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才能夠圓滿徹底地予以宣說。言外之意呢?本經的“流布”,離不開諸佛的護持呀。
下面四小段經文,世尊繼續解答“衆生修習得何功德?”的其它功德;以及“流布此教至于何地?”當中,“至于何地”的問題: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蚋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各位善男子!這部經啊,堪稱爲頓教大乘法門,一切頓悟根器的衆生,都可以從本經而開悟淨圓覺心;同時呢,本經也可以攝受一切漸修漸悟的,其它不同根器的修行者。”
“就好比大海,不會拒絕任何一條小溪,所以無比深廣;無論是小小的蚊蟲,還是巨大的阿修羅,飲用了海水,都可以完全喝飽。”
哎,本段經文啊,世尊運用比喻,解說了圓覺妙法在攝受各類衆生方面的普世功德。其中呢,也隱含著對于“流布此教至于何地”的解答,那麼,本經的教法,到底該流傳到啥地方呢?
——嘿嘿,本經既然“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哎,那也就是無機不被,頓漸全收啦!言外之意呢,本經之教法,契合于所有的衆生,因此,無論流傳到啥地方,都是合適的。哎,只要本經所流傳到的地方,就有正法,就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啊。
在這個比喻當中,“大海”比喻本經的圓覺大總持法門,“小流”比喻八萬四千法門;“蚊蚋”比喻漸修漸悟的小根器者,“阿修羅”則比喻利根頓悟衆生。哎,圓覺妙法之所以廣大無邊,是因爲呀,它融攝了一切佛法,乃至于一切衆生法呀。所以呢,無論是漸修漸悟的小根器者,還是利根頓悟的衆生,都可以進行修學,也都可以從中獲得成就。
——哎,有人有疑問了,說呀,這個圓覺法門,包含一切佛法,還好理解;爲啥說,它也包含一切衆生法呢?
嘿嘿,因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呀!毫無疑問,一切衆生法,都在圓覺妙心當中,也就都在圓覺妙法當中了。
下面,仍然是修學或者流布本經的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各位善男子!假如有一個人,完全用純粹的黃金、白銀、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堆滿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用來布施,救濟貧困;那麼,他的功德呢,還不如另外有一個人,只是聽聞了本經的名字,或者聽聞了其中一句經文法義的功德啊。”
——哎,真是不可思議!這樣的布施和慈善事業,恐怕,如今沒有人能夠做得到,因爲,沒有人會擁有那麼多的財寶啊!
可是呢?這樣了不起的布施與慈善,其廣大的功德,卻還比不上另外一個,只是聽聞了《圓覺經》名字的人,或者是一句經文法義的人,豈不匪夷所思?
——各位兄弟姐妹,您能夠相信嗎?能夠相信佛陀的如此震撼人心之語嗎?
嘿嘿,很多人啊,他們嘴上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法師,俺當然相信啦!因爲,這是佛陀說的呀!可是呢?一回到所謂的現實當中,他們就把雞毛蒜皮的一丁點兒小小利益,看得比啥佛法都重要。他們從來不肯老老實實地學習一下佛經,而是呢?盡忙活著那些他們覺得更爲實際的世間善法,哎,俺要去利益衆生啊!佛法就是要行善嘛!
——這些人不是佛陀的弟子,因爲,他們根本就不肯接受佛陀的教誨,不肯依據佛陀的教法來行持。他們把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給它安上一個名字,叫做“佛法”。
——而如同本段經文所開顯的如此甚深之法義,是很少有人能夠明白和相信的。所以,《阿彌陀經》上面說呀,佛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哎,是那些只會運用思維分別的人,所無法理解的,更不會相信的。不過,您不信沒關系,可千萬不要隨意進行誹謗和貶低呀!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您沒有深入地學修過佛經和佛法,就不應當隨意評論。否則呢?因果自負。不過,嘿嘿,就怕到時候,您負擔不起呀。
再多的布施,再大的慈善事業,所換來的因果,都是人天福報;布施者,並不會因此而獲得解脫,其福報呢,也是有窮盡的。
而聽聞《圓覺經》的名字,或者是一句經文的法義,就不同了,所種下的呢?是成佛的種子,此人,終將成佛,其功德,終究沒有窮盡呀!
哎,所謂的“一句義”,不僅僅是聽聞了一句經文,還要明了其法義才行,聞經解義,其功德不可思議呀!更何況,本經,乃是大乘了義經典呢。若能夠聽聞一句經文,並解義的話,就是成佛的正因。
下面,相比較二乘境界,世尊給咱進一步解說,修學或者流布本經的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各位善男子!假如有一個人,教導如同一百條恒河裏面的沙子,那樣多數量的衆生們,證得了阿羅漢果,可是,他的功德呢,還不如另外有一個人,宣說這部《圓覺經》,乃至于僅僅解說其中的半個偈語之功德。”
——哎,修習和流布《圓覺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竟然勝過了,教導無量衆生證得阿羅漢果的功德。還是那句話,各位兄弟姐妹,您能夠相信嗎?真地能夠相信嗎?
——我自己毫無疑問地相信,因此,在如此妙法的加持下,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曾向往二乘境界,所以,當很多漢地學佛人都搶著去學啥“內觀”,啥“行禅”的時候,我只是付之一笑。嘿嘿,身在寶山,向外求土;如是之人,難得難得呀!俺只有敬而遠之啦。
也正是因爲,對于大乘了義經教,毫無疑問地相信,所以,對我來說,選擇出家,不存在困難,爲啥呢?知人生如幻故。放下情感牽挂,不存在困難,爲啥呢?知愛恨虛妄故。乃至于,淡泊名利,不存在困難,爲啥呢?知多求苦故。學習大乘教法,不存在困難,爲啥呢?常聞思修故。深入經義,不存在困難,爲啥呢?心行相應故。宣講解說大乘教法,不存在困難,爲啥呢?以真實信心,得諸佛加持故。
——乃至于,嘿嘿,吹牛也不存在困難,爲啥呢?生生世世熏修的緣故啊。
所謂的“半偈”,就是指本經的任意半個偈語,比如說,“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就是一個完整的偈語,而所謂的“半偈”呢,就是指“知幻即離,不做方便”或者“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等等。
哎,即便是僅僅宣講本經的半個偈語,其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都是自己和聽衆們成佛的正因呀!所以呢,勝過了度化無量衆生成就阿羅漢果的功德,因爲,無論多少個阿羅漢,其功德,都是有限的;而佛陀呢,即便是因地的佛陀,初住位的菩薩,其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呀。爲啥呢?嘿嘿,菩薩心量廣大,超過虛空的緣故啊。
如果有人能夠相信《圓覺經》,對于本經的一言一句,都不懷疑的話,甚至,一聽到《圓覺經》的名字,就能夠生起信心的話,這樣的人啊,具有極其深厚的善根,世尊說: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各位善男子!如果有的人,聽到了這部經的名字,就會産生信心,而不會迷惑動搖的話;那麼,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啊,不僅僅在一、兩位佛陀的座下培植過福慧善根,而是呢,已經在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前,種下過善根,聽聞過這部《圓覺經》。”
哎,這是指與《圓覺經》最有緣的一類衆生,只是聽聞到本經的名字,就産生了堅定的信心。佛陀說啊,這樣的人,善根非常深厚,親近過像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陀,聽聞過本經。
言外之意呢?這些都是久行菩薩道的人,而並非是初發心者。爲啥呢?嘿嘿,一切修行當中,以見佛聞法最爲殊勝,哎,佛陀的功德加持,是不可比擬的。要是有人,已經見過了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陀,見佛聞法,而且,曾經無數次地,聽聞修習這部大乘了義的《圓覺經》,嘿嘿,這樣的人,想不成爲大菩薩也難呀!
正因爲本經功德如此殊勝,堪稱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可以幫助一切衆生圓滿佛果。哎,所以呢,“流布此教”,“至于何地”都是可以的,都能夠契合衆生的根機呀。哎,佛陀所說妙法,稱之爲“契經”,啥意思呢?嘿嘿,上契一切諸佛妙理,下契一切衆生之機呀。
到這裏爲止,賢善首菩薩的問題當中,還有一個尚未解答,那就是:“雲何使我護持經人?”就是說,世尊怎樣要求諸位菩薩和護法神們,來保護修學《圓覺經》的人呢?世尊解答道: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你們各位善男子呀!應當保護這些末法時代修學《圓覺經》的人,不要允許那些惡魔和任何外道鬼神,惱害他們的身心,讓他們産生畏縮而退失信心。”
哎,所謂的“末世是修行者”,並不僅僅指前一段經文裏的“聞此經名,信心不惑”之人,因爲呀,那些人是久行的菩薩,不太會退失信心的。
——真正會退失信心的人是誰呢?嘿嘿,就是咱們大家,初發心學佛的人呀!哎,雖然咱們也相信《圓覺經》,但是呢?信的不深;雖然咱們也能夠了解經義,但是呢?解得不透;雖然咱們也能夠隨力宣說,但是呢?言行難一呀。
所以,一旦咱遇到惡魔或者是外道鬼神的擾亂,嘿嘿,一點兒逆境出現了,咱呢?就慌神了:哎呀,我修學《圓覺經》,咋還會生病呢?咋還會工作不順利呢?咋還會家庭不和睦呢?咋還會神經衰弱呢?咋還會被人瞧不起呢?咋還會遲遲不開悟呢?
——哎,算啦!這《圓覺經》不靈,以後不信了。
——嘿嘿,這樣的人呀,如今可不在少數。哎,如今的許多學佛人,他們的根機非常“猛利”,總想著呢,來它個事半功倍,哎,修行呢?要簡單再簡單,效果呢?要明顯再明顯,最好啊,念一遍經文,就開悟;要麼,問法師一個問題,你一回答,他就大開圓解,哎,這效果還差不多嘛!
——這樣的人呀,不可與…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