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無自性相品第五▪P3

  ..續本文上一頁  譯文

  再次,勝義生!如果有那樣一類生命,從其生命史的遙遠過去流轉至今,未能培育出能引發未來一切良善行爲的基本心理品性,未能消除和淨化生命中的各種煩惱障礙和知識障礙,未能在生命流轉中掌握住自己業力遷變的方向,未能經常思索一些真理性的觀念從而引發正確的知識,未能積累起善行與智慧這兩種生命進化的基礎條件,我爲這類衆生的緣故,依據生命過程沒有主宰實體的存在本性這一隱密意蘊宣說各種教法,他們聽到這些教法後,根據各人的理性能力,在因緣而起的生命流轉現象中,理解到生命變動不居的實情,體會到生命現象是不安樂的,是有變化和消亡的,于是,他們對刹那變動中的心理情緒感覺到很恐懼,並進而對之深深厭惡。這一主觀情緒上的劇烈變化就能阻止惡的行爲,同時激發出良善的生命欲望,這就能把生命由盲動狀態引導到修行生活中。在修行生活中處處以良善准則要求自己,久而久之,那未被培育的良善品性就能被培育出來,未消除和淨化的煩惱障礙及知識障礙就能得到逐步的消除和淨化,這樣,生命就在纏綿不斷的大化之流中把握到向上進化的基本方向,由于這些原因和條件,他們就能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能夠廣泛而深刻地積累起美德和智慧這兩種生命進化的基礎。

  他們雖然培育出了良善的心理品性,乃至于積累起善行和智慧的生命進化基礎,然而,這些修行人在生命過程沒有主宰實體的存在本性裏未能如實認識到意識之外虛構實體不存在的存在本性以及一切實體不存在的超越存在本性,這樣,對于流轉變動中的生命過程和生命現象,他們就不能正確地評估其染汙性、模糊性和墮落性,就不能在精神上深切地厭惡它們,就不能斷然抛棄那企圖再度墮入流轉生命的心理欲念:在此情況下,修行人就無法把自己從邪惡的心理情緒中釋放出來,也就無法消除染汙生命本性的種種事物。

  爲了滿足這類衆生向上進化的進一步需要,與真理相應的覺者再度展示真理的要領,這就是意識之外獨立實體不存在的存在本性以及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的絕對存在本性之學理。這是爲了讓修行人對于生命流轉的一切過程一切現象能夠正確地厭離,對于墮入流轉生命的心理欲念能夠正確地解除,對于各種邪惡情緒能夠正確地予以淨化,總而言之,我補充兩種存在本性的學理,我的目的是要幫助那些修行人,使他們能夠超越于邪惡情緒、生存行爲以及生存苦痛這種種染汙生命本性的事物之上。他們 在聽到我這些教法之後,在生命過程沒有主宰實體的存在本性中,能信念並理解意識之外獨立實體不存在的存在本性及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的絕對存在本性,他們在比較、研究、揣摩之後,如實體會到這一教法的真理性,最後,他們在因緣而起的生命樣態中就能夠不再執著意識所虛構的任何實體相狀。

  由于不再執著描述存在現象的語言概念,不再隨這些語言概念而相應地在心識上進行分別比較,更由于徹底舍棄了一切語言概念積澱在深層心識中的對存在現象分別計較的潛在勢力,這就能徹底擺脫一切世俗生命把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現象給予實體化的錯誤思維傾向,在生命的此一周期、此一時空裏,生命就會由智慧總攝著,由真理護持著,于是修行人就得以徹底消滅那引發未來流轉的一切因緣條件。根據上述原因條件,修行人就能正確厭惡流轉著的生命現象,能正確地舍棄再度墮入流轉生命的心理欲念,能夠正確地解除邪惡情緒,生存行爲及生存苦痛對于生命本性的種種染汙。

  

  原典

  複次,勝義生!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①,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我爲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彼聞是已,能于一切緣生行中,隨分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變壞法已,于一切行心②生怖畏,深起厭患;心生怖畏深厭患已,遮止諸惡,于諸惡法能不造作,于諸善法能勤修習,習善因故,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未清淨障能令清淨,未熟相續能令成熟,由此因緣多修勝解,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彼雖如是種諸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然于生無自性性中,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二種勝義無自無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未正解脫,末遍解脫煩惱雜染,末遍解脫諸業雜染,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如來爲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爲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厭故,正離欲故,正解脫故,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超過一切業雜染故,超過一切生雜染故。彼聞如是所說法已,于生無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簡擇思惟如實通達,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于現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由此因緣,于一切行能正厭患,能正離欲,能正解脫,能遍解脫煩惱業生叁種雜染。

  

  注釋

  ①未成熟相續:大意是,尚未能在生命的流轉變異中把握到向上進化的生存方向。

  ②一切行心:一切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心理情緒。行,流轉變動之義。

  譯文

  勝義生!我希望你弄懂這一點:那些藉思索四種真理而對存在本性深有所悟的修行人歸根結底也是依據我上述的教法或者這一教法的一些變形,來親自體會那圓滿自由安樂的生命境界:那些通過研究流轉生命過程而深有所悟的修行人,還有那些成就最高覺悟的生命,他們也都依據我上述的教法或這一教法的一些變形來親自體會那圓滿安樂自由的生命境界。這叁類追求真理的人們都同樣依據那一條奇妙的淨化道路,他們也都歸于終極完美的存在真理!世界上只有一個真理,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一切生命活動之中,除它之外,宇宙裏再也沒有其他的真理了。我就根據這個道理得出結論:在所有的佛教教法中其實只有一個教法,它就是關于真理的教法。勝義生!你要好好思考,這是一個極富蘊味的命題。

  我這樣說,並不意謂在一切可能的宇宙世界中沒有種種生命類型的差別,也不是說在每一個生命類型中沒有或愚昧或聰慧或既不愚昧又不聰慧等種種生命德性的差別。在現實世界裏,人們不僅有凡聖智愚之別,而且也有愛好和趣味上的諸多不同。

  善男子!像那些思考四種真理,自始至終要求完全放棄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 既使有許許多多的覺者爲他們安排種種方法,既使這些方法都能極有力地破斥染汙生命本性的邪惡情緒,覺者們的這些方便教誨最終也不能使他們將來坐到真理的苑囿裏,透徹體會那最高最圓滿的覺悟。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道理很簡單,因爲這些修行人本來只具備低劣的生命德性,因爲他們向來缺乏對其他生命的同情和救助,他們從來感受不到其他生命的生存苦痛,那種宇宙一體、衆生一如的同情感在他們是連想也 想不到的:因爲他們向來恐懼于生命的痛苦和煩惱,所以他們在修行實踐中從來都極力舍棄流轉生命的一切活動:我說過,真理事實上只有一個,教法也只有一個,但我最終不承認那些向來鄙棄一切利群濟生的救度事業、向來害怕生命現象中一切活動的修行人,將來會坐到真理的苑囿裏,會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所以我稱他們是最終放棄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

  如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有機會扭轉自己的思維方向,向著真正的覺悟邁進,我也在另外一些場合說他們是菩薩。爲什麼這樣說呢?他們既然已經淨化了障礙生命自由的痛苦煩惱,如果有覺者能巧妙地開導他們,他們也可使心靈從知識上的障礙裏擺脫出來。由于這些修行人最初只是爲了自我利益的動機才接受佛法,他們極力消除痛苦煩惱,也都只是出于解脫自己的初衷,所以盡管他們後來在向上發達的道業中大大邁了一步,以致于將來會達到最高最圓滿的覺悟,我還是把他們叫做要求放棄生命活動的修行人。

  

  原典

  複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①,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②,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③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④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衆生事;由彼一向怖畏隸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

  若回向菩提⑤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爲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⑥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于所知障⑦其心亦可當得解脫⑧,由彼最初爲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爲聲聞種性。

  注釋

  ①諸聲聞乘種性有情……皆共此一妙清淨道:慧景、文備等解釋這段話說:“此明叁乘人同依無性之道證得涅槃。二乘之人悟于人執,遍計所執無性,知有爲法從因緣起無自然生,生無性性,亦知依他無彼勝義自性性也。亦可二乘即由人空所顯無二性門顯,名達勝義無自性性。菩薩即由遣于二執,知相無性,乃至由二空所顯真如 ,由無性門顯勝義無自性性。故雲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無第二。”這是說,依據四種真理修行的人,觀察流轉生命過程的修行人,以及利群濟生的菩薩們都根據“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這一理論進行切實的生命修行工作,由于對“無實體性”教法在理解上有深淺層次的不同,他們修學的成果也就有了高低差別,修行生活的終極依據是一致的。…

《解深密經譯注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