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達 照
導論
——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
生死乃世間之主題,覺悟乃人生之真谛。
關懷爲真情之透露,死亡爲光明之回歸。
佛法是殊勝之通道,中陰是救度之良機。
自我即生死之主人,無我即解脫之前提。
慈悲從愛心中爆發,智慧從實踐中生起。
佛陀最初成道的時候,就在菩提樹下驚歎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得現前。”遂開始半個世紀的說法布道,直到最後涅槃會上,仍然殷切叮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常、樂、我、淨涅槃四德,是故一切衆生皆當作佛。”可見,佛陀自始至終,所有說法,都是圍繞“衆生與佛性”這個主題。衆生就是苦樂紛呈變化無常的生死現象,處處執著痛苦;佛性則沒有苦樂紛呈變化無常之諸相,而又不曾離開我人身心世界一切行相,時時灑脫自在。
佛性就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門頭放大光明,每一衆生的身心世界無不遍照,一切行住坐臥、言語動作也都是佛性的妙用。若能遠離妄想執著,當下一念靈光自照,則現前一切就是佛性的全體顯露。無作無造,非修非證,遠離取舍,亦無名字,即時圓滿現成,何其微妙!六祖說:“前念迷即是衆生,後念覺即是諸佛。”誠哉斯言!
佛法就是破迷開悟的方法。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需舟。開悟見性之後,更無一法可得,徹底自在。因其根塵相對之時,全無能所是非之相;觸對逢緣之處,消盡知識計較。般若如大火聚,四邊都不可著。如朗月升空,清虛萬裏;似烈日當頭,光明無限。一切法、一切事、一切佛、一切心,衆生國土,塵塵刹刹,不增不減,恰到好處,妙用無盡!無相無知,曆曆分明!《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佛陀一代時教之旨意,盡歸于此。
我等衆生竟日語默動靜、運作施爲,全體即是佛性之妙用!無論何等煩惱痛苦,無論何等憂愁懊惱,無論什麼罪大惡極,無論什麼淫怒癡愛,只需當下頓斷妄想執著,直見自心,心體寂然如如不動,不動而動即是佛性。過去、未來、現在,所有一切藤葛,釋然解脫。亦無解脫之相,不留痕迹,不落斷滅,一派生機,何其快哉!此即如來、智慧、德相。
然而,如此完美自在的生命真相,我等凡愚卻未能直接明悟和受用,總是落在妄想與執著之中,不能自拔,受盡輪回生死的冤枉苦頭。猶如盲人處于寶庫,自歎貧窮孤苦,卻被珍貴寶物所傷;亦如騎著驢子去找驢,千山萬水逢人就問,卻沒有人能知能說。何等冤屈!何等可憐!于是,佛陀就苦口婆心,時時開示;祖師亦悲智雙運,處處指歸。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第一節 佛教生死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由于衆生不能直接體悟本無生死的寂滅心性,而亂起種種妄想、顛倒、執著,導致了迷惑、造業、受報,輪回生死,受盡苦厄,無有了期。因此諸佛菩薩,以及曆代祖師大德們,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力,運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開了“生死大事”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生死”那豐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來面目。于是,智慧和慈悲,從每個人的心中油然生起,我們因此懂得了生活,而不再畏懼死亡。當死亡來臨時,我們還將心懷甯靜和喜悅!
一、生死是痛苦的
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夫衆生,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絕對的自由;不管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社會,努力的結果,也都無法達到絕對完美的幸福!爲什麼?原因很簡單——有生必有死。死亡,誰都不願意。
生與死,具有極大的束縛性。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這就使我們只能局限在短暫的人生中思索。離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于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它們的真實面目。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中,我們總還以爲擁有什麼似的。對于生前死後的淩亂與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佛法中稱之爲“分段生死”。
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象,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叁種痛苦: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爲叁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逼惱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舊苦未去,新苦又來。如麻風病未痊愈又生毒癰,毒癰未好又生瘡;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什麼身份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接受各種苦難的折磨。在一切苦苦當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最自然的痛苦。
行苦,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一切事物無常變化,沒有永恒的存在,亦即這種不知不覺使人遷流在叁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看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從生到死,能夠留下的記憶實在少之又少,因爲大部分的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爲力?一任時光流失,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面前,衆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
壞苦,這是指直接的、具體的、主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産生痛苦。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時,內心就産生極大的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相愛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之慘狀。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快樂,終必損敗,無常世間,誰能久留!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的離去!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衆生處于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未明生命本質內涵,對于身心苦樂感受,産生欣厭,執取堅固,就是如此的習慣成自然!不能從痛苦中認得真相,不能從苦難中鍛煉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從快樂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歡樂中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亦不能從不苦不樂中曉了實相,不能因爲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甯靜致遠的豁達超越之胸懷,而是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于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樂也變爲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成爲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過于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支的因緣法中,“老死”同屬一支 ,當然這一支還包含了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臨終關懷,就包括了對于人生的老、病、死的關懷,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礎上來進行。明白生死是苦,這絕對不是消極、膽怯、懦弱的表現,而是如實觀察的結果,正是一種對生命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局限充滿挑戰性的無畏精神。如此,面對一切事業和行爲,就能夠坦然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了。所以,在照見“生死是苦”的黑暗後,進而看到解脫此苦的光明!
二、生死之痛是可以解決的
其次,生死之痛是可以解決的!對生死之痛的解決就是整個佛法的主體部分,也是佛法的真正內涵和終極理念。佛法可分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對于世間各種資生産業,和世間各種差別相狀的描述;而出世間法才是佛法最根本的義趣,包括解脫道和菩薩道。解脫道主要在于對生死之苦的解脫,而菩薩道的重心,則在于幫助他人解脫生死之苦。叁藏經典當中,所有教示的核心,都是對“生死”的透視和對煩惱的解決。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叁種解脫生死之苦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論和方法。四谛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爲“叁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谛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當然,佛法中還有人天乘的方便法,那就是爲了獲得現實世界的快樂,和去除人們生活中導致痛苦的思想行爲。人天乘的基本教義就是建立現實人間的美好生活,宣說彼此共生、共存的理念,具有強烈的倫理性質,同時也是整個佛法的基石所在。如果失去這個基礎,那麼叁乘佛法也就無從建立了。
除了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淨土宗、禅宗、密宗和天臺宗等,尤其重視內心的修行功夫,對于修行的前後次第,正行助行,都有非常明確詳細的解說。還有藏傳佛教五大流派,以及南傳佛教的各種禅修法門,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
盡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個宗派的差別,修行的方法次第和論理模式各有特色,但還是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真正徹底的解脫生死之苦。不過,在大乘佛法中,特別是淨土宗和密宗,有其不可思議的奧妙,可以通過比較殊勝的捷徑來了脫生死。
…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