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財,施與遠人。國之寶象,以賜怨家。妻子匈與他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謂之悖德。須大拏不孝不仁,而佛家尊之,豈不異哉?
牟子曰:五經之義,立嫡以長。「太王」⒁見昌⒂之志,轉季爲嫡,遂成周業,以致太平。娶妻之義,必告父母。舜不告而娶,以成大倫。貞士須聘請,賢臣待征召。伊尹⒃負鼎幹湯⒄,甯戚⒅叩角要齊,湯以致王,齊以之霸。禮,男女不親授。嫂溺則援之以手,權其急也。苟見其大,不拘于小,大人豈拘常也。
須大拏睹世之無常,財貨非己寶,故態意布施,以成大道。父國受其祚,怨家不得入,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爲孝,是不爲仁,孰爲仁孝哉
注釋
①五谷:五種谷物,說法不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谷物。
②武王:即周武王姬發。周文王的兒子。滅商,成爲西周王朝的建立者。武王滅商二年後病重,周公欲代武王死,爲此向周人先祖請命,說:「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見《史記·魯周公世家》。
③夷狄:中國古代稱東方民族爲「夷」,北方民族爲「狄」。這裏泛指四方民族。
④夏:古代漢族自稱。也稱華夏、諸夏。又指中國或中國人。
⑤陳相:戰國時有楚人陳良,學周公、孔子之道,從學者中有陳相。後陳相遇到許行,盡棄前學,改學許行之術(《孟子·滕文公上》)。
⑥許行:戰國時楚國人。曾與其弟子數十人去見滕文公,陳說「神農之術」。主張君民並耕,自食其力。
⑦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指東方的九個民族。
⑧西羌: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帶。西漢時對羌人泛稱爲西羌。東漢時羌人的一支內徙,因住地偏西,也稱西羌。
⑨譬叟:舜的父親。瞽,瞎眼。《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舜,「盲者子」。一說是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所以當時的人謂之瞽。
⑩由余:其祖上定晉人,亡入戎。奉使命至泰見秦穆公,穆公以女樂贈戎王,戎王爲女樂所迷。由余數谏不聽,于是逃亡入秦。秦用由余的計謀伐戎,得以稱霸西戎。見《史記·秦本紀》。
⑾管蔡:即管叔鮮和蔡叔度。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管叔和蔡叔不服,造流言說周公將不利于成王,與武庚一起叛亂。周公平定叛亂後,管叔被殺死(一說爲自殺),蔡叔被放逐。
⑿河洛:黃河與洛水。也指這兩條河之間的地區。武王滅商後,封管叔鮮于「管」(今河南鄭州),封蔡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兩地都在河洛地區,故說「管蔡自河洛而流言」。
⒀須大拏:即悉達多(梵文Siddhsrtha),釋迦牟尼出家前的本名。全名爲「薩婆悉達多」。
⒁太王:即周太王,名古公亶父。古代周族的領袖。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太王有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曆。季曆是姬昌的父親。太王認爲姬昌有志向,欲立季曆以傳姬昌,于是太伯和虞仲出走,以讓季曆。周武王繼位後,追尊古公亶父爲太王。見《史記·周本紀》。
⒂昌:即周文王姬昌。
⒃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說名摯。出身奴隸,後被任以國政,成爲成湯的輔臣。據說他曾背著鍋和切肉用的砧板,向成湯陳說治世的道理,以求取重用。後來戎湯選拔他執政。
⒄湯:成湯,又稱天乙,商王朝的建立者。
⒅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替人趕牛車。至齊國,在車邊喂牛,適值齊桓公到郊外迎客,甯戚敲著牛角而悲歌:「南山矸(白淨的石頭),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禅,短布單衣適至肝(小腿),從昏飯(喂)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桓公聽到後,認爲是個人才,于是予以重用。見《史記·鄒陽傳》、《淮南子·道應》。
譯文
問:佛道崇尚無爲,樂於施舍,遵守戒律小心翼翼,如臨深淵。而沙門卻沈迷于酒漿,或者畜養妻子,賤買貴賣,專做那些欺蒙哄騙的事情,這乃是世間的惡劣勾當,難道佛道把這叫作無爲嗎?
牟子說:工輸班能給人斧頭和繩墨,但是不能使人成爲能工巧匠;聖人能夠向人們傳授道,但不能保證人們一定遵循道來行動。臯陶能把盜賊治罪,但不能使貪婪者成爲像伯夷和叔齊那樣謙讓的人;五刑能誅滅罪不可言的惡棍,但不能使惡人變成曾子和闵子那樣的賢者。堯不能感化丹朱,周公不能訓導管叔鮮和蔡叔度,並不是唐堯的教導無方,也不是周代的典章製度不完善啊!然而用在惡人身上是不會有效果的。
這就好比世上的人學通了七經卻仍然沈迷在財色之中,能夠因此就說六藝是淫邪的嗎
河伯雖然神通廣大,但是他不能淹死在陸地上的人;狂風雖然迅疾,但是它不能使清湛的水面揚起灰塵。應當憂慮的是人們不遵守、不施行佛道,怎麼能說是佛道本身包含邪惡呢
問:孔子說:「奢侈就顯得不謙遜,儉樸就顯得寒伧,與其不謙遜,甯可寒伧。」叔孫說:「儉仆是奉行德的表現,奢侈是很醜惡的行爲。」而佛家認爲,盡散家財廣爲布施是一種光榮,把財貨都送給別人是崇高行爲。這樣做怎麼能有福氣呢
牟子說:彼一時此一時啊:仲尼說這些話,是對那種奢侈而又禮節失度的做法表示不滿。叔孫發這樣的議論,是指責魯莊公大肆鋪張、雕刻廳堂前的柱子那件事,並不是主張禁布施。舜在曆山耕田度日的時候,即使是他的鄉親鄰裏,也得不到他的恩惠;姜太公靠宰牛過活的時候,連他的妻子都照顧不了。可是在他們被起用以後,其恩澤遍及四面八方。有豐富的資財,貴在能施舍幫助別人;經常處于貧困中的人,貴在能遵循道德。許由不貪圖占有天下;伯夷不貪求繼承王位;虞卿爲了幫助面臨危難的人,甘願放棄高官和封地,這是人各有志啊!
僖負羇當年贈送飯食的舉動,使所有的街坊在後來的戰亂中得到保全;宣孟當年拖舍飯菜給一個饑餓的人,使自己在以後身處險境時得以逃脫。無意中的小小施舍,尚且得到感恩戴德的厚重回報,更何況佛家傾盡家財,廣施善心呢!其功德不是比嵩山、泰山還高,比大江、大海還深嗎
心懷善意的會得到善報,心存惡念的會得到惡報。沒有種下稻子卻收獲麥子的,沒有做壞事而得到幸福的。
原典
問曰:佛道崇無爲,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深淵者。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專行詐給(一作詭),此乃世之僞,而佛道謂之無爲邪
牟子曰:工輸①能與人斧斤繩墨,而不能使人巧;聖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臯陶能罪盜人,不能使貪夫爲夷齊;五刑②能誅無狀,不能使惡人爲曾③闵④。堯不能化丹朱⑤,周公不能訓管蔡。豈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備哉
然無如惡人何也。
譬之世人學通七經而迷于財色,可謂六藝⑥之邪淫乎!河伯⑦雖神,不能溺陸地人;飄風雖疾,不能使湛水揚塵。當患人不能行,豈可謂佛道有惡乎!
問曰:孔子稱:「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甯固。」叔孫⑧曰:「儉者德之恭,侈者惡之大也。」今佛家以空財布施爲名,盡貨與人爲貴,豈有福哉?
牟子曰: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叔孫之論,刺嚴公⑨之刻楹,非禁布施也。舜耕曆山⑩,思不及州裏;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見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饒財多貨,貴其能與;貧困屢空,貴其履道。許由不貪四海,伯夷不甘其國,虞卿⑾捐萬戶之封,救窮人之急,各其志也。
僖負覉⑿以一餐之惠,全其所居之闾;宣孟⒀以一飯之故,活其不赀之軀。陰施出于不意,陽報皎如白日。況傾家財,發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懷善者應之以祚,挾惡者報之以殃。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者也。
注釋
①工輸:即公輸班,春秋時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工匠。又稱公輸般,俗稱魯班。
②五刑:中國古代的五種刑罰。商周時期指墨刑、劓刑、荊刑、宮刑、大辟。隋以後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③曾:即曾參。
④闵:即闵子骞,春秋時魯國人,名損。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高尚著稱。
⑤丹朱:傳說爲堯的兒子,名朱,因居于丹水,故稱丹朱。傲慢荒淫。堯因其不肖,因而傳位于舜。
⑥六藝:即六經,指《禮》、《樂》、《書》、《詩》、《易》、《春秋》。古代學校所教授的禮、樂、射、禦、書、數也稱六藝。
⑦河伯: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又叫馮夷。
⑧叔孫:魯桓公之孫,叔牙之子。名茲。
⑨嚴公:即魯莊公。這裏稱嚴公,是爲了避漢明帝劉莊的諱。春秋魯莊公二十四年(公一兀前六七○年)叁月,莊公刻桓宮桷,也就是雕刻宮殿屋檐的方形椽子。叔孫爲此進谏,認爲這樣做過于奢侈。「嚴公刻楹」指的就是這件事。
⑩曆山:山名。相傳舜曾在曆山耕作。處所甚多,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曆山,並且都流傳說是舜的耕作之地。 ⑾虞卿:戰國時人,善于遊說。因進說趙孝成王,被任爲上卿,後又得封一城。當時魏相魏齊與秦應侯有仇,泰國急欲得到魏齊。魏齊求助于虞卿,虞卿爲解救魏齊,放棄了官位和封地,與魏齊悄悄出走。見《史記·虞卿傳》。
⑿僖負羇:春秋時曹國人。晉國公子重耳避難到曹國時,曹恭公聽說重耳的脅骨是連在一起成爲一塊骨頭的,就很不禮貌地觀看重耳洗澡。僖負羇的妻子對僖負羇說:我看晉公子周圍的人一定能幫助他得到國家,他登上王位後一定會因爲曹恭公的無禮而討伐曹國。你應當親近晉公子,向他表示敬意。于是僖負羁就送飯給重耳,重耳接受了。後來果然重耳即位,舉兵討伐曹國。由于重耳受過僖負羇一飯之恩,就傳令軍隊不得侵犯僖負羇和他的鄰裏。曹國人聽說後,紛紛投奔僖負羇,于是保全了七百多…
《牟子理惑論 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