,咒不是咒,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说话做事都是这样,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修行的人是放松的,不能紧张着修,放下身体的感觉,不让任何一个神经产生紧张。心是自然,柔软。然后在全部放松中提起正念,猛利向上,一心精进,契入念源,使自力、他力、咒力,融合为一。

  32、身口意三业都是光明

  修行好的人,身口意三业都是光明,菩萨以无度之心度一切众生。

  金刚沙、宝印、佛号都是光明,如果有缘遇到(指中阴),就会马上解脱。

  33、即今休去即休去,请开示。

  要休去就当下休去,不再等待。

  休去不是休去事情,是休去执著,放不下的用智慧去观照,为什么放不下?人在世上难免有错误,以后改正了,做得更好一点。

  一切都是因缘,差别安立,心一直是空的。

  解脱不是临终的事,每一念当下,都是解脱。心念、情感都不能执著。

  34、念佛念到不能念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让它自然,不要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不要想它是好还是不好。

  这时候也是一片好时光?

  没有好,没有不好。

  还是分别?

  没有及,没有不及。

  35、二十四小时都在用功

  早晨醒了,不要马上做事,先在无念空灵中觉照养定,使白性明朗现前。白天做事都是成片的,在觉照功夫当中,睡觉时梦境心不动,了知自已在做梦,认识梦中的自已,形成整体的循环,24小时都在用功。

  36、觉照要自然

  觉照当中多一个心出来,有意地去觉照,就会很累。

  觉照要自然,平时功夫要做得好,做任何事情不过分累,不受它的拖累,时时保持轻安、欢喜、自然、宁静,好好安养在这种状态之下,就保住了。时时刻刻安养它,不能忘,保持一种安详、清静,习惯了,时时刻刻都在这样当中,睡觉也是这样。

  有的人认为空了,一切无所谓,本来就是清净的,那就错了,不是相应。所以要洞明因果,善巧行止。

  37、朗照的智慧

  清净无住,朗照的智慧,身体每一个毛孔都放光,到了这一步,就有力量了,有加持力,别人和你在一起,会特别欢喜。悟后真修,若以为本来一无所有,什么都不做了,还是一个凡夫。

  保,五年、十年。保,不能随缘,可以在边缘上擦,不要进入,力量大的时候,穿透它,透境界,还是没有动,不受污染,这叫自在。

  有的见性的人,有福德智慧,非常圆满;有的人不是这样,那是过去多生以来没有培福报、智慧及善根种子。所以要开发菩提心,对一切众生慈悲爱护,逆境也可以练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心变得宽容慈悲,自已的事不着急,只要别人开心就好啦。

  38、真正的得自在

  一个人在五欲世界里呆久了,非常向往解脱,内心又出现一种不平等的东西。而自然显现的(清净之心)不在于染污或清净,所以净土宗修到一定的境界,最好还是能够回来,融为一体,归到平常。

  宗教使人净化,但是走偏也会污染。执著不能回应到现实生活中来,反而产生压抑紧张。不正常思维,正常的生活,都不正常了。但也是一个过程,原因是对现实的不适应,太多痛苦,烦恼急求于解脱,急于离开世俗法,那么佛菩萨或其它宗教给你一个美好的理想的境界,给你一个天堂,给你一个净土,给你庄严的境界,让你去圆这种境界,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解脱,然后把世俗的烦恼放下了。放下之后,如果建立了光明、庄严,如果心灵能够真正改变过来,变得纯净,变得无私,变得没有烦恼,变得有智慧,那么这种庄严,这种智慧,再回过来,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来,这是宗教真正的目的。如果只进去,回不来,那么这种人只生活在理想的境界里面,他不会到现实中来。所以为什么讲不二法门,为什么维摩诘居士讲的众生的地方就是菩萨的净土,就是指这个。并不是离开了这个另外有净土,离了众生的净土是心灵上的净土,是一种理想境界。当然理想境界会出现啊,出现光明,出现佛菩萨,都有的,不是没有。但是停留在这个地方就不平等。不平等,对现实的世界和心中的境界就有矛盾。有矛盾的话呢,他心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安逸,没有真正的安逸,就没有真正的得自在,因为他不敢进入世俗世界,不敢和一切众生同事,共行,有这个问题存在。

  禅宗它已经超越了宗教,完全回归了光明和自性的显现,看的问题看得很透彻。是一个真正的O。

  39、请讲讲保任的过程。

  一个见到本性的人,对根本的问题已经了达,比如说生死的问题,生命的本源,自心的灵知的源头,了达了,而且非常自信、自肯、不再受各种理论的迷惑,各种各样的讲法,你会知道他正确或不正确,不会跟着某种理论产生疑惑,或动摇,这是最根本的,叫信。见性的人,他首先建立在信上,而且没有慢心,没有骄慢,骄慢的开悟不是真开悟,本性本体上没有骄慢。还有一点,就是没有邪见,比如说破因果,比如说对三宝的否定,比如说其它佛法(法门)的否定,比如说对功德开发的否定,如果否定这些的话,就叫邪见。这个见性不是真见本性,因为真见性的人,不否定功德的显现,不否定缘起的因果,不否定事物的差别的存在,就是见性当中,本性中具有万法,就是六祖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具万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里面就是说一个真开悟的人,在根本的建立,根本上的相应,是不疑,是信;第二就是没有慢心,是平等的回归,第三就是没有邪见,能够出生功德,自性的功德,这是开悟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不具备,不是真正的开悟的人。至于怎么得呢,就是说第一,对于本性不断地跟它相应,不断地觉照。但在这个上面不再安立一个东西,安立一种观念。不是概念,不是观念,是自然的观照。就这种情况,一个是你多生的善根,还有在这种时候诸佛菩萨加被故。

  使人陷入某一种执著之中,是魔所为,而以执著破执著是善知识。再化归本面的清净而无住。

  40、佛慢与骄慢

  生起佛慢的同时,对众生也升起了恭敬,觉得众生也和佛一样,和我自心没有区别,这是正的,但也要扫掉。

  不会认为自已就是圣人,因为无圣可得。在世俗当中,不会认为有所染污,也不会提倡染污,或者执著一种什么境界。他不会有两头,既不执著清净光明的一面,也不执著世俗染污烦恼的一面,它两头都不住的,那是禅的智慧。不以境界高低衡量修证的高低,禅宗行人会经历很多境界,但不执著这些。

  41、怎样使心尽快广大起来。

  是什么东西障碍了你的心量,你把它化掉,你的心里面什么事物对你有一种负担,有牵挂,有执著,你把这个拿掉,你的心自然就广大了。对上师有执著的话,也会障碍你的心量,把这个执著拿掉,使上师的光明和你自性的光明融为一体,成为不二,才能在上师的面前获得自在。不会觉得惧怕或一定要这样做,那样做的一种心态就没有了,和自己朋友一样,兄弟一样,这样才比较好。不须要执著,因为这里面没有高低。

  42、知见无见涅槃因

  破呢,关键是破见,破人的知见。知见立知生死本,知见无见涅槃因。破种种知见,因为有知见就有烦恼,有烦恼就会产生业力,就要受报。关键要破知见,知见破了以后,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实相。但是即不提倡什么,也不压制什么,随着缘起的因缘去做,既不提倡,也不压制,那他是叫本然性的显现。但是我们一个人修证到本然性之后,我们的行为在世俗当中,要随顺众生来行,因众生没有到你的本然性,众生没有到你这样的超越自在,所以要根据他们的需…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