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影响,比如说定中的空啊,定中的澄静的境界,或是定中产生的一种快乐,或是定中出现的光明啊,或者没有呼吸了,没有心跳了,这只是一种过程。但见到本性以后,活泼泼的这些都不执著,即相离相啦。它没有这些东西了,不须要了,但是也不妨显现。象释迦佛他入涅槃的时候,顺逆出入四禅八定,他也不妨这样做。
53、佛号一放,本性开朗
打坐念佛的时候,不知道呼吸了,这声佛号忘了,想也想不起来了,收也收不回来了,不敢坐了,怕坐偏了,怎么办?
这已经入定了,已经一心不乱了,这个时候不要找回来(佛号),放一放,什么都不管,这个时候你自己就明白了。
知道身体吗?
也不知身体在哪。这种定境要继续深入,把它定透,这里面不要作意,不要想什么。继续坐,坐到后来你就会脱落,会明白。佛号消失后,自性会显现,佛号一放,本性开朗。
阿弥陀佛的光等于说的另一个层次(空间),当你相应的时候,就进去了,往生就是这么往生的,现在念佛当中也可以进去。
念佛帮助别人消业,你慈悲他,就要承担别人的业,要受一点苦,念佛回向给他,然后他们就听你的,因为你替他背了业。当然,你即是佛,你也即众生,无二无别,方能化一切业归于法性。
54、莫要守在洁白地上不起身
两种关:(1)守在洁白地上不起身,执着定境。
(2)、执着空性而放逸任缘,与菩提不相应。
你没有执著,把自已的一切回向给众生,打破自已和众生的界限,而不执著,融于众生当中,承担众生的业。(初修的人)不要过多的承担,承担一个转化一个,你的光明就多一分,就成了菩提的眷属。不度众生不能成佛,不会圆满,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虽然有众生不做众生想,不执著,利益不做利益想,心无所住,这样福报会越来越大,智慧会越来越高,方便会越来越多,悲愿越来越能够摄持众生,众生见到你会越来越亲切。
时时刻刻生起菩提心,又不执著,自然发现,充满着菩提心,但是发无可发。否则,讲得都是毗卢顶上行的话,但是不发菩提心,结果内心并不真正清净,并不庄严。见到本性偏在空上,扫荡别人的善根,就会造业,所以要给众生方便,给众生慈悲。(这里一是除烦恼习气,二是生起悲愿菩提心)。
55、缘起差别
没有佛没有众生,其实不圆满,我们要空尽一切法,一切相,一切烦恼,一切执著,又要显现一切功德,显现缘起差别,这才叫圆满。缘起里面有无量差别,不是见到空就完了,见到空才刚刚开始。
56、师父讲的显现功德怎样显现?
那你去体会吧,你去体会怎么去显现。
怎么样具有慈悲,怎么样具有智慧,怎样才能显现悲愿,要自己去显现。
57、活在当下?
一个明白本性的人他会活在当下,身体心理不受外界影响,这就是道力。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能够转变外界的事物,比如度人开始随顺他,使他对你有信心,后来逆着他,使他对你的执着没有落处,然后顺也自在逆也自在。
开始要清净,把众生的染污去掉,去掉以后又不执著于清净的境界。再后来呢,行一些非道之行,行一些染污之行,在染污里面不动心,不执着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就得了自在。(修道之人时时处处不损恼众生。)
怎样都不对,怎样也都对,对的自然对,不对的自不对。
58、透明的心土
毕竟发生过,发生的当下就没有了,吃饭每天在吃,都没吃到什么,种种的游戏而已。
佛土有理有事,理土一片空灵的世界,一片灵知,广大的法界,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境界,透明的心土遍一切处。自心光明的庄严,不要另外去求净土,众生到你这里就好象到了净土一样,净土无所不在。事上净土有种种庄严相,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功德差别。理事不二,唯心全具。
59、众生何时尽。
众缘所生怎么有穷尽,生生不已啊,众生本来都是佛,众生显现的境界当中,是如幻如化的,如果真有那一天,众生不是众生,佛也不是佛了。
有没有那一天呢?
那就不用(能)说了。
60、一念就是无念
担心自己不能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也会产生障碍。忽视了信愿,一心不乱的好处在光明当中一心不乱地念佛,世界的东西都能放下了,也许会显现极乐世界的庄严,真正的净土在当下就具备了。
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一念就是无念。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这么多,不去救度,觉得於心不忍,而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你到那里只是去学,是一个学校,舍弃这里的众生与你的本愿不相应,所以要赶紧把自己修好,救度众生,到需要老师的地方去,你已经有力量,有智慧有慈悲还等什么。(对机而言)
61、心法的好处?
不执着任何一个宗派。只是会归自心,从自心汇一切法而归于平等大用,随机授法。
基督教和佛教哪一个好
上帝在你身边不等于你就是上帝。基督教的天堂是空的,没有功德和庄严。信神的人是上帝的奴仆。佛教的教理最圆融,修法最完备,果证最圆满。
62、净土修法(密宗的)我就是阿弥陀佛,用不用观想?
观想时是就是了,不用着相?
也可观想,开始时有些执著后来就化掉了,没有执着,因为你没有显现阿弥陀佛的时候,那么你只是世俗的境界,当你显现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和阿弥陀佛走近了一步。再融入你的身心,再显现妙相庄严。
坐和不坐一个样的时候,就不用坐了。不要执著多少多少座的数字。
63、无相密的灌顶
以无言之言传授,开启本来智慧,获得开悟。通过打坐觉照,由空而契,弟子与上师心与心的相应。光明相融,从而获得真实的灌顶。
64、怎样报佛恩师恩?
应该以师父的精神体现在生活当中,对一切众生像师父对待你一样。
65、成佛的标志?
以凡夫心研究佛的境界非常困难(不可能)。佛说三身四智八解脱,乃至十八不共等皆是。
无为:主观客观的消融,不作意。
彼岸:无为不生起功德,是小乘的,不是彼岸。真正的彼岸就在此岸,也在中流,因为真正的涅槃在一切众生当中,一切因缘当中,常住不灭,在一切处。
最极圆满究竟境界,不可思议境界。
那多少人成佛了?
无法计算。
66、佛菩萨替众生消业和因果违不违背?
佛菩萨在大光明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承担众生的业也就是在自心中显现他自己的光明,没有区别。
如果你能证到一切众生都是你的显现的话,那你这个愿力就可以实现了。能造业的心是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一了,就不会再造业了。不取不舍而了了分明。现在进而把七识的根去掉,把八识的种子化净,于是就圆显如来藏的功德妙用。
没有分别,没有对立的感觉,直觉真照,第六识就消亡了。
67、念佛昏沉怎么解决?
业重,要忏悔,要诚心。精神不足宜眼睛睁开出声念。不要在疲倦时打坐。
68、修二十四小时
(打坐结印持咒)修二十四小时,修完像换了一个人,是一片透明。衣服穿暖一点,修时很苦,和死差不多,一切不怕,诸佛会加被,苦到极点,一切都变了。
69、不寻求什么。
打坐有了好境界,或轻安欢喜,一起贪着就影响下一坐的质量,要留有余味。闭关须要福报,否则可能生病。障碍未除,也可以先消障。
见性以后闭关养道,不寻求什么。一百天是最短的,有三年三个月零三天。有十年、三十年的关,三十年就可在关里化身度人了。
70、修道人的供养与布施。
供养法中一种是吃的,一种是给你能量,不饿,精神特别好。把自己能量供养给别人,打一个念头就这么容易、简单。如果你不贪着的话,对自己没有执着,一个念头就是光明。如果你执着出不去,如果你不执着出去的话,诸佛菩萨一定会给你放光,因为你不执著,你没有我,和佛祖就相通了。到后来你的心空了,没有执着,那么就和佛菩萨相通,你把相通这种功德回向给众生,你和众生也相通了,就成了整个一片光明海。把自己一切布施给众生,一点不留。有病的人在你旁边就好了,你的功德大,整个地方都会平安,力量小的保周围,或保一个城市,佛出世的时候整个地球都吉祥。
71、运转身心
运转身心没有实修,空谈没有用。精进修和不精进修差别太大了。无论目前什么事情放下来抓紧修。己经精进的人放下一切精进中形成的痕迹。
运转身心,转一字很妙,转得动,转不动,不知转的人修不成功。转了以后烦恼即菩提,不落烦恼见,有人讲我烦恼也不要除,烦恼即菩提,我整天在烦恼里面我也不执著烦恼,这种人永远是愚痴的,绝对不成道。
用观转?
用智慧转,用种种方便转,转了以后不留痕迹就是了。菩提者,觉。自性的大觉就是菩提,转烦恼以后自性的觉性,大觉,清朗之觉,那已经转了。
72、自性的真知真见
不能等待,不能着急。
没有能没有所,当下就是。
歇下来,烦恼也不可得,佛的功德也不可得。
回头是岸,退步原来是向前,放下就是向上。没有我,有什么染净,有什么是非,有什么内外,但这一切我都知道啊,但是我没想知道啊,正在知道的时候,不加了知,不再用知道了,不须要再知道了。正知的时候,就无知。无知的时候无所不知,这个当下就叫般若智慧,因为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了知。没有执着的了知就是正智慧的知,无知之知,无见之见,是自性的真知真见。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从这里显现的,我们所讲的话,都是这样的一种无体现出来的。不用分别直接流露,想都有不用想。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得来很简单,得不到很复杂,千难万难。
就是,我(怎么)还在找呢?
不用再找了!
是啊!
当下就是了。
这不就是么,刚才您印证了,本来就是,原来我都见过多少次了,不知道。
因缘时节到了,不到,见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能当是。
没有什么特殊的?
一点都不奇怪。
也没有什么特别?
谁知特别,谁…
《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