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圈,也不知哪裏來的。孤獨長者就見了之後,他簡直就呆在那邊,想:我見到皇帝,該怎麼行禮我知道,我看到這個有錢者當大官的、怎麼行禮、怎麼表示我的禮節我都知道。我見到了佛,我應該用怎樣的禮節來表達,我不知道。這個時候,佛陀正好有一個弟子來問詢佛的時候,繞佛叁匝、頂禮叁拜,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想:噢!原來是這樣!然後也跟在後面學,繞佛叁匝,頂禮叁拜,拜完了之後也學著這位弟子合掌,跪在佛的面前,眨眼都不舍得眨眼。就想:這麼偉大的世尊哪!竟然連一間小涼亭都沒有,連一個毛草棚都沒有,坐在樹下面,太和我們這個時代不相應了。這個時代,越尊貴住得越豪華,像佛這麼尊貴的人,竟然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他這個時候就禀告佛:世尊哪,我想供養你一個住處,您願不願意接受?佛陀就看他,笑了笑。佛陀不講要的,這叫“默許”,就是不拒絕。你問佛陀你要不要,佛陀笑一笑。沒有拒絕,意思就是接受了。
這印度的規矩就是這樣,你們現在到印度,你看不到拒絕的。你問他好不好,這印度人他搖頭了,說明這是可以的,他是搖頭YES。如果他說不可以,也不是說東道西NO的,他不表達的。印度人如果不同意的話,他不搖頭,只是眼睛看著你,你說可不可以?意思就是不行。我比個例子說,印度的錢是很便宜很便宜的,我們的一元錢,相當于印度現在的四十元錢。如果你跟他打的的話,他要十元印度盧比,你還他:“五元可不可以”?這個司機如果跟你搖頭,那你可以上車了,答應你了。如果看著你,你還是老老實實,你別還價。好好好算了,你就這麼多錢跟我走吧。所以印度人,他是從來不講“NO”的,不回絕你,只有答應,沒有表示不答應的。所以佛陀他也是這樣,微笑著這就算默許,答應了。
這下給孤獨長者開心得不得了,馬上趕回去就開始找地方了。世尊答應我了!開始找地方,像我們現在搞房地産一樣,哪一個地方好。像我們楊岐寺,哦,在我們這個叁江口,好地方!這個給孤獨長者,也是找地方。找來找去都不滿意,差一點找到我們叁江口來了。結果找啊找,我估計找到叁江口也不滿意,結果就找到祗桓太子的一個花園。
皇帝的太子,他的花園,肯定是全天下最好的地方。他就看中了祗桓太子的花園。看中之後,別人說你少打心腹了,你看中皇太子的花園,怎麼可能給你。他說不要緊,我問他去要。
結果給孤獨長者就直接找王太子去了。見了王太子,問詢客氣了之後落坐。這個王太子就問了:啊!給孤獨長者,你今天怎麼有空跑到我這裏來?他開門見山就這樣說:“不瞞你說,我看中你那片花園了,你能不能賣給我”?這太子馬上說:“你這家夥你有錢有錢,有錢得太過份了吧!你買我的地,你搞房地産,搞到我頭上來了。你想,我的地我能賣嗎?我還能缺錢嗎?我要賣地給你嗎”?但是給孤獨長者跟他說,我也跟你說:“不是我膽子那麼大,我要來買你的地,實實在在講,我是想供養世尊,我想找一個最好的地方,我看來看去您的地最好,怎麼辦呢,我想啊,這個地不是我要去搞房地産,不是我買了之後,再高價賣給別人,我是買了之後,這是要供養給佛陀的,我是做慈善的,供養的,供養叁寶的”。但是祗桓太子還是很不高興,但是同時又將他一軍:哦
你心倒比較誠,賣我地供養。好吧!聽說你很有錢,你如果能用金磚,把我這個花園全部鋪滿,那我就把這塊地給你,滿你的願!
給孤獨長者一聽,一拍大腿:咳!你是未來的皇帝,你講話不准食言,軍無戲言哦!你今天講的你答應了,我黃金如果能鋪滿,你就給我了,也不跟他客氣,也不跟他說BYBY了,趕快就往回跑。這祗桓太子一聽:這老頭今天怎麼半瘋瘋癫癫一樣的,一溜煙跑掉了。給孤獨長者回去之後,就命手下打開庫門,把金庫的門打開,鋪! 搬出去就鋪,到祗桓太子的花園去鋪!結果真的就把那個花園,整夜用黃金金磚鋪滿了。
黃金堆滿鋪滿之後,馬上跑到祗桓太子那邊:“太子,太子,你說話你要兌現的時候到了!我已經把黃金鋪滿了”!祗桓太子傻掉了,怎麼
你這老頭,真的這麼有錢哪!都說我們舍衛國你是第一富翁,真的這麼有錢哪,真的把我的整個花園,用黃金鋪滿了?這時候就想抵毀:“地是讓你鋪滿了,我還有這麼多樹呢!樹上怎麼不鋪滿了”?這老頭馬上跟他急眼了:“什麼
你以後要做皇帝的,你出爾反爾,你想後悔”!就跟他急跟了。結果這祗桓太子,也沒覺得虧理,答應他了怎麼辦?問他:“那你現在有辦法,連樹都鋪滿嗎”?
老頭也發愁,這怎麼辦呢?結果這時候祗桓太子,畢竟要做皇帝的,退後一步:“算了,你的這個誠心感動了我。地,算你的;樹,算我的!既然你供養佛,我也算一份,不要把這個好事給你一個人做”!
就這樣子而來的。“祗樹”,祗樹是祗桓太子布施供養的樹;地就算給孤獨長者的了。這個園的名子,就這兩位湊合在一起的,叫“祗樹給孤獨園”。
爲什麼要把這一段細講呢?就是因爲給孤獨長者爲什麼發心,當初就是聽到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說明佛號能度衆生呢!我講這一段,就是鼓勵我們持佛名號的功德。縱使沒有甚大的智慧,沒有什麼大的根器,只要願意誠懇地持佛名號,厭離娑婆世界,求願往生,也會有用的。
我再詳細地講一下,這個“一時”。我上午講了,它既是指的永遠,又是指的當時。這個當時,具體又是什麼時候呢?在經典的文當中,我們可以略略地知道一點。因爲這裏面講到,“大目犍連始得六通”。始得六通知道了之後,你就反過來知道當時,佛在舍衛國大致是什麼時候。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他們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是好朋友。而且目犍連尊者和當時舍衛國的國王還有親戚關系,他屬于皇親國戚。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有智慧,辯論天下無敵,十幾歲就已經各有好幾十個徒弟跟著他們。後來因爲舍利弗尊者遇到馬勝比丘,看到他走路的時候,眼觀鼻、鼻觀心,就看著腳步前面叁尺遠,六根都攝,徐步而來行如風,非常優雅的氣質。走過來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被馬勝比丘的這種威儀所感動了。不象我們現在,走路特別走到杭州鬧市區的時候,哦!這個是百貨商店,這個是超市,這個是家樂福……眼睛看也看不過來。甚至兩個眼睛看還不夠,還再增加兩個,變四只眼,所以這個不一樣。我們佛弟子以後要學著,特別我們出家人,以後不能背著朝山袋,上街的時候把眼溜來溜去的。我們出家人出去,行步舉止具足威儀的話,都能度衆生。
舍利弗尊者,就是這樣被度化的。當時在請問馬勝比丘的時候,就說:你師是何人呢?就是說“是以誰爲師父的呢”?馬勝比丘這時候慢慢地回答他:我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爲師。舍利弗尊者就問:平時跟你們講什麼道理呢?馬勝比丘又這樣告訴他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因緣學說,打破了上帝創造世界的論點,又打破了我們現在達爾文生命進化論的這種論點。因爲達爾文所說的生命進化論,好像生命都是處在進化的過程當中,生命有沒有留級。只講到進化,沒講到退化,這也是不對的,上帝造一切,那也是不對的。我們講的現在算命啊,抽簽啊,宿命論這也是不對的。佛陀就說“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就把所有的都推翻掉了,這佛陀的智慧。當時舍利弗尊者,就是因爲這樣一句話。“啊呀,這個了不得啊”,馬上就說:您的老師在哪?我能跟您去看他嗎?結果馬勝比丘,就帶著舍利弗尊者,去見本師釋迦牟尼佛。
舍利弗尊者,一見到本師佛的時候,就已經被佛的叁十二相所震懾了。再提出一些問題,佛陀爲他解答,當下證得了法眼淨---須沱桓果。證果之後,就願意出家。“我能不能拜您爲師“?佛陀就說:“善來比丘”!舍利弗尊者須發自落、袈裟著身。舍利弗尊者一出家了之後,他的上百個徒弟,知道老師都跟著找到好的師父了,也都追隨過來,問:“你怎麼出家了”?舍利弗尊者說:“你們也一起拜釋迦佛吧”!他們也來求出家。佛陀也說:“善來比丘”!這一百個人,也都須發自落、袈裟著身。
我這個時候聽這個故事的時候,腦子裏分別心在轉:有這麼容易嗎?善來比丘!須發就自落了?這麼簡單哪!我以前想想,是不是比喻呢?
今年不一樣,我有感受。五月份我去朝五臺山的時候,遇到了幾個無形的生命,我們講的所謂修行的精啊、怪啊,因爲五臺山以前,是狐仙的世界,是狐仙在裏面的大本營。後來文殊菩薩把他們收了之後,那邊狐仙還是很多。我給他們皈依、說法;後來又遇到幾個人,就是死掉了的中陰身,我們平時講的、所謂的“鬼”。先是一個女的,我給她講解了之後,皈依叁寶,先是我跟她說:“算了吧,你不單單皈依叁寶,你願不願意也出家修行啊,徹底地舍棄這個世界,修持佛法”,先是跟她這樣講。她還疑惑:我鬼也能出家?還是疑惑沒有答應。過了一會,我再跟她聊一聊,她主動提出:她說可以。說師父,能不能給我剃度,我也出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來:我當時就學著佛的樣,對她說:“善來比丘尼”!還真不錯,她這個手摸摸,頭發沒有了,看看袈裟有了!當下反映就是的。
第二天度的那個男的,那個鬼。他也是要求出家,我也對他喊:“善來比丘”!也是,頭發沒有了,袈裟穿在身上了。這時候我通了:佛陀的正法年代,佛陀在世的,威德勢力不可思議。雖然我們現在人辦不到,但是對鬼是還可以。鬼的形體,他的我執沒有那麼堅固,我們人的我執,是非常堅固的。
所以通過這個例子,我今年朝五臺山遇到的這個例子,對佛陀當時的“善來比丘須發自落”,就直接當下就成爲比丘身了。不單出家人,而且有具足戒,受了…
《《佛說盂蘭盆釋經》淺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