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P4

  ..續本文上一頁是自己審判自己。依自己的業力,變現出閻羅王,來檢視自己的罪。所謂閻羅王,其實就是自己良知的化現。

  四、佛教相信複活和永生嗎?

  (1)除了諸佛菩薩爲度化衆生而示現神通遊戲,一般衆生絕不可能死後複活,更不可能因複活而得永生。

  (2)肉體的永生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爲肉體是分子暫時積聚的假合體,而每一細胞都是每分每秒地不斷在變化,不斷死亡與新生(新陳代謝),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一直都維持著一個肉體,但事實上這個肉體是刹那刹那都在變化的。要求肉體暫時維持不變都不可能了,何況想要它永久存在,不變不滅?有聚合必有離散,有生長必有衰敗,有存在必有滅亡,這是我們這個相對世界裏一定的原則。

  (3)肉體無法永生,永生的是不滅的生命。生命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生命展現的形態一直不斷在改變,即是生死輪回,但雖在輪回之中,生命的本質卻不曾改變過,未來也永遠不會改變。第二種是我們藉著不斷變化的生命形態,來突破、開展、還原生命的本質,到生命不再有形態的改變,就是解脫生死輪回,也就是“涅槃(圓寂)”,這才是真正的永生。

  五、超度亡靈有用嗎?

  (1)基本上,亡靈的確是可以靠超度的力量而獲得利益,但並不是所有的所謂“超度”都能使亡者獲益。要真正能利益亡者,第一要看亡者家屬的誠敬心,第二要看超度的師父之修持,第叁要看所用的方法,第四要看亡者自己的配合意願。

  (2)超度是基于對亡者生命的尊重和關愛,要幫助他生命能獲得更好的提升,而不是只求活著的人自己的心安,更不是爲了活人的面子。

  (3)幫助亡者的方法,不只是超度。當然,能夠找到一位真正成就者爲他超度,是最直接穩當的方法。其他像助念、布施、供養叁寶、誦經持咒等,也都能做爲幫助亡者的助緣。而最重要的,是不要殺生祭拜鬼神,這樣做反而會加重亡者的障礙。

  六、焚燒紙錢對亡靈有用嗎?

  (1)首先要了解,亡者能得到什麼,那完全是依業力感應而來,並且都只是靠心念的力量而化現、而感受而已。

  所以,第一個,如果亡者本身具有大福報的業力,甚至具有生天的福報,紙錢這種小福報和他的業力根本不能相感應,焚燒紙錢對他也是根本沒有用。基本上,只有鬼道衆生的業力才會和紙錢相感應,也就是說,焚燒紙錢只對鬼道衆生有用。但也不是所有的鬼道衆生都能受用到,如果他的福報不夠,還是得不到。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燒紙錢的人的心念,是否真誠,是否能讓亡者或鬼道衆生感受到他的誠意。因爲亡者或鬼道衆生能否受用,完全看他們的信心,而他們的信心,又必須靠燒的人的誠心來建立。

  (2)基本上,正信的佛教是不鼓勵焚燒紙錢的。因爲這只能暫時對他們有幫助,卻會讓亡者産生無終止的執著和依賴,甚至對原本業報還沒定的中陰身,會讓他們執著于這個層次的境界,而墜入鬼道中。所以,如果真想利益亡者,不管是剛過世的中陰身,或者過世已久、墜入鬼道者,帶他們念佛、持咒、修法,回向給他們,才是最有效而又沒有副作用的利益方式。如果能夠請到真正成就的師父爲他超度,這種助益最爲真切。

  七、極樂世界和天堂一樣嗎?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極樂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天堂,是由衆生的共業力所現的,一個供善業成熟的衆生享樂的地方。每一層天大多都有它的天帝管轄,卻不一定有佛法。它的快樂是相對的樂,是感覺作用的樂,是終必會消失的樂,是會引生痛苦的樂,是不究竟的樂。它的景象、享用的物品,盡管再多麼美妙,也都終必壞滅,都不是真正清淨的。最重要的是,它還是在六道之中,福報享盡後,還是要墮入其他五道之中,繼續再受輪回。

  而極樂世界,它是由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建立的清淨國土,是一個供發心努力修行者專心修行的地方。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惡道,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也都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壽命非常長,長到足以修行成就,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永遠沒有機會再受生死輪回。除非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承著彌陀宏願到六道中示現生死,廣度衆生。又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所有生活上的必須品,和修行上所需要的東西,都只要動一個念頭就自然出現,不必再爲生活和修行而煩惱,可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能夠很快成就。又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任何會障礙修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幫助大家修行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很快就能成就。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必定都安享清淨的究竟大樂,因此稱爲“極樂”。

  第四章 學佛

  一、只要心好、行善,何必要學佛?

  (1)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好人,每個宗教都說自己是勸人爲善。但是所謂的好壞、善惡,是以什麼爲標准呢?都是以各人自己的成見爲標准!

  一般人都只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爲善,一旦受到侵淩攻擊,便視對方爲仇敵,拼死反擊,卻不知自己這種敵視的心態、忿怒的心情、和反擊的行爲,也都是自陷于“惡”了。又常有人以“嫉惡如仇”自诩,但這個“嫉”念又豈是善?“善”的標准僅到人類的人,他殺生食肉也自以爲是善。

  每個人都以各自的觀點爲標准,認爲自己所爲的都是善,而個人的觀點又是隨時會隨自己的情緒和利害關系而變動的,以致每個人連自己的標准都無法作一定的規範,何況要認同別人的標准?人人都自認爲是善,都認爲別人是惡,而互相攻擊,互相攻擊卻仍然各自認爲自已是善。

  宗教也是一樣,各有各的善惡標准,而相互評擊。標准較嚴格的,認爲標准不及自己的是惡;標准較松散的,認爲標准超過自己的是愚癡。但之所以標准散漫,是他見得不夠深、不夠廣,然則到底誰才是愚癡?

  佛教和一般人及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對善惡的標准非常嚴謹而且明確。以佛教的標准來衡量。事實上一般人所謂的“心好”都是自我粉飾,所謂的“善”都是虛僞、都不徹底。因此,之所以要學佛,就是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什麼樣的發心才是真正的“好心”,讓自己的錯誤沒有借口逃避;從而更能身體力行,真正地來行善,最後讓自己的思想、行爲、和人格,都達到最完美的標准。

  所以,也可以說,如果真正心好、真正願行善的人,一定肯學佛,接受佛教嚴謹的善惡標准,努力成爲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2)善是有漏業,只是增長福報,不能解脫輪回。而學佛最終的目的,是要修無漏業,要解脫輪回。佛法中之善行,是增長修無漏業的助緣,是基礎,而不是目的。所以學佛,不只是要行善,即使能學行佛法中的善行,也還是不夠的,還是要學究竟解脫的佛法。

  二、學佛必須吃素嗎?

  (1)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是因于對畜生道衆生的悲憫,是對他們被殘殺、被屠戮、被燒煮等慘烈遭遇的不忍。任何人,在面對碗盤裏的肉塊時,都應該想想它們從活生生到被做成所謂“美味佳肴”過程中的殘酷經曆,如果他還吃得下,那真是連一點點的悲心也沒有了。連孟子都說:“無恻隱之心,非人也”,這種沒有悲心的人,也可以說連“人性”都沒有了,儒家都認爲他連做“人”的資格都不夠,何況學佛?

  所以,雖然五戒和出家戒中都沒有禁止食肉,但《梵網經菩薩戒本》中便將食肉列爲菩薩戒。經雲:“一切衆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2)真正說來,吃素不是學佛的“必須”條件,而是學佛的“必然”結果。它不是用強求的,而是當自己慈悲心增長時,自然會發生的現象。但這種結果,也只是學佛當中的一種“副産品”,而不是學佛的目的。

  但如果還不習慣吃素的,或是慈悲心還不夠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練習吃素,可以培養增長慈悲心。此時,吃素是學佛的一種手段,一種增長慈悲心的手段,但也不是學佛的目的。而且這種手段也不是“必須”的,這是自由選擇性的,而不是強製性的。

  (3)對于有心吃素,而環境因素不許可的人,可以暫時隨順因緣,或吃“肉邊菜”。畢竟發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強求吃素更重要。而愛護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對環境有困難的人,當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還不能發心吃素的人,千萬不要以這種論調當借口,來掩飾自己貪好吃肉的行爲,更不可以此來反對、破壞別人吃素,這是要負極大因果的。

  叁、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

  (1)如果心中真的有佛,就不可能爲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吃肉飲酒。

  佛是大覺、大智、大悲者,如果心中有大平等覺,怎會吃同具覺性的衆生之肉?怎會讓酒來迷亂心念、障覆覺性呢?如果心中有大智慧,怎會不知道動物臨死前會産生屍毒,而食肉造成血質變酸,更是致癌的主要來源?又怎會不知道酒精會傷害髒肺、麻痹神經、腐蝕智慧呢?如果心中有大慈悲,又怎麼忍心吃得下衆生的肉?

  (2)只是心中有佛,還不能吃肉。必須自己已經成佛了,具有佛的大能力,能超度得了你所吃的衆生;又必須是爲了度化衆生,而行遊戲叁昧,如此方可以吃肉。

  (3)有些戲劇小說中寫到酒肉和尚,常講一句“口頭禅”:“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句話原是出自《兩般秋雨 隨筆》所載,明朝末年張獻忠將攻渝城(重慶)前,駐兵某寺,並脅迫寺中的僧衆吃肉。當時有一位法號叫破山的和尚,即以渝城百姓的性命爲交換,要求張獻忠在攻破渝城時不能屠殺百姓,而他自己毀戒吃肉。于吃肉時,破山和尚隨口說偈:“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

  爲了救一城的百姓,而自己犯戒,這才是真正大慈悲心,真正的心中有佛在。破山和尚如此吃肉,非但…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