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自在菩薩!
諸位師父、諸位大德居士:
今天是四月二十八日。我們坐在這裏以怎樣一種因緣發心來到這裏的呢?我們大家是爲了聽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坐在這裏。
自從去年觀音閣、風林禅寺、乃至地方宗教局都有邀請到這裏來講經。好幾次要過來,後來都沒有成行。今年在開春以來,中國南北都有,尤其是現在所流行的非典。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這裏講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普門品。這個時機好像是特別成熟。從天時上來說,我們風林禅寺也是地處中原,這是占地利;來聽經的不單有本地的,也有浙江的、河南的甚至北到內蒙、新疆;南到廣東、福建,還有臺灣、香港這就是人和具足。
那麼妙法是什麼法呢?它不是一般性的人乘、天乘;也不是聲聞緣覺,它是佛法。這個法很高,微妙不可思議。所以在天時、地利都具足的情況下來講;雖然我們今天在坐的人數量不是很多,但是這個《經》特別殊勝。參加法會的人與衆生,或許不是我們所能看得到的、所能知道的。在經典裏說:“人非人等”,“人”還有“非人”等,有可能都會加入。
今天這裏有可能有沒有皈依過叁寶的。由于聽經聞法是神聖的;所以在前面先給大家做一個叁皈依。沒有皈依叁寶的,也在這樣的機會下發心皈依叁寶,得一個皈依體。
上午給大家受過叁皈依,在坐的有沒有不是叁寶弟子的?如果不是叁皈依的聽經不是很如法。同時大家也應該知道,在聽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專心地谛聽。
爲了發廣大的心,爲一切衆生都能夠開智慧、出生死;以報四重恩、度叁塗八難的法喜之心來聽經。發的心大,聽經的功德就大。我們在坐的有一些佛弟子,有的也去朝過普陀山,甚至朝過其它的聖山;但是我們講經真正的功德、意義,要在朝山之上呀!佛法如果能開顯的話,能夠聽明白,就是我們自己轉凡成聖。
我們是佛的弟子;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怎麼樣學觀世音菩薩從因到果?如果聽明白了這個法,自己也能轉凡成聖。不單單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也可以修得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所以希望我們的弟子在聽經的十天當中最好是能夠食素,不要去吃葷。在藏地有一些在聽《觀音經》或者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時候也都是吃素的。
有的甚至發心一生吃素。我們這裏也有吃長齋的,也有曾經吃過長齋的,後來放棄。我想肯定以後也會有吃長齋的,由于聽了觀音菩薩的經之後,我們的悲心也升起來了,不再吃衆生的肉;所以我希望至少在這幾天當中能夠吃齋,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這樣子的狀態來聽經,齋戒身心,進入清淨的狀態,也表示我們對經法恭敬。希望大家聽經的時候進入到這樣子的狀態,還有就是在聽經的法會上,不能講話;因爲在講經的時候,我們說話的話,這個罪過很重很重,這是地獄的罪。你看雖然沒有做什麼其它的壞事,但是在聽經時,交頭接耳,就有很重的罪。
所以盡量在講經的時候不要離開,有所出入,這樣會打擾別人。保持一種清淨的心,也護持大衆有一顆清淨的心。在聽經的過程進入一種定的狀態來聽。因爲佛法不單單用耳朵聽,最主要的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觀世音自在菩薩”,最重要的是用心來聽。把佛性能夠在聽經的過程當中能夠覺悟出來。
所以上午我們簡單的講了經的題目,《妙法蓮華經》前面四個字“妙法蓮華”。
其中的“妙法蓮華”是指法。“妙”是指佛的法。“蓮華”是對這個法的比喻。很多經的題目有許多議題的方法,這個議題的方法有人、有法、也有比喻。有的是法,有的是人,有的是比喻。比如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全部是“人”,“阿彌陀佛”是人,“佛說”佛也是人,都是人;還有的經全部是“法”,比如說《波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全部是法;還有的經全部是“比喻”,比如說《大寶集》,《大寶集經》全部是“比喻”,沒有法也沒有人;還有種經是人和法都有,《文殊菩薩波若經》這就“人”和“法”都有;還有一種經是“人”和“比喻”都有,《如來獅吼經》,獅子吼是比喻,如來是人,人和比喻都有;還有一種經是“法”和“比喻”都有,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這個經。
“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佛經的題目,就是說你們聽了之後是不是很清楚,當時你們聽糊塗了,但是我講的是很清楚,所以說佛的經典是講得清楚的,不是說迷信迷得它講不清楚的。
“經”是通稱,通一切經,“經”是什麼意思呢?“經”梵語叫修多羅。我們這裏翻“契經”,上契諸佛的理;下合衆生的基;所以叫契經。“經”又是標、又是真理;“經”又是道路。我們怎麼樣轉凡成聖,從一個凡夫,做佛的弟子;變成佛、變成菩薩;所以“經”也是一種道路。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往往有時候需要一個比喻,比較直觀。我們可以熟悉了。
但是爲什麼要用“蓮花”來作比喻呢?因爲蓮花它是花和果實同時存在的;而且“蓮花”的性質出汙泥而不染。特別的能夠比喻佛法清淨的一種特質。我這裏沒有廣開去說這個經題,要是廣開去說那就不得了。以前智者大師將《妙法蓮花》其中一個“妙”字,用了叁個月的時間去講,叁個月講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我們這裏總共講這個經只能用七天時間。這個是略說.
上面把這個經的題目解釋了一下,下面把這個“品”的題目再解釋一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這位大菩薩我們都知道,在西方叁聖裏面她爲上首,是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在我們中國,就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對觀世音菩薩都很熟悉。
他過去就是佛,名號叫正法明如來,以後阿彌陀佛涅槃之後,觀音菩薩那時就示現成佛,功德山王如來爲國土名號。這個時候國土比極樂世界還要莊嚴。
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略微的解釋一下:
觀世音菩薩暫時還是倒駕慈航,現菩薩身的。現菩薩身是什麼級別呢?菩薩裏面也有很多級別,有五十叁種:“十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五十了,還有“等覺、妙覺”。這個很多的,觀世音菩薩顯現“等覺”的,他是“果地”的菩薩。不像有的只是顯現一下,我今天起了一個好心,這個好心就是菩薩心;那我這個好心保持住就是菩薩;如果退失了,菩薩就沒的做了。觀世音菩薩是真正的菩薩,永永遠遠不會變質的。我們因地的菩薩有時候一念善心起來了,菩薩心起來了就是菩薩,這個菩薩心如果退掉了那就不是菩薩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是什麼意思呢?“普”是普及一切,什麼東西普及一切呢?“佛性”是普及一切的;“智慧”是普及一切的;不生不滅“法”是普及一切的。什麼叫“門”呢?“門”是方便、通達;“門”是一種出路。所以說“普”是智慧;“門”是方便。所以觀世音菩薩叫“悲智雙運”。這個“品”是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怎樣上和十方諸佛等覺妙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和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是講這麼一個法意。所以,“普”、“門”,也可以說“智慧”方便;也可以說上“門”代表諸佛;下“門”是通達一切衆生叫隨機感應。
我們再講翻譯者,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姚秦是時代的一個概念。因爲秦朝有前秦,這個叫苻秦。當時翻譯這個經典的時候是後秦姚興時代,所以稱爲後秦,又叫姚秦。
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叁藏”指的是哪叁藏呢?我們大家佛教徒都知道,是“經、律、論”叁藏。“經、律、論”叁藏也是我們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所依止的法寶。叁藏法師他自己通達“經、律、論”叁藏。可以做人天師表,就是這個意思。“鸠摩羅什”指的是在苻秦的時代;也就是姚秦之前。當時符堅有一次看到瑞相,後來太史也來回報,說看到西北方向有一顆很亮的異星,西北有一個大聖人,到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中原。當時太史也奏請皇帝當有智人入府中國。苻堅也特別喜歡人才,既然有這樣一位好的人才我們應當請。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很有名的在龜茲國的鸠摩羅什大師?當時就派了下面一個大將叫呂光帶了有十萬部隊,說到龜茲把鸠摩羅什法師給我搶回來、迎請回來。他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他告訴呂光,我派你們去不是爲了搶錢財,不是爲了要國土,只要得到法師馬上回來。呂光帶了這麼多兵就到了龜茲國,位置在現在的新疆境內,靠近庫車附近。
鸠摩羅什法師他的父親是天竺的人,精通大小五明,對佛法也精通。當時他也是遊巡參學到龜茲國,後來皇帝就請他做一個大臣,幫助治理自己國家。由于功績特別好,很顯著,皇帝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生了鸠摩羅什。
“鸠摩羅什”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我們漢文叫童叟。“童”是小的意思;“叟”是老的意思。爲什麼喊他童叟呢?因爲雖然他很小,但是具有老人的德性。他的知識特別廣博,德性特別好。因此大家都尊他爲童叟。他七歲的時候去廟裏,就能把一個很大的一個銅香爐擡起來,舉著玩一樣。後來別人一發現說他:咦?這個小孩在幹什麼?這一喊!他才想起:對啊,我怎麼舉起這麼重的東西來了呢?結果就再也舉不起來了。他就通達了 “萬法唯心造”這個概念。
他的母親也是勤學佛法。後來也出家,證得了叁果阿那含果很殊勝。自己也從小就出家修學佛法,到很多佛法盛興的地方去拜師。曾經學過小乘,後來學大乘。他有很廣的當傳記。
當時鸠摩羅什法師在龜茲國求學歸來就已經是名震遐爾。大家都仰望這位法師,苻堅就派了呂光來搶他,國王一看這麼多大兵,兵臨城下,就跟法師商量:他們這麼多人過來,就是…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