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P5

  ..續本文上一頁影響,比如說定中的空啊,定中的澄靜的境界,或是定中産生的一種快樂,或是定中出現的光明啊,或者沒有呼吸了,沒有心跳了,這只是一種過程。但見到本性以後,活潑潑的這些都不執著,即相離相啦。它沒有這些東西了,不須要了,但是也不妨顯現。象釋迦佛他入涅槃的時候,順逆出入四禅八定,他也不妨這樣做。

  53、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打坐念佛的時候,不知道呼吸了,這聲佛號忘了,想也想不起來了,收也收不回來了,不敢坐了,怕坐偏了,怎麼辦?

  這已經入定了,已經一心不亂了,這個時候不要找回來(佛號),放一放,什麼都不管,這個時候你自己就明白了。

  知道身體嗎?

  也不知身體在哪。這種定境要繼續深入,把它定透,這裏面不要作意,不要想什麼。繼續坐,坐到後來你就會脫落,會明白。佛號消失後,自性會顯現,佛號一放,本性開朗。

  阿彌陀佛的光等于說的另一個層次(空間),當你相應的時候,就進去了,往生就是這麼往生的,現在念佛當中也可以進去。

  念佛幫助別人消業,你慈悲他,就要承擔別人的業,要受一點苦,念佛回向給他,然後他們就聽你的,因爲你替他背了業。當然,你即是佛,你也即衆生,無二無別,方能化一切業歸于法性。

  54、莫要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

  兩種關:(1)守在潔白地上不起身,執著定境。

  (2)、執著空性而放逸任緣,與菩提不相應。

  你沒有執著,把自已的一切回向給衆生,打破自已和衆生的界限,而不執著,融于衆生當中,承擔衆生的業。(初修的人)不要過多的承擔,承擔一個轉化一個,你的光明就多一分,就成了菩提的眷屬。不度衆生不能成佛,不會圓滿,菩薩沒有自己,只有衆生。雖然有衆生不做衆生想,不執著,利益不做利益想,心無所住,這樣福報會越來越大,智慧會越來越高,方便會越來越多,悲願越來越能夠攝持衆生,衆生見到你會越來越親切。

  時時刻刻生起菩提心,又不執著,自然發現,充滿著菩提心,但是發無可發。否則,講得都是毗盧頂上行的話,但是不發菩提心,結果內心並不真正清淨,並不莊嚴。見到本性偏在空上,掃蕩別人的善根,就會造業,所以要給衆生方便,給衆生慈悲。(這裏一是除煩惱習氣,二是生起悲願菩提心)。

  55、緣起差別

  沒有佛沒有衆生,其實不圓滿,我們要空盡一切法,一切相,一切煩惱,一切執著,又要顯現一切功德,顯現緣起差別,這才叫圓滿。緣起裏面有無量差別,不是見到空就完了,見到空才剛剛開始。

  56、師父講的顯現功德怎樣顯現?

  那你去體會吧,你去體會怎麼去顯現。

  怎麼樣具有慈悲,怎麼樣具有智慧,怎樣才能顯現悲願,要自己去顯現。

  57、活在當下?

  一個明白本性的人他會活在當下,身體心理不受外界影響,這就是道力。不但不受影響,而且能夠轉變外界的事物,比如度人開始隨順他,使他對你有信心,後來逆著他,使他對你的執著沒有落處,然後順也自在逆也自在。

  開始要清淨,把衆生的染汙去掉,去掉以後又不執著于清淨的境界。再後來呢,行一些非道之行,行一些染汙之行,在染汙裏面不動心,不執著這個時候,修道的人就得了自在。(修道之人時時處處不損惱衆生。)

  怎樣都不對,怎樣也都對,對的自然對,不對的自不對。

  58、透明的心土

  畢竟發生過,發生的當下就沒有了,吃飯每天在吃,都沒吃到什麼,種種的遊戲而已。

  佛土有理有事,理土一片空靈的世界,一片靈知,廣大的法界,一絲不挂,一塵不染的境界,透明的心土遍一切處。自心光明的莊嚴,不要另外去求淨土,衆生到你這裏就好象到了淨土一樣,淨土無所不在。事上淨土有種種莊嚴相,應衆生機緣而顯現的功德差別。理事不二,唯心全具。

  59、衆生何時盡。

  衆緣所生怎麼有窮盡,生生不已啊,衆生本來都是佛,衆生顯現的境界當中,是如幻如化的,如果真有那一天,衆生不是衆生,佛也不是佛了。

  有沒有那一天呢?

  那就不用(能)說了。

  60、一念就是無念

  擔心自己不能一心不亂,不能往生,也會産生障礙。忽視了信願,一心不亂的好處在光明當中一心不亂地念佛,世界的東西都能放下了,也許會顯現極樂世界的莊嚴,真正的淨土在當下就具備了。

  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一念就是無念。娑婆世界的苦惱衆生這麼多,不去救度,覺得於心不忍,而極樂世界都是菩薩,你到那裏只是去學,是一個學校,舍棄這裏的衆生與你的本願不相應,所以要趕緊把自己修好,救度衆生,到需要老師的地方去,你已經有力量,有智慧有慈悲還等什麼。(對機而言)

  61、心法的好處?

  不執著任何一個宗派。只是會歸自心,從自心彙一切法而歸于平等大用,隨機授法。

  基督教和佛教哪一個好

  上帝在你身邊不等于你就是上帝。基督教的天堂是空的,沒有功德和莊嚴。信神的人是上帝的奴仆。佛教的教理最圓融,修法最完備,果證最圓滿。

  62、淨土修法(密宗的)我就是阿彌陀佛,用不用觀想?

  觀想時是就是了,不用著相?

  也可觀想,開始時有些執著後來就化掉了,沒有執著,因爲你沒有顯現阿彌陀佛的時候,那麼你只是世俗的境界,當你顯現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和阿彌陀佛走近了一步。再融入你的身心,再顯現妙相莊嚴。

  坐和不坐一個樣的時候,就不用坐了。不要執著多少多少座的數字。

  63、無相密的灌頂

  以無言之言傳授,開啓本來智慧,獲得開悟。通過打坐覺照,由空而契,弟子與上師心與心的相應。光明相融,從而獲得真實的灌頂。

  64、怎樣報佛恩師恩?

  應該以師父的精神體現在生活當中,對一切衆生像師父對待你一樣。

  65、成佛的標志?

  以凡夫心研究佛的境界非常困難(不可能)。佛說叁身四智八解脫,乃至十八不共等皆是。

  無爲:主觀客觀的消融,不作意。

  彼岸:無爲不生起功德,是小乘的,不是彼岸。真正的彼岸就在此岸,也在中流,因爲真正的涅槃在一切衆生當中,一切因緣當中,常住不滅,在一切處。

  最極圓滿究竟境界,不可思議境界。

  那多少人成佛了?

  無法計算。

  66、佛菩薩替衆生消業和因果違不違背?

  佛菩薩在大光明當中,一切衆生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承擔衆生的業也就是在自心中顯現他自己的光明,沒有區別。

  如果你能證到一切衆生都是你的顯現的話,那你這個願力就可以實現了。能造業的心是第六識,第六識分別一了,就不會再造業了。不取不舍而了了分明。現在進而把七識的根去掉,把八識的種子化淨,于是就圓顯如來藏的功德妙用。

  沒有分別,沒有對立的感覺,直覺真照,第六識就消亡了。

  67、念佛昏沈怎麼解決?

  業重,要忏悔,要誠心。精神不足宜眼睛睜開出聲念。不要在疲倦時打坐。

  68、修二十四小時

  (打坐結印持咒)修二十四小時,修完像換了一個人,是一片透明。衣服穿暖一點,修時很苦,和死差不多,一切不怕,諸佛會加被,苦到極點,一切都變了。

  69、不尋求什麼。

  打坐有了好境界,或輕安歡喜,一起貪著就影響下一坐的質量,要留有余味。閉關須要福報,否則可能生病。障礙未除,也可以先消障。

  見性以後閉關養道,不尋求什麼。一百天是最短的,有叁年叁個月零叁天。有十年、叁十年的關,叁十年就可在關裏化身度人了。

  70、修道人的供養與布施。

  供養法中一種是吃的,一種是給你能量,不餓,精神特別好。把自己能量供養給別人,打一個念頭就這麼容易、簡單。如果你不貪著的話,對自己沒有執著,一個念頭就是光明。如果你執著出不去,如果你不執著出去的話,諸佛菩薩一定會給你放光,因爲你不執著,你沒有我,和佛祖就相通了。到後來你的心空了,沒有執著,那麼就和佛菩薩相通,你把相通這種功德回向給衆生,你和衆生也相通了,就成了整個一片光明海。把自己一切布施給衆生,一點不留。有病的人在你旁邊就好了,你的功德大,整個地方都會平安,力量小的保周圍,或保一個城市,佛出世的時候整個地球都吉祥。

  71、運轉身心

  運轉身心沒有實修,空談沒有用。精進修和不精進修差別太大了。無論目前什麼事情放下來抓緊修。己經精進的人放下一切精進中形成的痕迹。

  運轉身心,轉一字很妙,轉得動,轉不動,不知轉的人修不成功。轉了以後煩惱即菩提,不落煩惱見,有人講我煩惱也不要除,煩惱即菩提,我整天在煩惱裏面我也不執著煩惱,這種人永遠是愚癡的,絕對不成道。

  用觀轉?

  用智慧轉,用種種方便轉,轉了以後不留痕迹就是了。菩提者,覺。自性的大覺就是菩提,轉煩惱以後自性的覺性,大覺,清朗之覺,那已經轉了。

  72、自性的真知真見

  不能等待,不能著急。

  沒有能沒有所,當下就是。

  歇下來,煩惱也不可得,佛的功德也不可得。

  回頭是岸,退步原來是向前,放下就是向上。沒有我,有什麼染淨,有什麼是非,有什麼內外,但這一切我都知道啊,但是我沒想知道啊,正在知道的時候,不加了知,不再用知道了,不須要再知道了。正知的時候,就無知。無知的時候無所不知,這個當下就叫般若智慧,因爲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了知。沒有執著的了知就是正智慧的知,無知之知,無見之見,是自性的真知真見。

  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我們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從這裏顯現的,我們所講的話,都是這樣的一種無體現出來的。不用分別直接流露,想都有不用想。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得來很簡單,得不到很複雜,千難萬難。

  就是,我(怎麼)還在找呢?

  不用再找了!

  是啊!

  當下就是了。

  這不就是麼,剛才您印證了,本來就是,原來我都見過多少次了,不知道。

  因緣時節到了,不到,見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能當是。

  沒有什麼特殊的?

  一點都不奇怪。

  也沒有什麼特別?

  誰知特別,誰…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