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可見修行的時候,預先要准備好。
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叁寶。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幹正,久久自滅。魔事衆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
這是第四段。「若諸魔境惱亂」這個修行人,或者經多少年,多少月他也不走。這個魔王,這個魔鬼非這樣死纏住這個修行人;這件事,如果說是這個魔鬼同這個修行人在以前,不是今生,前多少生以來,彼此間沒有什麼恩怨的關系,就是因爲你修行,我嫉妒你,我要破壞你,當然這是也是有可能的。可是也有可能宿世彼此之間有些恩怨的關系,有些恩怨的關系,這一口這個恨,這個怨恨長在心裏面,還沒能夠放出去,所以現在要解這個恨,所以要破壞這個人的修行,大概這是有關系的。所以這個,我們凡夫沒有這個佛法的功德的保護,隨時放縱自己的煩惱,去和人家去引起很多的糾紛,互相的鬥爭;「我怕你嗎?你能把我怎麼的?」那麼這就是結成了很多很多的怨恨。等到你要修行的時候,而那個仇恨的人正在鬼神的世界的時候,那就有問題了,這問題就來了。
所以「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這是第四段,智者大師又開示這個問題。這個經年月他都不去,他還是纏住這個修行人,要搞他,那怎麼辦呢?「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你還是這樣子,還是要端正自己的心,這個正憶念要堅固起來,還是要這樣辦法的。「不惜身命」,你不要愛惜這個身命,你若愛惜這個身命,這魔鬼來搗亂的時候,你心情上的這個正憶念就不容易立得住的,你若是觀察這個身是空無所有的,沒有我可傷害的,你這愛著心輕了,那麼反倒魔王他都會怕你的,所以要「不惜身命」才可以。「莫懷憂懼」,智者大師一遍又一遍的囑咐,你不要憂懼。
那麼不要憂懼怎麼辦法呢?這時候智者大師又有不同的辦法說出來,「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就是應該去讀誦這大乘,這個「方等」其實就是大乘,「諸經」,你誦《華嚴經》也好、《法華經》也好,或者是《大般若經》也好,《維摩經》也是好,或者是《大般涅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都好,誦這個「治魔咒」。在《大集經》裏面有很多的治魔咒,我們平常功課裏面念的大悲心陀羅尼咒也是治魔咒,那上面也說了,它能降伏鬼神的。「默念誦之」,這個「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是「默念誦之」,你可以默念誦之,這個意思不是讀,是誦,就是你要把它按照著本子把它讀熟了能默誦,不是照本念,讀熟了,這樣子誦。「存念叁寶」,你誦經,這是一個辦法,念咒又是一個辦法,第叁個辦法是存念叁寶;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還要這樣子存念叁寶。
「若出禅定,亦當誦咒自防」,這可見是入定以後可以誦經,也可以念咒,也可以念叁寶。現在說出了禅定以後呢,「亦當誦咒自防」,還是念咒來保護自己。這個人都有貪多的心情,說這個咒有很大的效力,我就念這個咒。又看別的地方說那個咒也有很大的效力,又把那個咒也讀下來,也是好!但是你若仔細讀這個密部,這個密部的經典裏面說:「你把這一個咒,要誦到六十萬遍,到這個時候,會有什麼什麼樣的靈驗出現的。」有這個話。這個話,我們就應該知道,你貪多,這個也念、那個也念,雖然是好,但是若單獨在一個咒來說,你就念少了。不如你就決定念一個咒,這一個咒,我念它幾十萬遍。你看這個蕅益大師的年譜上看,蕅益大師他常結七念大悲咒,一念十萬遍,念大悲咒,一念就念十萬遍。你試試,你這樣念,你看會有什麼境界出現的。當然這個念咒這個事情,說是我們人都是有的時候,說是有事情的時候我才念,那怎麼能來得及呢?就是沒有事情的時候,你就准備好,你要預先准備好,到有事情的時候隨時就可以用。你若是念得不熟,這個魔鬼來搗亂的時候,你心裏面一緊張,這咒都不會念了。所以非要熟,預先准備好,到時候才有效的。
這是說出定以後,「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愧」,前面這說出來這個誦經,誦這個治魔咒,還要存念叁寶,誦咒自防。現在這是又一個方法,要「忏悔」,還要拜忏,像這個八十八佛,一佛一拜,底下那個長行的文或者跪著念,那個偈頌的文,一節一拜,一節一拜;最後大行普賢菩薩叁拜,這個忏悔就很好。或者其他的忏也都好,大悲忏、法華忏,很多的忏法都很好,忏悔。「慚愧」,發慚愧心才可以的。「及誦波羅提木叉」,這就是誦戒,把這個戒本要誦下來;誦下來,若是魔鬼來搗亂,誦這個戒還很有力量的,這又是個辦法。
「邪不幹正,久久自滅」,我們不是聖人,這個心不能夠湛然獨立,我們這個凡夫心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的,沒有所緣境這個心不能獨立。那麼我們有魔王搗亂的時候,我們心若能保持清淨,還可以和他鬥幾個回合的,如果心裏面染汙了,那等于是投降了,就是失敗了。但是這樣情形,我們怎麼能夠,說是我們觀一切法不可得,令心可以無住生心,但是這個你也要精神好一點,你能夠支持一個時期。我們這個身體是個有漏的身體,有多少精神呢?到時候就疲倦了,就是很難了。所以智者大師想出多少辦法,誦經。誦經完了可以誦咒,可以存念叁寶,可以這些事,使令自己的這個心,常是與這個清淨的法相應,就可以和魔王、和魔鬼來鬥了。你若沒有這些辦法呢,在我們自己這個心,他不能自己湛然寂靜,他不能自己的明靜而住,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個力量,所以還是要借這個大乘的方等經典,或者這些咒,借著念叁寶,或者忏悔、慚愧,誦這個波羅提木叉,這樣子可以使令自心清淨,還是可以同魔王,同他鬥的了。
那麼久了的話,「邪不幹正」,這個魔鬼他是邪,他雖然有的時候好像他占優勢,但終究有一天他會敗下來的,他不能夠障礙這個修行人的事情的,叫「邪不幹正」。「久久自滅」,時間久了他自然就息滅了,你只要能夠堅持下來,你會得到最後勝利的。「魔事衆多,說不可盡」,魔的事情是很多了,不能用說把它說盡了的。「善須識之」,你需要認識的。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爲有如此等難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亂,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即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如是等,諸異非一,說不可盡。今略示其要,爲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這底下智者大師又告訴一件事,所以初發心修行的人,你必須要親近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實在來說當然是要有道德的人,他是要通達般若波羅蜜,能以般若波羅蜜教授人的這些人,你必須要親近這樣的好朋友。因爲什麼呢?「爲有如此等難事」,因爲就是有前面說的這麼多的困難,修行人的這些障道的事情。
「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亂」,這個魔鬼的力量,他能入到你的身體裏面去,能控製你,使令你的心神狂亂不正常。怎麼叫作「狂亂」呢?叫你「或喜或憂」,叫你忽然間你就大歡喜起來了,或者就憂愁了,無緣無故的「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魔鬼能夠這樣子搗亂。
「或時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這些邪的鬼神,人有人的世界,鬼有鬼的世界,鬼的世界也有特別的一些事情的。他有的時候能令你得邪的禅定,並不是因爲你有修行,他的力量好像等于一件東西送給你了,你不經過修行,你就得了一種禅定。其實按佛法的道理來說,我們就應該覺悟了,如果不是經過自己努力成就的東西,這就是有問題的啊!我們讀這個孟子,說是有一個人種這個田,到了夏天這個苗長出來了,他感覺很慢,他去把這個苗都向上拔,一個苗、一個苗的都拔出來,然後回到家裏,「我今天很辛苦!」說什麼事情很辛苦?說:「我幫助這個苗長,一個一個拔。」這是不行的嘛!非要它自己那個肥料和這個土各種因緣,讓它自然的長起來,才是長的。說是我們成就的一切功德,要你自己用這個止觀的方法,在自己的心裏面熏習,使令它漸漸的增長,才是你的功德。說是你沒有努力,你就忽然間有了什麼什麼功德了,那怎麼行呢?那就是和那個助苗長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佛菩薩他是勸一切的衆生要修行,你自己要努力。佛菩薩不能送給你一個陀羅尼的,不能送給你一個禅定智慧的,不能。佛菩薩雖然神通廣大,但是這件事作不到的,所以就是要自己努力。
而這個修行人用功修行的時候,因爲這也是他自己的佛法的認識的問題,「或是令得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就是這個修行人他不覺悟,不覺悟的時候,用這個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也能爲人講說佛法,教化衆生。「人皆信伏」,很多人就信伏了這個人,這個人有禅定、有智慧、有神通、有陀羅尼,這還了得,這是聖人啊!「後即壞人出世善事」,他把人都降伏了,人都信伏他了,他這個時候叫你怎麼地,你就怎麼地,因爲你這個心完全歸依于他了,他就能破壞你出世間的善事了。若最初的時候,沒有這個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羅尼的時候,你還不信伏。不信伏,他想破壞你,你也不相信他,他破壞不了你的啊!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及破壞正法」,不但是破壞你個人的事情,也破壞了全面的佛法了。
「如是等諸異非一」,像這一類的這些魔怪,各式各樣的事情很多很多,不是一種的,「說不可盡」的。「今略示其要,爲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諸境界,取要言之」,智者大師這個話又把前面那個話等于說得更明白了。爲了使令修行人在坐禅的境界裏面,不要錯誤的接受一種境…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