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注釋:由想分別所緣生的妄境。)。境者,名分別性(注釋:叁自性之一。又名遍計所執性,指由凡夫妄執,遍計一切虛妄之法爲實有。境本由妄識所現起,沒有實體,凡夫執爲實有,所以說境由分別性而生。);想,名依他(注釋:叁自性之一。即依他起性,指一切現象,皆由因緣所生。他,即指因緣。)。不見分別、依他二性故,名爲真實見知(注釋:此指叁自性中之圓成實性,指能了別一切現象依他而起,本來性空,從而不生分別之心,圓滿成就所達到真實之性。)一界。又想者人,境者法。不見此人法想境故,名二空(注釋:因人(想)爲分別妄想所起,故爲慮妄不實;境爲因緣所生,沒有自性,亦是性空,了解此,名人、法二空。)。如是一切諸法,如來悉見悉知,由平等平等已通達如真實故,境智等無增減,是名平等觀。此觀能除真實見暗障,是如來法身至得家因,見修二道所攝故。以是義故,此離欲因不離二修而得成就。

  二修者:一如理修(注釋:修如理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等,指佛菩薩照見真理之智。)。二如量修(注釋:修如量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有分別智等,指如理智後照了有爲萬法的俗智。)故。世間所知唯有二種:一人(注釋:指想,即分別性起。)。二法(注釋:指境,即依他性起。)。若能通達此二空者,則爲永得應知實際,是故名爲如理如量。際者,究源達性,究法界源,故名爲際。如理修者,不壞人法。何以故。如此人法,本來妙極,寂靜爲性(注釋:此句義謂:「人」以分別性起,本來虛妄不實;「境」爲依他性起,因緣所生,本性是空,所以講人法,從其本性上說,本來是空,故名之爲妙極寂靜爲性,無增減,離有無。)故,無增無減,離有離無。寂靜相者,自性清淨,諸惑本來無生,見此二空,名寂靜相。自性清淨心,名爲道谛。惑本無生,淨心不執,名爲滅谛。是心自有性清淨及有煩惱惑障(注釋:此句義謂:心性本淨,但無始時來又爲煩惱客塵所覆,所以謂一心有染、淨兩法。若如理修習,則去染成淨;反之,則流轉生死。),如此兩法無流界中善心、惡心,獨自行(注釋:此句義謂:在沒有流滅的清淨法界,自性清淨不爲煩惱所染,沒有善、惡分別,故說善、惡二心各不相觸,獨自行用。)故,於一念中兩心不相應故,此兩法難可通達。

  如《勝鬘經》說:世尊,善心念念滅不住,諸惑不能染。惡心念念滅,諸惑亦不染。世尊,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注釋:此二句義謂:在清淨法界,沒有善惡分別,自心寂靜,不爲煩惱所染,故說相互不觸。此心,指自性清淨之心。),雲何無觸法而能得染(注釋:此句義謂:既然自性清淨心不爲煩惱所觸,那麼衆生又是怎樣由本有的清淨心,而幻現出染心的呢?即是說,衆生本性清淨,妄染又從何而生?這一問題,是佛家解釋世間與佛性關系之一根本問題。一般經論,認此究極問題,非思虛言語所及,唯有證契真如之智,才能了達,故只泛講無明所生染心,而不作文理上的進一步推論,留待真智去自悟徹見。)心?如此而知,名如理智。如量智者,究竟窮知一切境名如量智。若見一切衆生乖如境智(注釋:即指如量智。),則成生死;若扶從境智,則得涅槃,一切如來法,以是義故,名爲如量。至初地菩薩得此二智(注釋:即指如理、如量二智。),以通達遍滿法界理故,生死、涅槃二法俱知。

  又此兩智是自證智見(注釋:第一義之真理非從他得,從自性事得,故謂自證智所見。),由自得解,不從他得,但自得證知,不令他知故,名自證知見。又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衆生界自性清淨、名爲無著(注釋:此二句義謂:無著,是指衆生雖有迷情,爲煩惱所染,但其本性清淨。因此,若從本性層面來觀照一切衆生,都是同一無分別的,因而也就不會産生分別執著之情。),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

  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爲因,如量智爲果(注釋:此二句義謂:如理智爲根本智,是如量智的根本,故謂之因;如量智爲後得智,故爲果。)。言如理爲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爲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

  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如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叁惑(注釋:或雲叁煩惱、叁漏,分別指:一見思惑,如身見、邊見等,邪分別道理而起,謂之見惑。如貪、瞋等,倒想世間事物而起,謂之思惑。二塵沙惑,即化導障,指菩薩爲教化人,必通知塵如沙無量無數之法門,但心性暗昧,不能通達,自在教化,調塵沙之惑。叁無明惑,即爲障礙中道實相理之惑。)滅盡。圓滿因者,由知量智,叁德(注釋:分別指一、智千,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之菩提。二、斷德,斷一切煩惱,具無上之涅槃。叁、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衆生。)圓滿故。前不可思量、無二、無分別等叁,名爲離欲。以清淨、照了、對治等叁,名離欲因。是名如來轉依,攝持八種功德。

  譯文

  再則,轉依所得法身有七種名,其分別爲一、沈沒,即斷除對色受等五蘊法的貪愛執取。二、寂靜,即不生一切有爲行法。叁、棄舍,即舍除二乘人馀有的各種煩惱。四、過度,即超出凡塵、身心、名色等各種二苦。五、拔除,即拔除阿賴耶識。六、濟度,即了脫五種怖畏之心。七、斷,即斷滅衆生輪回生死的六道果報。

  解釋如下:所謂沈沒對一切色受等陰法的執取,取即名貪愛,有四種類型:一爲欲取。二爲見取。叁爲戒取。四爲我語取。取的含義有二種:一爲受取。二爲受資料。所謂受取,是指對於所領納的境界産生貪愛之心。所謂受資料,是指爲了貪著所領納的境界,執取四種資料。四種資料也就是上說的四種類型的執取。一、所謂欲取,是指貪著於欲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二、所謂見取,是指除了欲界中的戒取、常見二種見外,所馀的身、我、邊、邪四見,對此四見貪愛執著,名爲「見取」。叁、所謂戒取,是指爲了求得叁界內的快樂,擺脫痛苦而執取一些非理與正理的戒律,這即名爲「戒取」。四、所謂我語取,我語,是指由我見、我慢等錯誤觀念而産生的法,貪著於此法,即名爲「我語取」。色界與無色界的禅定也沒有了脫此我見、我慢,所以也名之爲「我語」。貪著這些禅定境界,即名之爲取。這四種類型的執取中,前二種都爲斷見所範圍,因爲其唯執取現在諸法,不信有因果未來。後二種都爲常見所範圍,因爲其又固執現在與未來沒有間斷,常住不變。又前二種執取是在家人的執著:後二種爲出家人的執著。前二種執取中,「欲取」爲「見取」所成,「見取」能成「欲取」。在後二種執取中,「我語取」能成「戒取」,「戒取」爲「我語取」所成。

  再則,所謂色受等有爲法,名爲「陰」,陰有許多含義,茲不詳述,而略明二義;一義爲「能生取」,是說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能使凡夫生起貪愛取著之心。二義爲「從取生」,是說五陰之法也是貪愛執取之心所産生的結果,故說取陰。而所謂「沈沒」之義,是說轉依所得的法身境界,已了脫因果纏縛,故名爲「沈沒」。已斷滅執取貪愛之心,故名「沈」,已除盡一切有爲法及其果報,故名「沒」。所以說,法身境界已斷盡一切對有爲法的貪愛執取,永無生起,名之爲「沈沒」。

  原典  

  複次,轉依法身有七種名應知:一沈沒,沈沒取(注釋:取著所對之境界,是愛之異名,又爲煩惱之總稱。)陰(注釋:指色受等五陰法,其有多義,此文有二義,詳見下文。)故。二寂靜,諸行無生故。叁棄舍,棄舍諸馀伴(注釋:此指二乘尚馀有的煩惱、業、果報叁者。)故。四過度,出二苦(注釋:此文中指凡夫苦樂二受與聖人行苦,身苦與心苦,名苦與色苦等等多種二苦,詳見下文。)故。五拔除,拔除本識(注釋:即指阿賴耶識,此識爲一切妄法之根本,故以此名。)故。六濟度,濟度五怖畏(注釋:分別指自責畏、畏他責、畏治罰、畏惡道、畏衆集五畏。詳義見下文。)故。七斷,斷於六道(注釋:指衆生輪回生死的六種境界,分別爲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果報故。

  釋曰:言沈沒取陰著,取名貪愛。有四種:一欲取(注釋:四取之一。指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貪欲取著。)。二見取(注釋:四取之一。即執著邪心分別之見爲真實。亦即執取五見中之我見、邊見、邪見、取見。)。叁戒取(注釋:四取之一。指執著於一些非理的戒律。)。四我語取(注釋:四取之一。指執著於由我見、我慢等所說法。)。取有二義:一受取(注釋:對所領納之境貪愛取著。)。二受資料(注釋:指領納接受欲、見、戒、我語等四取。)。受取者,如因受生愛。受資料者(注釋:「者」,碛砂本無。),爲貪此受故,以四種資料。四資料者,即四取也。一欲取者,貪欲界(注釋:叁界中之第一界。)六塵(注釋: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此六境能汙染心,故謂之塵。)。二見取者,於欲界中唯除戒取與常見二種(注釋:此指戒取見、常見二見。),所馀四見(注釋:分別指身見、我見、邊見與邪見四種。),名之爲見。貪愛此見,名爲見取。叁戒取者,於叁界中取世間邪正二道爲離苦得樂,是名爲戒。貪著此戒,故名爲此。四我語取,我語者,緣內身(注釋:此處指我見、我慢等錯誤觀念。)故,一切內法爲我語。貪著內法,名我語取。色、無色界(注釋:叁界中之二界。)定,緣內法成故,名我語;貪著此定,名之爲取。此四取前二屬斷見(注釋:二見之一。指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再有續生之義。),但執現在,謂無未來;後二屬常見(注釋:二見之一。指固執人之身心,過去未來皆常住不變,沒有間斷之妄見。),執有未來故。又前二是在家人起,後二是出家人執。又前二在家、出家戰爭因(注釋:此句義謂:欲…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