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管在自度或度他方面,應該都能更快成就。
實際上,佛教是超乎入世與出世的,入世或出世都只是應用的方法,最後的目的是要超越,超越入世與出世,超越一切相對觀念與境界。
四、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佛教認爲欲是生死的根源,要成就一定要消除一切欲念。但是對冶欲念的方法,並不是用壓抑禁製的,而是要轉化。從徹底的認知欲念的特性,是無常、是苦、是虛妄、是不得自在,認清它的真相,便轉化成智慧;然後再將它提升、擴展,成爲對一切衆生的關懷。
五、佛教違反科學嗎?
現代人最大的“所知障”,就是迷信科學,凡是科學所不能知的、不能解答的,就一律視爲無稽,視爲“迷信”,以一句“不科學”來否定。
其實,科學也是以人類有限的知識所發現約有限現象,並不是完美的,更不是絕對的答案。新的科學觀念,一直不斷在推翻舊的科學。我們怎能執著迷信于隨時可能被推翻的“科學”,來否定廣大宇宙間未知的事物呢?
事實上,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正確性。比如佛經中說宇宙是無窮盡的,說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生命,說人體內的細胞和內分泌作用情形,說物質分析到最後所得的最小粒子的狀態,如是種種,在還沒有科學發現之前,一般人也是不相信的,但現在科學一一爲它證實了。又如“虹光身”,在還沒有“科學”之前,一般人都不了解,也不容易相信,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其實就是“質能互換”的作用。可以說,佛教不但是符合科學,而且還是超越科學、領先于科學的。
六、佛教崇拜偶像嗎?
所謂崇拜偶像的定義,如果是指對偶像致敬,那所有的宗教,包括批評別的宗教是崇拜偶像的,它自己也都在崇拜偶像。不只是宗教,所有國家的人民,對其國父及元首的銅像致敬,也都算是偶像崇拜。如果定義是把偶像當神靈崇拜,那和佛教是絕對沒有關系。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不以色身相見”。我們尚且不應該把佛陀的應化身當做是真的“佛”了,何況是佛陀的形像?我們尊敬的是佛的人格、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覺性。不只尊敬已經成佛的佛,也尊敬一切末成佛的佛,即一切的衆生。
至于佛菩薩的法相,是隨順世間的習慣,爲了讓人生起信心,和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自心的佛性,而設的方便法。
七、佛教是宿命論嗎?
佛教是講“因緣果報”,是因果論,不是宿命論。我們認爲一切都是過去所造的因,依現在的緣而成。沒有什麼天生注定的命運,也沒有什麼神、什麼上帝能主宰我們的命運。
所謂因,就是過去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想的念頭(我們稱爲“業”),所留存在我們心中的能量(稱爲“業力”);所謂緣,是指現在的環境、和我們的心念。如果現在的環境和心念,適合讓心中保存的能量發展,它就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果;這種結果對我們産生的影響,就是所謂的報。
所以沒有所謂的“命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去改變它。如果能控製我們的心念,不造成不良的緣,則過去所造惡業的因便無法發展,惡業的果也就不會出現。但最重要的是控製我們的心念,不要再起惡的念、說惡的話、做惡的事,從根本上斷除惡因,才能徹底改變生命、淨化生命、提升生命、乃至圓滿生命。
八、佛教把別的宗教都貶爲“邪魔外道”,不是排他性很強嗎?
(1)首先,要了解“邪、魔、外道”叁者是有區別的。
“外道”是“向外尋逐之道”,或“執著外相之道”。他們也有正面性的理想,只是沒有足夠的智慧,不知道真正的自心,而在色身或妄念做工夫,在事相儀軌上修持。他們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或者成仙,或者生天,對自己精神的層次有正向的提升,但都不是究竟,仍舊不能解脫生死。雖然嚴格說來,他們追求的方向也錯誤,但若方便說,外道的教法都只是層次上深淺的差別而已。
“邪道”是“邪曲之道”,是不正的道。一種是邪曲世間法,即違反世間倫常的,如在自己團體內邪淫亂倫、在自己國家內叛亂奪權、在種族國家間爭戰攻伐等,利用宗教的名義,利用信徒對宗教理想的盲目信仰,控製這些盲從的信徒,來執行這些貪嗔癡的行爲,滿足某些領導人物的私欲,罔顧社會國家民衆的利益安樂和生死,這便是“邪道”,這樣的宗教便是“邪教”。另一種是邪曲出世法,即攪亂其他宗教的正統教法,扭曲錯解別人的教義,更進而弘揚這種錯誤邪曲的教法,混淆信徒的知見,破壞他人的宗教,引導衆生入歧途,這也是邪道、邪教。
至于“魔道”,則是由外魔附身于某人而教授,或者由外魔教授給某人,再轉授其他信徒。會讓外魔附身或接受外魔教授的情形,通常都是修行人修持到某種程度時,有超乎常人所能感知的境相出現,便于此執著,自以爲已經成就,並認爲必須依自己如此修才是正確的,自己心念這麼一偏,和他過去世有因緣的外魔便來了,依修行者所喜愛的境相面現,讓他更執著、更狂傲,而接受外魔的教法,並自立宗派弘揚他的魔道。因此修行者在修行的路途中,必須步步爲營,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千萬不要貪求感應神通,不要起我慢心,不要讓外魔有機可乘。
邪、魔、外道叁者的差別,簡而言之,外道雖不究竟,追求錯了,但至少對世間人心還是有所助益的;邪道和魔道則會斷人慧命,而邪道主要是由人在控製人,要想轉念回頭比較容易,但是魔道則是由外魔在控製人,一入魔道,要想脫離便極困難,甚至于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外魔的糾纏,生生世世都淪爲魔眷。然而,魔道和邪道,也會利用世俗的“善行”來博取世間的名聞,以方便于他弘揚斷人慧命的邪道和魔道教法。所以我們要判斷是否是正法,不能由他世間的善行來判斷,而必須依正智慧,從其教法來判斷。
(2)了解了這叁者的區別,就可以知道佛教對別的宗教的看法,完全是依事實來探討,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他們不究竟和錯誤的地方,並不是只關在自己房間裏自說自話,所以這絕對不是排他。
(3)各位要了解:並不是把所有宗教都收到自己的宗教來才算有包容性,更不是把別的宗教所崇奉的對象劃到自己崇奉的對象之下才叫包容性強,實際上那是世間最大的竊盜,也是對別的宗教侮辱之極致。
由于各個宗教的教理各不相同,把所有的宗教收爲己有,必然要將各種理論重新整合,也必然要改變各種教法的本意,去附會他們自己的論調。所以表面上說是尊重各種宗教、包容一切宗教、對一切宗教都平等,但事實上是在破壞各種宗教、壞亂各宗教的教法。所以事實上,這種做法已經屬于傷害別人、誤導衆生的“邪道”了。
(4)其實佛教才真正是具有廣大包容性的宗教。因爲即使對于邪師及魔本身、及他們的弟子,也都深具悲愍,也一樣都是所要度的衆生,而不會“欲除之而後快”。而對于一般的宗教(包括所謂外道及邪道),雖也悲愍他們的不究竟,但卻一樣尊重他們的教法,也尊重他們教徒的選擇,因爲衆生根器不同、因緣不同,只要能有利衆生的,佛教都是同樣敬重。這種包容性,是其他宗教所少有的。
第叁章 基本觀念
一、佛教相信死後的生命嗎?
當然,佛教的生命觀就是永恒不滅、無始無終的生命觀。不只死後還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現象,都只是一次受業報的形態而已。
當這一階段的生命“死亡”之後,會暫時進入一種叫“中陰”的過渡狀態,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于下一生的地點和形態,是依過去世所造的業而決定。過去世所造的善業成熟的,就生爲天、或人,過去世所造的惡業成熟的,就生爲畜生、或餓鬼、甚至到地獄。等下一期的業報盡了,又會再從那種形態的生命“死亡”、又再“出生”爲男一形態的生命。如此一直在天、人、阿修羅(一種神)、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不斷地生與死,這就叫做“生死輪回”、或“六道輪回”。這就是一般衆生的生命現象。
二、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佛教相信有天、有地獄。但天不是生命永恒不滅的歸宿,地獄也不是魔鬼的世界、或不信上帝者的終結所。
佛教的世界觀,認爲天有二十八層,分爲“叁界”,由下往上次序是:一、欲界,是還有男女淫欲、飲食、和享樂等種種欲求的地方,有六層天,常行善行,就可以生到欲界天,這裏的衆生,都沈迷于享受感官的快樂;二、色界,已沒有一般的欲望,但還有色身存在,修習禅定,就可以生到色界,包括修世間四禅所生的有十二層天、外道修無想定所生的有一層天、佛教修聲聞法的聖者所生之處有五層天,一共是十八層;叁、無色界,有四層天,也是修更深的四種禅定而生,這裏已經沒有色身,只有意識的存在,生到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都沈迷于禅定所生的快樂。愈往上層的天,壽命愈長,但不管多長久,除了“五淨居天”(聲聞聖者所生的五層天)的聖者之外,其余都仍會在福報享受完後,或禅定的定力消退而出定之後,再墮落下來,隨過去世所造的業,而受報轉生爲其他衆生。
佛教的地獄,是隨衆生所造的重大惡業,而變現出來令受業報的地方。這裏沒有魔鬼撒旦,也沒有十殿閻羅,甚至沒有“獄長”管理。所有的獄卒、刑具等等,都是由衆生各自的業力所變現的,令衆生各各感受到受刑罰的痛苦。但是除非衆生的業和地獄相應,否則不會到地獄去。同樣的,除非造了應受地獄業報的罪業,否則不會見到地獄中的獄卒刑具。
叁、佛教相信閻羅王和死後的審判嗎?
閻羅王,又翻譯作“琰魔王”。
據顯教的經典所載,閻羅王是大鬼王,統治大鬼城的餓鬼衆生。另據密宗的說法,閻羅王是死後審判的主持人。
餓鬼和地獄是不同的生命形態。墮入地獄中的衆生,不是鬼;而鬼也不會到地獄。地獄的衆生無法自由活動,而鬼則會到處遊蕩。
至于所謂死後的審判,其實…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