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七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以爲做生意的人才適用,因爲生意人如果沒有一個笑咪咪的臉,就不能賺錢,其實這和氣生財也適用于各行各業,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事業上打拼。

  所以經典裏面一再強調這些理論,要我們掃除自己內心深處的最微細的執著,因爲你只要存有微細的執著,就會産生敵對的觀念,這是人類先天性的、最危險的一種癌症細胞,這種思想上的癌症細胞,必須被掃除掉,才能見到諸法的如實相,才能夠從凡夫轉爲聖賢,這是一個聖賢關,如果你沒有通過這個關卡的話,所發展出來的東西,到最後一定要危害人類,我這幾年來一直在研究:爲什麼我們大家都在追求和平幸福、快樂,每一個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可是爲什麼這個世間永遠不能和平?有再好的製度、再好的什麼凱因斯的經濟理論,最後還是不能拯救人類,因爲他們不能從根去著手,佛法裏面就探討到這一點,人類思想的癌症細胞如果不除掉的話,我執如果沒有泯滅的話,人類就永遠在鬥爭當中過日子,只能勉強的在某一個時期稍爲好一點;實際上,人類曆史上的戰爭永遠沒有停止的在打呀打的,道理就在這裏。

  叁、安住如實法樂

  “若人了知佛及佛所說法,則能照世間,如佛盧舍那。正覺善開示一法清淨道,精進慧大士演說無量法。”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佛之所以成佛的原理,以及佛陀所說的法的特色所在,掃除了我見、身見的話,這個人就能夠對世間不迷惑,像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麼光明的去照耀世間。“正覺”指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能夠善巧方便的開示遠離我見、身見的這種清淨道,把佛的本意作了精辟的發揮,告訴我們見佛的原理、見佛的方法,這是精進慧菩薩贊美佛陀的方法。

  一、生滅本如幻外求爲苦本

  “若有若無有,彼想皆除滅,如是能見佛,安住于實際。”

  剛剛我們講過了,對于一切法,聽到的、看到的、觸摸得到的、想像得到的,在我們衆生心海裏面都是實有,以爲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等到一切法的因緣和合歸于消散,我們衆生又會産生一個實實在在沒有的概念,我們衆生就在有無有無當中作強烈的對比。聖者就不是這樣,當花朵開了,是啊!很漂亮!有紅的、花的、綠的,但這只是如幻如化、因緣和合而已,因爲有人工、有種子、有水、有泥巴、有陽光、有空氣等因素聚合,所以展現這樣的現象出來了,過了幾天以後花又謝了。花謝並不是斷滅——什麼都沒有了。因緣聚合時它叫花,因緣消散就是花謝,被丟棄在一旁也改變了稱呼,叫做垃圾。垃圾也沒有永遠不變的垃圾,把垃圾堆起來叫堆肥,是一種肥料,把肥料拿去撒在花種的土地上,它又可製造一朵花出來。可見花的名詞千差萬別,盛開時叫做花朵,謝了變成垃圾,垃圾又被製成肥料,肥料又産生花朵出來。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變化過程當中的一小段而已,一個一個的過程串在一起,分不出起點,也沒有一個終結點。宇宙的一切現象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改變名稱,改變形容詞,但衆生就是拼命的執著那一段,認爲它永遠如此、永遠不變:噢!實實在在的一個東西生出來了!噢!它消滅了!它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在佛法立場來看這是很可笑的,生只是如幻的生,滅也是如幻的滅,滅不是斷滅,不是沒有了,還是有,還是存在,只是改變它的存在方式而已。

  衆生的生死也是這樣,我們前生造的業力牽引,現出了現在活生生的我們,能蹦能跳、能享受、能呼叫,等這個業力盡了,又有死亡現象,但死亡不是斷滅,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按照你前生的業力、習氣,藉父母的因緣,又出現另一個新生命,我們稱爲投胎轉世。衆生就這樣不斷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因爲沈淪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當中,從來不動腦筋去觀察自己內在的身心問題的症結點,從來不用心向內去探討,只一昧的往外去追求,以爲我擁有的很多就會快樂,我占有很多,就顯出我的本事能力;衆生如此一昧的往外追求,所以我們稱爲“外道”。在佛法來說,這些外在的物質的確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但生命真正的快樂並不是這樣子向外求來的,向外求來的東西只會束縛你,你目前擁有的並不一定就能享有,只是多了一種牽挂,多了一個束縛。你會懷疑我這師父頭腦有毛病了,擁有愈多東西,應當愈快樂才對啊,師父卻一直強調擁有是束縛;有個信徒,他買了一棟房子,沒有去住,只是想等它漲價以後,將來老年的時候可以作養老之用,所以只偶爾去度度假,作休閑之用;有一天小偷進去把電話切掉,把東西全偷了,我告訴他把房子賣掉,反正你現在不住它,賣掉就不用爲維修等事情操心,你一天到晚操心電話被人偷,擔心玻璃被打破,裏面的花草沒去整理的話,又會雜草及蚊蟲滿天飛。

  所以擁有愈多東西,不見得會愈快樂,你擁有的不一定就是你享有的,你擁有的我也許可以享有,現在下著大雨,我可以走到你的屋檐底下去避雨——我在享有你房子的功能;這個收音機是你的,你在聽音樂,我在旁邊也可以聽啊——我在享有你收音機的功能;現在你開著收音機,雖播放著很好的音樂,可是你正在傷心,並沒有在享受那音樂,我正好心情很高興的時候,聽到了音樂,雖然不是我的收音機,可是我也在享用這美好的音樂。世間的事情也是這樣,你擁有的不見得享用到,你享有的也不一定都是你擁有的;山河大地啦、日月山川啦、什麼風景區啦,這些都是大家共有的,不是歸你一人所有,你只要到山上去,就可以吸吸那些空氣,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走到外面就可以曬到太陽,伸幾個懶腰。這個是我們世間的一切問題的核心,如果人類一直往外去追求或追尋的時候,就叫“外道”,就像那一望無邊際的海洋,你往外去追尋,起初實在很刺激,但是愈向外,海水愈深,海浪也愈來愈大,雖然愈來愈刺激,但危險也愈高;若你愈往內陸遊過來的時候,噢!腳踩到了實地,不禁松了一口氣——你腳踏實地了。

  我們內心深處也是這樣的,你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無上的法樂等待你我去享用。現在整個世界文明,一味的告訴我們要往外去追尋,我們擁有這個世界還不夠,老是想到另一個世界——外太空去,我們現在不是針對著它的對錯作探討,只是研究人類這個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爲了在外太空的時候我們能生存,所以我們就在這世界裏面,依假設的狀況先建立一個實驗室,把十幾個科學家、醫學家、物理學家、太空專家等等關在裏面,結果這十幾個人在裏面並沒有實驗成功,他們在裏面打架;我最近閱讀牛頓雜志的一篇文章,報導美國有一個太空實驗站,模擬了人類到外太空的生存環境,把這十幾個人隔絕在模擬環境下去生存,他們要去耕種,要去生産,要學習處理與利用他們的排泄物,結果實驗沒做成,反而在裏面打架,因爲他們在一個孤立的環境中,整天見面的就只這幾個人,卻有許多繁複的工作要不斷去做,每個人都變得心煩氣噪,看誰都不順眼。你想想看,他們在這個地球裏面就已經不能安下心來了,還夢想到另一個星球去開拓新世界?很遺憾的,他們一定沒學靜坐,沒有學佛,不知往內心深處去探討,所以當內心裏面的無明煩惱發作的時候,就以整人爲快樂之本,用打架來發泄苦悶。

  整個人類如果只是一直往外去放射能量,去追求一個另外的世界,絕不會使世界變得更好,那是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的,問題的核心是你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這顆不安的心,如果不透過內觀去作徹底的剖析,進而掃除我執我見,並且去降伏其心、安住其心的話,即使把你送到一個最美好的天堂,無憂無慮、衣食無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世界,你還會在那邊打架,你還是不會快樂,你還是會無聊。現在人類科技只能到達月球,但是登陸月球以後,蘇聯說,這個區域是他發現的,美國說那個區域是他先占有的,其它國家也不幹示弱的加入爭奪行列,地球這邊吵不夠,到月球還在打戰,而且打得更猛烈,爭相比較誰的武器最厲害。追求物質文明並沒有錯,我們不能否定科學帶給我們很多方便,讓我們生活上的方便性得到改善,但是人類如果一味的往外去追尋,往物質的層面、往外太空去發展的時候,最後只引來更慘烈的殘殺,爲了消滅對手,不斷製造什麼死光啦、毒氣啦、原子炸彈啦、核子炸彈啦,一旦失控的時候,整個世界的生命便全部一起毀滅掉。整個人類的精神文明遠遠跟不上物質文明,這是人類最大的危機。人類只一味的往外追尋,認爲擁有很多的時候就會快樂、就會有幸福,而不知道所發明的、所擁有的一切一切,卻是支配束縛自己身心的凶手。所以佛法不拒絕知識科學的發展,不否定它帶給我們很多的方便,但是這些物質文明必須被妥善的利用,而不是濫用。如果我們臺北市沒有冷氣,你能過生活嗎?科學的發明對我們來講還是有很大利益的,一場演講如果沒有麥克風的話,怎麼讓幾萬人同時聽到?所以佛法並不否定這種科學的、物質的發明,但是如果人類不知道趕緊的往內心去探討精神文明,不知道去發掘無盡的內在的寶藏,物質文明只是使人類自取滅亡而已。

  二、此中無少物但有假名字

  宗教信仰與修學,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上占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它能夠挽救人類的命運,使我們整個人類能夠永續的生存經營下去。從內心方面來探討,因我們衆生對這活生生的身心産生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又會導致我們産生一種錯誤的執著,幻想內心當中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獨立的、獨存的實我,這種錯覺有些地方寫“薩迦耶見”,有些地方寫“身見”,有些地方寫“我見”,有些地方叫“我執”,民間就把它叫做“靈魂”,某些宗教無以名之,就說是上帝創造的一個靈魂;在佛法來講的話,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見解,必須透過智慧去內觀並加以泯除,泯除了這些錯誤的執著之後,生死解脫自在、煩惱解脫自在,一切世間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所以這些經文不斷的強調又強調,就是要我們掃除這些錯誤知見、身見。

  “我聞…

《菩薩學處·第七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