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譯文
我親自聽到佛是這樣說的。在某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大海邊的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城中,同衆多大比丘、大菩薩在一起,這些大菩薩都已通達世間、出世間,有爲、無爲的一切諸法,明了諸識亦無常一之體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變現,精於禅定,富有神通,能隨衆生之心變現各種形像,方便說教,隨機攝化,一切諸佛爲其灌頂授記。這些大菩薩從各個佛國而來,以大慧菩薩爲上首。其時,佛在海龍王宮說法,七日之後,從海中出來,有無數梵天、帝釋、諸大護法天龍等,奉迎於佛。其時,佛舉目看見了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大城,便面帶微笑地說:過去諸佛都在此地演說自己以正智證涅槃之法。此法既非外道之所猜測臆度之邪見,亦非二乘所修行之境界,我現在也爲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其時,羅婆那王借助於佛之神力,聽到了佛所說的話,從很遠的地方知道佛已從海龍王宮出來,現正爲諸梵天、帝釋及諸護法所簇擁圍繞。時羅婆那王見海波浪不能現象,觀其會中大衆的如來藏識真如性海也是這樣,因於無明境界風動,轉識浪起,不能發現無邊德用。即起歡喜心,高聲說道:我應當到佛那裏去,請佛到此城來開示說法,使我及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光明,得大利益。說罷,即與諸眷屬乘坐花宮殿前往佛之處所。到達之後,羅婆那王從宮殿上下來,並從右邊環繞叁周,以衆伎樂供養於佛,所持樂器都是大青因陀羅寶(按:即帝釋的青珠),其間雜以琉璃等寶,這些樂器都用上等的布料纏裹,其聲美妙,音節和諧。羅婆那王於陣陣音樂聲中唱說偈句贊頌於佛,曰:
諸佛所證真心自性,是諸法眼藏。
無人我、法我之執,遠離一切妄見執著。
此種智慧唯佛世尊乃能證知,
願世尊垂愍,爲我等開示、宣說。
佛身集萬善,於自證智境界恒常安樂,
變化自在,願入楞伽城爲我等說法。
過去世諸佛,也曾於此城中說法,
此間之夜又諸部衆,一心想聽佛之演說。
其時,羅婆那王又以歌聲而說頌曰:
世尊於過去七日中,於龍宮宣說佛法:
後從龍宮出來,安詳登上此岸。
我與衆采女,以及秉多夜叉眷屬等等,
還有歸依的婆羅門童子輸迦,是超拔於衆的聰慧者,
都以其神力,來到如來佛處所。
大家從花宮殿下來後,各各禮拜於佛;
又借助佛之神力,稱說自己名號。
我是十頭羅刹土,今日來佛所,
願佛爲我及楞伽城中諸衆生開示、說法。
過去無數佛,都曾在此楞伽城中說自己所證之法門,
希請世尊也能這樣,在衆多菩薩的簇擁下,
到摩羅耶山頂之楞伽城去演說最上清淨法門。
我及住於楞伽城的廣大信衆,
今日一心想聽聞佛講說自證之清淨法門。
想念過去世無數佛,曾在諸大菩薩的簇擁下,
於此地演說《楞伽經》 。
願佛同往尊,也爲大衆開示,
敬請佛慈悲哀憐無量夜叉衆,入楞伽城爲我等說此妙法門。
世尊聽到這些話後,即告訴羅婆那王:過去世諸佛,都哀憐於你,答應你的請求,來此楞伽城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也會這樣。這是個喜聞佛法、勤於修行之信衆們的住所,我及諸菩薩哀憐於你,故願意接受你的請求。說完此話,佛及諸菩薩等即默然而住。
當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之妙花宮殿奉獻於佛,佛坐於花宮殿上,羅婆那王及諸菩薩前呼後擁,衆多采女歌詠贊歎,供養於佛,一起前往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城中。抵達該城後,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又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衆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又把寶璎珞奉獻於佛及諸菩薩,把寶璎珞挂於佛及諸菩薩的項頸之上。其時,佛及諸菩薩受供養後,便簡略講說了各自所證境界之甚深法門。當時羅婆那王及其眷屬,又特別地供養了大慧菩薩,並對他說:
我今衆修行者,想請佛開示一切諸佛的自證智境界;
我及諸夜叉衆,以及在座的衆菩薩,
一心想聽聞佛法,因此都請佛給予開示。
你是諸修行者中最善於談論的,
因此大家都很敬佩你,希望你能向佛問法。
究竟什麼是自證清淨之法門
如何是入於佛的境界
如何才算遠離外道二乘
以及如何才能遠離一切過失
原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其諸菩薩摩诃薩悉已通達五法①二性②,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叁昧③神通諸力,隨衆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諾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菩薩摩诃薩爲其上首。
爾時,世尊④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⑤等,奉迎於佛。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爲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繞叁匝,作衆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寶、琉璃等寶,以爲問錯,無價上衣,而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於中說偈而贊佛曰:
心自性法藏,無我離見垢;
證智之所知,願佛爲宣說。
善法集爲身,證智常安樂;
變化自在者,願入楞伽城。
過去佛菩薩,皆曾住此城;
此諸夜叉衆,一心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王以都咤迦音歌贊佛已,複以歌聲而說頌言:
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龍宮,安詳升此岸。
我與諸采女,及夜叉⑥眷屬,
輸迦娑剌那,衆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往詣如來所:
各下花宮殿,禮敬世所尊;
複以佛威神,對佛稱己名;
我是羅刹⑦王,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所有諸衆生。
過去無量佛,鹹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
菩薩衆圍繞,演說清淨法。
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衆;
一心共欲聞,離言自證法。
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繞,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稱贊;
願佛同往尊,亦爲衆開演。
請佛爲哀愍,無量夜叉衆;
入彼寶嚴城,說此妙法門。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鹹哀憨汝勸請,詣寶山中,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亦複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及諾菩薩哀憨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采女歌詠贊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複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衆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施寶璎珞,奉佛菩薩,以挂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爲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時羅婆那王並其眷屬,複更供養大意菩薩,而勸請言:
我今諸大士⑧,奉問於世尊;
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
我與夜叉衆,及此諸菩薩;
一心願欲聞,是故鹹勸請。
汝是修行者,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勸汝請問法。
自證清淨法,究竟入佛地;
離外道二乘,一切諸過失。
注釋
①五法:五法有多種,如「相名五法」、「理事五法」、「提婆五法」、「理智五法」等,此經所說之五法系「相名五法」。「相名五法」者,一「相」,二「名」,叁「分別」,四「正智」,五「如如」。「相」者,世間森羅之萬象;「名」者,诠釋、稱呼各種現象之名號;「分別」者,思量識別事理之謂,亦稱「妄想」,指分別所變境像之能變心;「正智」者,亦即聖智,指能如實了知事物相狀之智慧。以上四法均屬有爲法。「如如」者,由「正智」而證得之真如,此屬無爲法。此五法包攝有爲、無爲一切諸法。
②叁性:叁性有二種:一善、惡、無記之叁性,二遍、依、圓之叁性。此經所說之叁性,指遍、依、圓叁性。「遍」者,「遍計所執性」,指虛妄執著外境外法爲實有;「依」者,即「依他起性」,指藉助於各種因緣所生諸法;「圓」者,即「圓成實性」,指一切有爲法之真如實性。
③叁昧:亦稱「叁摩地」、「叁摩提」 、「叁摩帝」等,意譯爲「定」或「正定」,亦即使心專注一處而不散亂。
④世尊:佛之名號之一。佛有十大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尊即佛,合稱佛世尊)。
⑤天龍:諸天與龍神之簡稱,天即梵天帝釋,龍即諸龍神,「天龍八部」中之二衆。
⑥夜叉:又譯作「藥叉」、「閱叉」或「夜乞叉」,印度神話中一種小神靈,佛教中被列「天龍八部衆」之一。
⑦羅刹:又稱「羅刹娑」、「羅叉娑」,「惡鬼」之總名,譯爲暴惡可畏等。
⑧大士:菩薩之通稱,有時又指佛或聲聞等,意爲有別於凡夫之道行高深之修行者。
譯文
其時,世尊以其神通之力,於該山中更變化出無數無量寶山,並且都以百千萬億妙寶莊嚴裝飾,每一寶山又都有佛顯現其頂,每一佛前都有羅婆那王及諸大衆,十方世界一切國土也都於中顯現,一一國中都有如來,一一佛前鹹有羅婆那王及其眷屬,都有楞伽大城阿輸迦園,都是那樣富麗莊嚴毫無差異,同時都有大慧菩薩在向佛請問佛法,二諸佛也都在演說開示自證智境界。以百千妙音聲宣說完此經後,佛及諸菩薩都於空中隱而不見,羅婆那王只見到自己身居本宮之中,他當下便想:剛才說法的是誰
又是誰聽其說法
剛才所看到的一切究竟是什麼
能見的又是誰
佛及…
《楞伽經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