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無常品第叁之余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爲我等說如來、應、正等覺(應供、正等覺均是佛之尊號)自覺性,令我及諸大菩薩得此善巧,自悟、悟他。
佛說:大慧,我將就你所問的,爲你及諸大菩薩解說。
大慧說:好的,世尊。如來、應供、正等覺是作法呢,還是非作法
是果呢,還是因
是相或是所相
是說還是所說
是覺或是所覺
如是等等,是一或是異
佛說:大慧,如來、應供、正等覺既非是作法,亦不是非作法,非果亦非因,非相亦非所相,非說亦非所說,非覺亦非所覺,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這樣說都有過失。大慧,若如來是作法,則是無常,若如來是無常,一切作法應是如來,這是我及諸佛都不能同意的;若如來非是作法,則無有體性,那麼,一切修行悉皆無益,如同兔角、石女之兒,因不是作法之因所成的緣故;若如來非因非果,則非相非所相,亦即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非說非所說,則言超四句。夫隨文句者,則隨世間而有言說,若超四句而唯有言說,則如石女兒。大慧,石女兒者,唯有言說,不墮四句,以不墮四句故,不可度量,一切智者,應如此知如來一切句義。
大慧,如我所說,諸法無我,因爲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諸法無我,不是諸法中無有「自身之性」 ,如來之義,也是這樣,如來無蘊界處生死之性,不是沒有法身常住自性。大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非牛無牛自性、馬無馬自性,一切諸法也是這樣,無有諸法自相,而非沒有法身常住之性,此中道理,非凡愚之所能知。爲什麼呢
因爲愚癡凡夫執著於虛妄分別。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也是這樣,無法之自相,非無如來法身常住之性。
大慧,如來與「五蘊」法非異非不異,若不異者,則如來應是無常,因爲「五蘊」都是所作法;若異者,正如牛之雙角,既異又不異,互相似,故不異,長短各不同,則異。如牛右角異於左角,左角異於右角,長短色相各不相同。但雙角又不異,因爲同是牛之角。如來與蘊界處非異非不異也是這樣。
大慧,如來者,依解脫而立言,如來與解說也是既非異又非不異。若異者,如來則如色相,同屬無常;若不異者,則一切修行者均無差別,但實際上差別很大,因此二者非不異。與此相類似,如來覺智法身與所知之蘊界處,非異非不異;因爲如來與「五蘊」諸法非異非不異,故如來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爲非無爲,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蘊非異蘊,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因此,如來真實法身,超出見聞覺知一切心量,唯有言說,無生無滅,猶如虛空。大慧,虛空非作非所作。因爲虛空非作非所作,所以遠離一切攀緣;因爲遠離一切攀緣,所以它超越一切妄想戲論;此超越一切妄想戲論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正等覺之體。所謂正等覺者,則是永離一切諸根境界。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願爲我說如來、應、正等覺自覺性,令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佛言:如汝所問,當爲汝說。
大慧言:唯。
世尊,如來、應供、正等覺爲作非作
爲果爲因
爲相所相
爲說所說
爲覺所覺
如是等異不異
佛言:大慧,如來、應、正等覺非作非非作,非果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說非所說,非覺非所覺,何以故
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作,則是無常,若是無常,一切作法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不忍可。若非作法,則無體性,所修方便悉空無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若非因非果,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超過四句。言四句者,但隨世間而有言說。若超過四句,惟有言說,則如石女兒。大慧,石女兒者,惟有言說,不墮四句,以不墮故,不可度量,諸有智者,應如是知如來所有一切句義。
大慧,如我所說,諸法無我,以諸法中無有我性,故說無我。非是無有諸法自性,如來句義應知亦然。大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非無自性,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自相,而非有即有,非諸凡愚之所能知,何故不知
以分別故。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悉亦如是。
大慧,如來與蘊非異非不異。若不異者,應是無常,五蘊諸法是所作故。若異者,如牛二角有異不異,互相似故不異,長短別故有異,如牛右角異左,左角異右,長短不同,色相各別。然亦不異,如於蘊於界處等。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來者依解脫說,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如來便與色相相應,色相相應即是無常;苦不異,修行者見應無差別,然有差別,故非不異。如是智與所知,非異非不異,若非異非不異,則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爲非無爲,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蘊非異蘊,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以是義故,超過一切量,超一切量故,惟有言說,惟有言說故,則無有生,無有生故,則無有滅,無有滅故,則如虛空。大慧,虛空非作非所作,非作非所作故,遠離攀緣,遠離攀緣故,出過一切諸戲論法,出過一切諸戲論法,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正等覺體,正等覺者,永離一切諸根境界。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諸佛經中多有說言,不生不滅即是如來之異名者,請世尊爲我等解說,不生不滅者,則是無法,如何卻說即是如來異名
正如世尊所說過的,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此則是墮有、無之見。世尊,若法不生,則無可取著,諸法皆無,誰是如來
請世尊爲我等宣說。
佛說:好好聽著,我當爲你解說。大慧,我說如來是不生不滅之異名,非即是無法,亦非如你所說墮有、無見。我說無生即是如來覺法自性,意成法身之異號。但此不生不滅之義,凡愚外道、聲聞、緣覺乃至七地菩薩皆不能了知。大慧,譬如帝釋、虛空乃至手足,一一物各有多名,並非多名而有多體,亦非無體。大慧,我也是這樣,於此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有無數無量百千名號,諸愚癡凡夫雖然聞說其名號,但不知是如來的異名,其中或有知者,如普導、如佛、如導師、如勝導、如梵王……如無滅、如無生、如性空、如真如、如實性、如法界、如涅槃、如佛性、如寂滅,……如是等滿無數無量百千名號。稱謂不同,然其體性唯一,無有增減,此間及余世界中,有利根者,能知如來法身隨衆生心現,如月現水中,實無去來。但諸凡夫墮二邊見,不能如實了知,雖也承事供養,但不了名義,執著言說,昧於如來真實法身,而謂不生不滅同於無法,不知佛之種種名號乃隨衆生心現,如因陀羅釋揭羅(帝釋異名)等,以信言教,昧於真實,於諸法中隨言取義。愚癡凡夫更是這樣說:義如言說,二者無異,爲什麼呢
因爲義無體性。這種人不知言語音聲無有體性,所以說言說即義,無別自體。大慧,此種人不知言說有生滅,而義無生滅。
大慧,一切言說墮於名字,而義則不墮名字,因爲義離有、無,不受生,無身相。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只以方便說教顯真實義。大慧,若人說法墮文字言教者,是虛诳說,爲什麼呢
因爲諸法真實性離於文字。所以,大慧,佛經中說,我與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爲什麼這樣呢
一切諸法性相離於文字,亦非不隨真實之義,故假分別說以顯義。大慧,若不說者,教法則壞,教法若壞,則無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若叁乘聖人均無,那麼,誰說法
爲誰說
所以,大慧,大菩薩應當不著文字,隨機說法,我及諸佛皆隨衆生心欲根機不同而方便說法,令其了達諸法乃是自心所現,無外境界,舍二分別,轉滅妄識,並非藉言教成立如來自覺聖智所證處。
大慧,大菩薩應依於義,莫依於文字。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了達一切法相文字章句,既自損壞,亦壞他人,不能令人心得悟解。若能善知真實義,通達一切法相文字章句,則不但能使自己得無相樂,還能使他人安住大乘;若能使他人安住於大乘,則得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所攝受;若得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之所報受,則能攝受一切衆生;若攝受一切衆生,則能攝受一切正法;若能攝受一切正法,則不斷佛種;若不斷佛種,則得生勝妙處。大慧,大菩薩得生勝炒處,欲令衆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詳見注釋③)力現種種像,隨衆生之根機,說真實法。真實法者,離文字,無別異去來,一切戲論悉皆息滅。所以,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執著於語言文字,因爲一切真實之法離於語言文字。
大慧,譬如有人以手指指物,小兒觀指不觀物,愚癡凡夫也是這樣,隨語言文字而起執著,乃至終生不能舍棄文字之「指」,而取真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吃熟食,有人不知,而讓其吃生食,則得疾病。不生不滅法門也是這樣,不以方便善巧修行,則不能入此法門,所以應當善於方便修行,莫隨語言文字而生執著,如不觀於物而觀指端。
大慧,真實義者,離諸妄想,寂靜微妙,由此而得涅槃;言說者,與妄想合,而流轉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得,多聞而得其義,非善於言說。善其義者,不隨順一切外道惡見,非但自己不隨順,而且也使別人不墮惡見,這才是真正的多聞善義。應當親近善求義者,與此相反之執語言文字者,應速遠離。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經中分別攝取不生不滅,言此即是如來異名。世尊,願爲我說,不生不滅,此即無法,雲何說是如來異名
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世尊,若法不生,則不可取,無有少法,誰是如來
惟願世尊爲我宣說。
佛言:谛聽,當爲汝說。大慧,我說如來,非是無法,亦非攝取不生不滅,亦非待緣,亦非無義,我說無生即是如來意生法身別異之名,一切外道、聲聞、獨覺、七地菩薩不了其義。大慧,譬如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非名多而有多體,亦非無體。大慧,我亦如是,於此娑…
《楞伽經 無常品第叁之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