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品第六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爲我等說蘊、界、處諸法生滅之相,若諸法中無我,那麼,是誰生誰滅
而諸凡夫依於生滅不求盡苦,不證涅槃。若無有我,誰知苦盡,誰證涅槃
佛說:大慧,好好聽著,我當爲你解說。大慧,如來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故能遍造六道生死法。譬如伎兒能依咒術變現種種事物,離我、我所,如來藏遍造六道生死法,也是這樣,離我、我所。因爲不知如來藏無我,以根、鏖、識叁緣和合而有諸法生起;外道不知如來藏無我,以神我爲作者,爲無始惡習所薰,名如來藏爲藏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譬如大海,因風起浪,水相、波相相續不斷。但如來藏自性本來清淨,離於常與無常及我、我所:其余七識,念念生滅,妄想爲因,境相爲緣,而生叁界生死法。不了知色等一切諸法,乃自心所現,執著名相,起諸煩惱,造善惡業,感苦樂報,既從貪生,生後又生貪欲,如因及緣,流轉生死,無解脫期。若愛取諸根滅,不相續生,除自心妄想分別,不生苦樂受,這種修行者,或得心和心所部不起之「滅定」,或得能離欲界惑障之四禅定,或入於四谛解脫。其時,便妄生得真解脫想,其實,尚未舍棄虛僞習氣,未能轉識成智,非真解脫。若無藏識,七識無依,習氣亦滅,此乃真解脫。因爲藏識是所依、所緣,其余諸識方得生。當然,此非外道二乘等修行者之境界,因爲他們只見人無我,不達法無我,執苦於蘊界處諸法之自、共相。
大慧,若能如實知見五法體相、叁自性、二無我,轉識成智,不爲外道惡見所動,住於不爲一切煩惱所動之不動地,了十種如幻叁昧,爲彼叁昧力所持,任運修行不思議的佛法及自己的本願力,不住於叁昧樂境,獲自覺聖智,遠超二乘及諸外道,證十地聖人之道,意生法身,離於功用諸叁昧行。所以,大慧,大菩薩欲得勝淨微妙佛法者,彙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大慧,若無藏識之名,則無生滅,然而諸凡夫及聖人悉有生滅,所以一切修行者,雖見自住境地,住現法樂叁昧,但不舍方便進趣佛地。
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爲客塵所染,而爲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妄意起見,不能現證;如來現見此清淨如來藏,如視掌中菴摩羅果。大慧,我爲勝鬘夫人及諸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余七識共起諸法,使諸聲聞得見法無我。大慧,我此爲勝鬘夫人所說是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以及像你這樣的淨智菩薩所修行的境界,是依義菩薩所行之處,不是一切執著文字的外道二乘之所行處,所以你及諸大菩薩於如來藏藏識應當勤加觀察,叁慧備修,不要一聽便以自足。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深絕微妙之如來藏,與意等七識一起;
執著於阿賴耶識而有二種生死,了達藏識無我則遠離生滅。
爲無始惡習所薰,就如諸法乃心之所顯現;
若能這樣如實觀察,一切境皆悉虛幻不實。
如指指月,愚癡凡夫只觀於指而不觀月;
計著於語言文字者,不能洞見真實之法。
藏識受薰持種,如作伎者,
未那執以爲我,如和伎者。
眼等五識取塵相資,猶如伴侶,
意識虛妄了別,如觀伎人。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我說蘊界處生滅之相。若無有我,誰生誰滅
而諸凡夫依於生滅,不求盡苦,不證涅槃。
佛言:大慧,谛聽谛聽,當爲汝說。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叁緣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執爲作者,無始虛僞惡習所薰,名爲藏識。生於七識無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體相續,恒住不斷,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于我論。其余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妄想爲因,境相爲緣,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現,計著名相起苦樂受,名相纏縛,既從貪生,複生於貪。若因及所緣,諸趣根滅,不相續生,自慧分別苦樂受者,或得滅定,或得四禅①,或複善入諸谛解脫,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苦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
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惟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
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不爲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②得於十種叁昧樂門,爲叁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願力,不住實際及叁昧樂,獨自證智,不與二乘諸外道共,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欲得勝法,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住現法樂,而不舍於勇猛精進。
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爲不淨,一切二乘及諸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於此分別現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大慧,我爲勝鬘夫人,及余深妙淨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大慧,爲勝鬘夫人說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與汝等比淨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著文字外道二乘所行處。是故,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於如來藏藏識當勤觀察,莫但聞已便生足想。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
執著二種生,了知則迷離。
無始習所薰,如像現於心;
若能如實觀,境相悉無有。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
計著文字者,不見我真實。
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
五識爲伴侶,妄想觀技衆。
注釋
①四禅:亦作「四禅定」、「四靜慮」,是佛教的四種最基本的禅定,其特點是已離欲界之惑障,能生色界之四禅天。
②不動地:大乘菩薩十地之第八地。《華嚴經》、《仁王經》說菩薩十地。
一歡喜地,悟人、法二無我,初證聖果,能益自他,生大歡喜。
二離垢地,遠離一切犯戒之煩惱,使身心無垢清淨。
叁發光地,斷除修惑,顯發智慧之光。
四焰慧地,成就精進波羅蜜,智慧增盛。
五難勝地,使「俗智」與「真智」合而相應,達此極難。
六現前地,成就智慧波羅蜜,生無分別智,使最勝般若現前。
七遠行地,發大悲心,遠離二乘之自度。
八不動地,作無相觀,不爲一切煩惱所動。
九善慧地,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說法。
十法雲地,成就「大法智」,具足無邊功德,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爲我等講解五法自性、二種無我差別之相,使我及諸大菩薩知此行相,漸修諸地,具足佛法,之後至於如來聖智自證境界。
佛說:好好聽著,我當爲你解說。大慧,所謂五法自性者,即一名、二相、叁分別、四正智、五如如。若善達五法自性、二種無我,入於如來自證境界者,則遠離常斷、有無等分別見,得現法樂甚深叁昧。大慧,愚癡凡夫不能了達五法自性、二種無我,於自心所見外物,而起虛妄分別,非聖者境界。
大慧說:如何是不能了達五法自性、二種無我,而起虛妄分別
佛說:大慧,愚癡凡夫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見有諸法,計著我及我所,執著於色等外法,覆障聖智,起貪、瞋、癡各種煩惱,造作諸業,如蠶作繭以自縛,墮於六道生死輪回之中,如汲水輪,循環不息;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現,而虛妄分別,不知離於能取、所取及生住滅,而妄心外緣,隨順自在,時、微塵、我等而生,隨名相而流轉。
大慧,此中「相」者,亦即眼識所見,名之爲色;耳、鼻、舌、身所得者,名爲聲、香、味、觸、法,所有這些我統統稱之爲「相」。所謂「分別」者,施設種種名號,顯示種種差別相,稱之爲象、馬、男、女等,因有此等名稱,即有象、馬、男、女等性相起,曰此是象、馬,那是男、女,計著如此種種名相,是名「分別」。所謂「正智」者,亦即以正智觀察,物無當名之實;名無得物之功,自性本無,故俱互爲客,如此觀察,則不起分別心識,亦即不墮常斷等外道二乘境界,此是名「正智」。大慧,大菩薩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二邊惡見,名相及識,相自不起,我說此法即名「如如」。
大慧,大菩薩得入無相寂靜境界,升歡喜地,離外道惡趣,入出世法中。此時,法相成熟,知一切法如幻如夢,證自覺聖智所行法門,離臆度妄想,如是逐漸增長至法雲地;其時,叁昧力具足,神通自在,功德圓滿,成於如來。成如來後,爲大悲本願,如水中月普現種種身,爲衆生說法,其身清淨,毫無垢染,離諸心識,成就往昔十無盡願。此即是大菩薩如實修行五法、入如如地所得境界。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叁自性入五法中,是叁自性各有自相嗎
佛說:大慧,叁自性、八識及二種無我,悉入於此五法中,其中,「名」與「相」是妄計所執自性;若以依彼分別心、心所法,必帶名相一並生起,如日與光,同時而有,是名緣起自性;「正智」、「如如」,非是作法,不可壞滅,是圓成實性。大慧,執著于自心所現分別法,差別有八種,以分別諸相,此皆是虛妄不實,只是虛妄計著而已。若能舍去人、法二種我執,二無我智即得生長。大慧,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證聖智諸境界,一切佛法也都攝入此五法中。
此外,大慧,五法者,所謂相、名、分別、如如、正智。此中「相」者,即聽見之「色」等諸法,形狀各別,此是名爲「相」;根據各種相狀建立瓶、衣等名稱,曰此是瓶,彼是衣等,此即爲「名」;施設衆名,顯示諸相,分別心、心法,此即是「分別」;其名其相畢竟無有,只是妄心展轉虛妄分別,如是觀察,乃至無有妄想覺知,是名「如如」。大慧,只有自性可得,余皆虛幻,所以諸佛隨順證入,如其實相,爲諸衆生開示講演,若能如此隨順悟解,離於斷常等二邊分別,入自證聖智…
《楞伽經 刹那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