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P5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意思,看佛製戒的那個意思,就是這樣子。所以佛在世的時候,隨佛出家的,當然是有佛的善巧的教導,所以他容易得聖道。也是愛惜光陰,這個心、這個重要的寶貴的精神,沒有消耗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得聖道的人多。當然由正法、像法、到末法的時候,就有一點變化了。

  

  所以說「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這是說這個衣食具足,這個衣這一方面,分這麼叁種。叫我們要知量知足,這樣子我們才有時間修學止觀的。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藥果蔬菜,隨得資身。」前面的文是說持戒清淨,然後說衣食具足。這個「衣」昨天講過了,現在說這個食的具足。這食法有四種,第一種是「若上人大士」。這個「上人」在《大品般若經》上,就是《大智度論》裏面有解釋,那上面是說,得無生法忍的人可以稱之爲「上人」,就是超過了凡夫了,不是凡夫人了。可是在律上說,得禅定的人也可以稱之爲上人。現在這裏這個文可以包含這兩種;得了禅定的人,或者是得無生法忍的人,都稱爲上人。「大士」,就是前面說那個雪山大士,這都是大福德人,他的福德大了,他這個身體和一般人不同,就是他的忍力特別強,他倒不需要特別的去容忍,他自然的他的抵抗力強,他就是幾天不吃飯也不要緊。所以這種人「深山絕世」,他在深山裏面居住,「絕世」就是和世間人不來往。「藥果蔬菜」,山裏面的藥草,或者是樹結的果,和這蔬菜一類的。「隨得資身」,隨處得到的多少,他就能資養他的生命了,到不需要特別的考究,怎麼樣作熟了,或者怎麼樣有營養,都不需要計較這個。

  

  近多少年來,也有人提倡生吃東西,不作熟,說是這樣子比作熟了有營養。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第一種這是特殊的人,我們在人間居住的人,那樣情形可能有困難,所以不能就是一種食法,又說到第二種。第二種是「常行頭陀」,昨天說這個十二頭陀行。那麼這種人他是接受了佛陀的乞食法,就是自己不作東西吃,自己不准備廚房,不作東西。「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我本人初出家的時候,讀到經論上說這個乞食,心裏面沒有什麼分別,不懂得分別,不知道怎麼樣去思惟。但是後來就想到一個問題,說是我們大衆僧在寺院裏面作飯吃,有的時候這個飯合口味,不合口味。這個菜是鹹、是淡了,是怎麼怎麼這樣分別,不合口味就不能吃了。說若乞食這件事,人家給什麼你就是接受什麼了吧!那麼你能不能合口味這件事怎麼講法呢?所以乞食這件事也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也是要有忍力的人。

  

  那麼乞食法有什麼好處呢?是「能破四種邪命」,能破除去四種不合道理的生活方式。「依正命自活」,隨順佛說的正命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子「能生聖道」,他能夠生出來聖人的智慧。這個聖道這個「道」,有的時候,有的地方第一義谛也稱之爲「道」。有的地方稱聖人的智慧,無分別、無漏的、清淨的智慧也叫作「道」。那麼這兩種都可以稱之爲「道」。你若有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當然你會見到諸法實相了。諸法實相的真理,並不是佛菩薩創造的,是本來有的。這個聖道的清淨的智慧是自己努力修成的。所以「能生聖道」這個「生」字,應該說「聖道」就是般若波羅蜜了。這個般若波羅蜜清淨的智慧要依正命自活才能生出來。若是邪命,那就有點困難。這可見佛菩薩的智慧非常的微細,我們出家人生活的來源,生活所需若是合法的,那麼你修學戒定慧,就容易清淨,容易成就。若是我們生活所需,來得不合法,不合法就是不清淨有染汙,那麼你修學戒定慧的時候,就有困難,最低限度是緩慢了一點。所以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對這個廚房的事情,對這個收藏食品的地方,有特別的規定。

  

  「能生聖道,故名聖種」,所以叫作聖種,能生聖道,故名聖種。這個「種」,種子能生出芽來,就是由因而得果的意思。這個「正命自活」是聖道的一個因緣。但是在《阿含經》裏面,《阿毗昙論》裏面說到聖種,一共說出來四種,「四聖種」。這個「四聖種」,好像在受戒的時候(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時候),曾經提過這個聖種。這個衣、食、住,這叁種,我們出家人要能夠接受最低最低的衣、食、住,你能接受得了,要有這個准備,這是聖種。其次就是這個「樂斷煩惱,樂修聖道」,我歡喜除滅我的煩惱,我歡喜修學聖道,要有這樣的歡喜心,實在這就是一個志願,你要有這樣的願望,有了這樣的願望,這是「聖種」。當然我們有的人心是很細致的,記憶力也特別強的,最初出家受戒的時候,聽見了戒和尚,或者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這樣開示,當時就會有深刻的印象。如果是當時沒聽清楚,當然就不知道了。若是知道這件事的話,的確是修學聖道很重要的一個條件,「能生聖種」。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有的時候會引起一些問題。但是若在自己的內心裏面有這個「樂斷煩惱」的心情的話,那可能會不同一點。所以這個聖種,在經論裏面是四種聖種,能生聖道。這是說叫作「正命」。

  

  這個「正命」,叁十七道品那個八正道裏面也有個「正命」,就是我們出家人的經濟的來源要合法,要合法就是要靠施主的布施,我們有所缺少,向施主乞求。我們缺什麼就求什麼,他是順于戒定慧的修學的,這算是「正命」。若是邪命就不順于戒定慧了。昨天說過,釋迦牟尼佛他給他的弟子安排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安排的,你自己不要生産,你如法的乞求,這叫作正命。如果說是,我不願意這樣作,我自己生産,我自己另外想一個辦法,「邪命自活」,那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诃斥我們,說那是「邪命自活」。

  

  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叁、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爲青目女說。

  

  什麼叫作「邪命自活」呢?「一、下口食,二、仰口食,叁、四維口食,四、方口食」,這四種叫作邪命食。這個「下口食」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種田,種谷、種菜、種生活所需的食品,自己這樣作,這叫作「下口食」。「二、仰口食」,第二個辦法,是仰口食,就是這個人他有天文的知識,這個日月星辰的運行,出現什麼形相,表示這個世界上的吉凶禍福,他有這樣的知識,依賴這樣的知識去謀求生活所須的,那麼這就叫作「仰口食」,仰口食,這也是邪命食。「叁、四維口食」,這個「維」,就是東西南北是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就是四維了。這「維口食」是說什麼呢?是說這個出家人,他學習種種的咒術,會算命、會相面、會看風水,這些事情,就是依靠這些知識,去賺錢維持生活的,這叫作「維口食」。第四是「方口食」,「方」是東西南北。這是什麼意思呢?說是這個出家人,他同這社會上的國王大臣,這些大資本家,工商業這些有錢的人來往,同他來往,從這中間就可以得到生活所需了,這叫「方口食」。

  

  這四種經濟的來源維持生活,佛陀說這都是邪命食,都是不對的。這個邪命食,我酌量思惟這件事的意思,因爲我們出家人爲什麼要出家呢?就是要修學聖道,想要得涅槃。這件事要很長的時間,可能會作成功。如果你自己去生産,你是下口食、仰口食、維口食、方口食,你的時間都用在這上面了,你還有余下來的時間修學聖道嗎?就算是有,也少了。少的時間,未必能夠作得好。並且,如果你參加過禅七,或者是念佛七,或者是你自己精進用過功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什麼時候用功相應,你會感覺到。你用功相應那個時候就是你精神最好的時候,如果你把這個時間用在別的事情上了,剩下來的時間多數精神有點兒疲倦。精神疲倦了你念佛還能相應嗎?你坐禅還能相應嗎?你誦經的時候,說是我能夠把《華嚴經》背下來,你背經的時候打瞌睡。精神來不及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作不好。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你想修學聖道,你就作一個乞丐最好了,你不要自己生産,你自己生産不行的。

  

  「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爲青目女說。」這邪命的生活的行相,它的內容,就像舍利弗尊者爲青目女所說的那樣子。這件事,在《大智度論》第叁卷上提到了,就是解釋這個「比丘」,什麼叫作「比丘」呢?就是他能正命的生活,四聖種,那麼叫作「比丘」。如果邪命食了,就不叫作比丘了。也就是這個下口食、仰口食、維口食、方口食,也就是這樣說的。我看這《大智度論》我去查這個文,那上面就是說清淨的「淨」,沒有這個青黃赤白這個「青」。但是這裏面加一個「青」字,我不明白。

  

  叁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這食法有四種,第二種就是乞食法。第叁種食法,我們出家人這個飲食怎麼辦呢?說是這個比丘他在「阿蘭若處住」,這「阿蘭若」是印度話,中國話翻個「空閑」、或者翻「寂靜」、或者翻「閑靜」,閑靜處。那麼這個比丘不歡喜喧鬧的地方,在寂靜處用功。「檀越送食」,這個施主他給你送來飲食。那麼這個辦法不錯。這「檀越」兩個字,「檀」是檀那,翻中國話就是翻「施」,布施的「施」。這布施能超越貧窮的苦海,所以叫作「越」。這樣說「檀」是印度話,「越」是中國話,華梵雙舉。「檀越送食」,這個方法是不錯。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

  

  這個就是大衆僧在一起住「潔淨食」,這「潔淨食」就是大衆僧的住處專有一個地方,或者最初造寺廟的時候,就劃定了這個地方是作庫房用的,所有的食品都放在這裏。如果最初沒有這樣作,後來出家人在這裏作僧房,就是要作法,把這個地方規定爲庫房的用途。這上面意思是,我們如果把食品,不是放在庫房裏,放在你自己臥室裏面,就…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