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了。如果說是旱魃,這個我們說是鬼、是什麼東西?他有大扇子把雲趕跑了不下雨,那和你的思想行爲沒有關系,是另外的原因。這個解釋就是有這個問題,那與我沒有關系,我沒有辦法轉變這件事,原因不在你這裏,就是原因在你這裏,你可以改善你的思想行爲,那這件事就變了;如果與你的思想行爲沒有關系,那你沒有辦法改變。
我們從這裏看出來一件事,這個佛法,剛才這上說是,你這個人到地獄去、到畜生世界、到餓鬼的世界、到人的世界、到天上去,是你的業因緣。說是你沒有在這裏,你做了須陀洹果、斯陀洹果、阿那含果乃至到佛的境界,是你的業因緣,就是你的行爲,你的思想行爲造成的,不是另外有原因。我們從這裏看出一件事,只要我們肯努力改變自己的思想,一切都不成問題,所有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解決的,可以從這裏看出來。
我現在想要講一個故事,反正明天我們就講完了;不能講完,念也能念完了它,並不難。這是佛在世的時候,就是舍衛國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當然是一國之王,舍衛國,我們從經論上看,當時的舍衛國還是很富強的,不是一般的國家。他有一個女兒非常的醜陋,說他女兒的那個頭發,像馬尾巴那樣子,就是令人不歡喜,他的父母對她都不歡喜。但是因爲還是自己的女兒嘛!所以還是照顧著,慢慢地也就長大了。長大了要結婚,這是個問題,怎麼辦呢?這個波斯匿王心裏面有點頭疼,但是他和他一個大臣,有事情就是商議,就商議出一個辦法來。什麼辦法呢?就是去求一個原來是富豪家的兒女,但是他不是富豪了,變成個窮光蛋了,找這樣的男孩子,把他的女兒嫁給他。這個主意想出來了,也就是找到了這種人,波斯匿王就是單獨在一個地方和他見面,就說這件事,要把他的女兒送給他。他立刻地跪下向他致謝了:哎呀!大王的女兒!他非常地歡喜!就這樣說。後來波斯匿王,因爲這是個窮孩子嘛!他就拿出來很多的財富給他造一個別墅,也是非常富貴的樣子。那麼這件事算是解決了。
後來呢,他這個人又做了波斯匿王的一個大臣,大臣,就算是富貴的人了。富貴人的時候,富貴人同富貴人常常有集會;有集會的時候,都是和自己的太太一同去,但是他只是他一個人,也不帶他太太去。久了,別人就是注意這件事,注意這件事,就在推測爲什麼他都不帶他太太來呢?我們特別的約會,非要帶太太來不可,不來的話罰他五百金。但是他也照樣參加,你罰五百金,我就給你五百金,還是不帶太太來。那麼這時候別的人就特別的注意,就是想這件事;爲什麼會這樣子呢?或者是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他的太太特別醜陋,他不願意帶她太太來;也可能是特別的美,他不帶他太太來。那怎麼樣才能知道呢?說是有辦法。這一回和他集會的時候,就勸他喝酒,一下子把他灌醉了,然後把他身體裏面的門匙就是拿下來了,七個人拿這個匙到他家去開門。那麼這個事情就講到這裏。
那麼他的太太就是被他的先生困在房子裏不出來;久了,心裏面苦惱。苦惱,但是她這一天她就想到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哎呀!佛大慈大悲,出現世間救苦救難,我很苦啊!佛陀大慈大悲,應該來救我的苦難啊!她就跪在那裏向佛祈求!這時候看見佛從地下裏出來,先看見佛的頭,她就發大歡喜心,她自己的頭就轉變成美麗的人了,這個頭的面相完全是非常的美好。那麼佛就慢慢地從地下完全出來了,她的身體完全改變成爲一個美麗的一個女人了。然後佛就對她說法,她得須陀洹;得了須陀洹果,佛就走了。
那麼這件事有這樣的轉變以後,外邊來的七個人,就把這個一道門、一道門,這七道的鎖匙,進來以後看見這個人,哎呀!是這樣的像天女似的!所以他不帶她出來,是這樣子啊!然後這七個人又把門鎖上,就回去了。回去了,就把這個門匙又給他放在他的身體裏面;他的酒醒了,就回到家來了。回到家一看,這個人怎麼這樣美呢?你是誰啊?我是你的太太啊!你以前很醜陋,怎麼忽然間這樣美好呢?她說,釋迦牟尼佛來救苦救難!她就坦白她的經過,這兩個人皆大歡喜!然後她就向她丈夫說,說是:我很久都沒有看見我的父親、母親了,你去通知我的父親、母親,我要來拜見我的父母。那麼當然他就很歡喜的去到波斯匿王那裏報告這件事。一提到他女兒,波斯匿王說:不要講,不要講這件事,趕快把門鎖住,不要叫人看見!爲什麼這樣子啊?現在不是啊!你女兒現在像天女似的那麼美啊!是那樣子?爲什麼會這樣子?也把這段話說給波斯匿王。那樣趕快地,趕快趕快接女兒來!那麼接到來以後,他就和他女兒、女婿和他的皇後,一起去見佛去。見佛,就向佛提出這個問題,說:我這個女兒非常的醜陋,沒有人看見歡喜的。爲什麼佛這麼樣慈悲,她現在變成天女那麼美呢?佛說:她過去久遠以前,有一個大長者,家裏面非常的富有,常供養一個辟支佛,辟支佛受他家的供養,但是這個辟支佛非常醜陋。他家裏有個女兒,看見這個辟支佛,就罵這個辟支佛:你這麼醜陋,令人憎恨,說了很多很多毀辱他的話。那辟支佛是聖人,當然他心不動,這件事。但是後來他要入涅槃了,他就在這個大長者家,吃完飯了的時候,飛到虛空中現出廣大的神通變化。這個時候,這個大長者心裏歡喜:我供養您這麼多年,看出來您不是平常人啊!那麼他這個女兒也後悔了:我常常的毀辱您,常罵您,現在也向他忏悔,希望我將來也能夠得大神通變化,遇見這樣的聖者,使令我能覺悟,也能得聖道,就發了願。佛說:當時那個大長者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女孩子呢,就是現在你的女兒;因爲她毀辱這個辟支佛,所以她五百世常常是醜陋。而因爲她發願了,所以現在能遇見佛,她就能夠改變,這個醜陋的形相就沒有了,變成了像天女那麼美。
這個故事也是這樣意思,就是你面貌的醜陋也是你的業因緣;你面貌又端正了,也是你的業因緣,都是業因緣。你自己有瞋心,你這樣的分別去毀辱辟支佛這個聖人,你造了這個業,就得這樣果報;但是向那個聖者忏悔、發願,有那樣的善因緣,所以今天能遇見佛,能得佛的救護,也是可以得聖道。和這一段文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應該一樣。
我們從這裏,我們若是對于佛法有信心,我們也應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呢,剛才說,譬如說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們應該也是發菩提心,但是只是自己出離生死苦、得涅槃,沒能夠發大悲心廣度衆生這件事。菩薩和佛發無上菩提心,他們要廣度衆生,這個和阿羅漢和辟支佛還是不同,所以得的果報也是不同。我們若是能這樣發心,我們也一樣可以得聖道。若是我們只是這樣學一學,自己不能夠專精思惟,也不能夠修禅,那我們這個善根還薄一點,不夠深厚,還沒有力量的。
「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身。是無性法,無業無果報;無性常是無性。」這些因緣生法,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人、天的叁善道,也都是因緣生法,也都是自性空,所以是「無性法」。「無業無果報」,他們由因緣得了果報,也還是觀察他是自性空的,也是沒有業、也沒有果報;在自性空裏面,業不可得、在自性空裏面,果報也是不可得的。「無性常是無性」,這個諸法沒有體性這件事,就是「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常性空、無不性空時」的,所以這個「常是無性」,就是無因緣的時候是無性,有因緣的時候也是無性。所以你若能這樣觀察、思惟,前後是無差別的,「無性常是無性」的。
如須菩提所言,若一切法無性,雲何是須陀洹乃至諸佛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于汝意雲何?道是無性不?須陀洹果乃至諸佛一切種智是無性不?須菩提言:世尊!道無性須陀洹果亦無性,乃至諸佛一切種智亦無性。須菩提!無性法能得無性法不?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不也!世尊。須菩提!無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如須菩提所言,若一切法無性,雲何是須陀洹乃至諸佛得一切種智?」這下面是第二科「釋有叁乘難」;前面解釋六道的差別難。這是第二科,解釋有叁乘的這個難問,都是空無所有,爲什麼有叁乘之別呢?這個難,這裏分兩科。第一科「明實慧」,就是觀一切法空,這是真實的智慧。
「如須菩提所言,若一切法無性,雲何是須陀洹乃至諸佛得一切種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乃至佛的境界,都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的,都是觀一切法空的。那爲什麼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到佛的差別呢?若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雲何」這個人是須陀洹,乃至那個人是佛的境界呢?得了一切種智呢?佛是得一切種智的。
「須菩提!于汝意雲何?」前面這一段文,「如須菩提所言,若一切法無性,雲何是須陀洹乃至諸佛得一切種智」呢?這是把須菩提尊者的問題再重提出來,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于汝意雲何?道是無性不?須陀洹果乃至諸佛一切種智是無性不?」「于汝意雲何?」在你的思想裏面你怎麼想呢?「道是無性不?」這個「道」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道」就是道路,這個道路沒有堵塞,我們從這裏到那邊去就通過去了,叫做「道」。那麼這是指什麼說呢?就是「無所有」,我們常常的觀察色受想行識,色是無所有、自性空、無所有;受想行識也是自性空、無所有,色受想行識這個「識」就是我們這一念心,也是因緣生法,它也是無所有。你常常這樣觀察,你就由凡夫到了聖位,繼續這樣觀察、思惟,就由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條路一直通過去沒有阻礙,這叫做「道」。
但是你這樣思惟,你這樣觀察、思惟,也還是因緣生法,你的心這樣思惟也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也還是無自性的、還是自性空的。「道是無性不?…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