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人。若以無根非梵行謗者,獲大重罪。」
諸比丘答言:「如是,世尊。」
諸比丘從佛受教,尋至慈地比丘所,檢問本末,此事雲何爲實爾不
莫以無根非梵行謗此沓婆摩羅子清淨梵行人,若以無根非梵行謗清淨梵行人得大重罪。
時,慈地比丘得諸比丘诘問已,報言:「我知沓婆摩羅子清淨梵行人無是事。」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慈地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慈地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諾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瞋恚所覆故,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若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事無根說,我瞋恚故作是語。若比丘作是語者,僧伽婆屍沙。」
注釋
①沓婆摩羅子:又作陀羅骠、陀婆。乃佛弟子之一。年十四出家,十六歲證阿羅漢,得六神通,二十歲受具足戒,至王舍城詣佛,爲衆僧分臥具、飲食。時有慈地比丘因得粗惡飲食而誹謗陀婆,陀婆不爲所動,終得佛之信任。
②臥具:指床榻、被褥、帏帳、枕等寢具。依《四分律》規定,僧尼臥具禁用蠶絲、羊毛,然邊遠地方之比丘得用孺羊皮。又用滿六年方可更換新臥具,否則違犯舍墮罪。
③哺時:即申時,相當於現在下午叁時至五時。
④次第:順序之意。即一切有爲法非同時俱轉,而有前後順序者,稱爲次第。
⑤慈地比丘:爲佛陀弟子,據《五分律》載,慈與地二比丘爲兄弟,而《雜阿含經》則記爲慈地比丘一人。慈地比丘福德極薄,分臥具、食物,常得粗惡者,後生惡瞋之心,瞋怨爲衆僧分臥具、飲食之尊者,遂往其妹比丘尼處,共謀誣告,終受佛呵責。此爲十叁僧殘法中第八無根重罪謗他戒、第九假根謗戒之結製緣由。
⑥上座:又稱長老、上臘、首座、住位等。指法臘高而居上位之僧尼。《昆尼母經》卷六,就法臘之多少而立下座、中座、上座、耆舊長宿等四階。以無臘至九臘,稱爲下座;十臘至十九臘,稱爲中座;二十臘至四十九臘稱爲上座。五十臘以上而受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者,稱爲耆舊。
⑦瞋恚:又作瞋怒。爲叁毒之一。指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爲修學佛道上最大的障害蟲。
⑧檀越:即施主,指施與僧衆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衆。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謂,施主惠施有五功德:㈠名聞四遠,衆人歎譽。㈡若至衆中,不懷慚愧,亦無所畏。㈢受衆人敬仰,見者歡悅。㈣命終之後,或生天上,爲天所敬;或生人中,爲人尊貴。㈤智慧遠出衆人之上,現身漏盡,不經後世。
⑨受貪:一般以僧衆受檀越之施食稱爲受食。
⑩減擯:又作擯出、驅擯;略稱擯。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種治罰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稱削籍。比丘犯殺、盜、淫、妄等四重罪而無悔心者,除其僧籍而擯棄之,與世間法律死刑相當。
⑾無根:根,指戒律學上所稱叁根,即見、聞、疑。見,所見,見犯戒行;聞,所聞,聞犯戒行;疑,雖無見聞,而心疑其有。行布薩時,即以此叁根來舉罪。除此叁根而以余法謗者,則稱爲無根。
十叁僧殘法之九——假根謗戒
佛住在羅閱只耆閣崛山中。當時,慈地比丘在耆閣崛山下看到大公羊與母羊行淫,便說:這個公羊就是沓婆摩羅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我現在應該告訴衆比丘說,我先前那是以揑造的罪名誹謗沓婆摩羅子,但我今天卻是親眼所見,沓婆摩羅子確實在與慈比丘尼行淫。然後便來到衆比丘住處說:「我先前是虛構根本罪名誹謗沓婆摩羅子,但我今天卻是親眼看到沓婆摩羅子同慈比丘尼行淫。」
衆比丘說:「確有此事嗎
你不要又以虛構根本罪名來誹謗沓婆摩羅子這樣的清淨人,以虛構根本罪名誹謗清淨人是要獲重罪的。」
此時,慈地比丘在衆比丘的追問下,只好說:「沓婆摩羅子沒有這樣的事,他是清淨人。我先前在耆閣崛山下,看到公豐與母羊行淫,便說:這個公羊就是沓婆摩羅子,母羊就是慈比丘尼,今天親眼所見,應當告訴衆比丘知道。我本來已知道,不能捏造罪名誹謗沓婆摩羅子,但今天親眼看見他與慈比丘尼行淫。然而沓婆摩羅子是戒行清淨的人,實際上並沒有這種事。」
衆比丘聽後,其中有少欲知足、修苦行、學戒法、知廉恥的比丘,責怪慈地比丘說:「你爲什麼要用別的事情附會於根本罪來誹謗沓婆摩羅子這種戒行清淨的人呢
一衆比丘即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作禮後坐在一邊,將此事告訴了世尊。
世尊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教呵責慈地比丘說:「你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做的。沓婆摩羅子修持淨行,你爲什麼要將別的事實附會於根本罪來誹謗戒行清淨的沓婆摩羅子呢
」
然後世尊對衆比丘說:「慈地比丘是個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讓佛法久住世間。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因怨恨的緣故,取別的事實附會於根本罪,對未犯根本罪的比丘,以揑造的根本罪名來誹謗,企圖毀壞別人的清淨戒行,若事後,或有人問,或不問,知道是牽強附會,純屬揑造。這個比丘說,我是因爲怨恨他,才揑造出這樣的話。取別的事實附會於根本罪以誹謗別人的比丘,犯僧殘罪。」
佛在羅閱只耆閻崛山中。時,慈地比丘從耆閻崛山下見大羝羊共母羊行淫。見已自相謂言:此羝羊即是沓婆摩羅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我今當語諾比丘言,我先以聞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我等今親自眼見沓婆摩羅子實與慈比丘尼行不淨。即便往詣諸比丘所言:「我等前面以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今親自眼見沓婆摩羅子與慈比丘尼行淫。」
諸比丘言:「此事雲何
汝等莫以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修梵行人,以無根法謗梵行人得重罪。」
爾時,慈地比丘得諸比丘诘問已,便作是言:「沓婆摩羅子無有此事,是清淨人。我等向者從耆閻崛山下,見諸羝羊與母羊行淫,我等即自相謂言,此羝羊是沓婆摩羅子,母羊是慈比丘尼。我等今日目自見之,當向諾比丘說言,我本已聞無根法謗沓婆摩羅子,今眼自見共慈比丘尼行淫。然此沓婆摩羅子是清淨人,實無此事。」
諾比丘聞已,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慈地比丘:「汝等雲何以異分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清淨人
」諾比丘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慈地比丘:「汝等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沓婆摩羅子修梵行,汝等雲何以異分無根波羅夷謗沓婆摩羅子清淨人
」
呵責已,告諸比丘:「慈地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諾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以瞋恚故,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作是語。作是語者,僧伽婆屍沙。」
十叁僧殘法之十——破僧違谏戒
那時,提婆達既教唆人謀害佛,又唆使阿閣世太子迫害父親,聲名狼藉,致使無人布施,利養斷絕。提婆達便領他的同夥共五人,挨門挨戶地乞食。這五人是:一名叁聞達多,二名骞茶達婆,叁名拘婆離,四名迦留羅提舍,以及提婆達自身。
當時,衆比丘聽說提婆達因教唆人謀害佛,唆使阿閣世太子迫害父親,致使聲名狼藉,無人施與,利養斷絕,提婆達等五人便挨門挨戶乞食。衆比丘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作禮後坐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
世尊即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提婆達說:「你確實帶領四個人挨門挨戶地乞食嗎
」
提婆達回答說:「確實如此,世尊。」
此時,世尊即以無數方便說法呵責提婆達說:「你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你爲什麼要另外帶領四人挨家挨戶乞食呢
我曾無數次地說過要以慈愛之心去對待在俗人家,你現在怎麼能另外帶領四人挨家挨戶乞食呢
」
世尊呵責提婆達後,對衆比丘說:「從今以後,不得四人以上一同乞食,只准許叁人以下乞食。之所以要這樣規定,主要有二種利益,能夠治罰或折伏難調伏的人;能夠以慈愛心來對待在俗人家。爲什麼這樣說呢
主要擔心那些難調伏的人,私自結成小團體,與衆比丘發生摩擦糾紛。」
提婆達聽後,心中不滿道:哪裏有像釋迦沙門這樣斷人口食的!我甯可破壞僧團的和合,我死後也會留名千古,人們將贊歎說:雖然釋尊有神通力,智慧無比,但提婆達卻能破壞其和合的僧團。
此時,提婆達即往同黨比丘的住處,對他們說:「我們現在可以破壞釋尊和合的僧團。即使我們死後也會被人們贊歎說:雖然釋尊有神通力,智慧無比,但提婆達卻能破壞其和合的僧團。」
提婆達有一個名叫叁聞達多的同黨比丘,頭腦靈活,很有智慧,聽後即說:「釋尊有大神通力,他的衆多弟子也是如此,我們怎麼能破壞其和合的僧團呢
」
提婆達說:「如來常常贊歎少欲知足,舍棄世俗欲望的苦行者,我現在也有五法,同樣是少欲知足、舍棄欲望、修習苦行的殊勝妙法。這五法是:終此一生乞食,終此一生穿著糞掃衣,終此一生於露地坐禅修行,終此一生不食酥鹽,終此一生不食魚和肉。我現在用此五法來教導衆比丘,他們一定願意信守。可以這樣對衆比丘說:世尊以無數方便贊歎少欲知足、願舍世俗欲望的苦行者,我現在五法,也是修習苦行的妙法,畢生乞食,以至不食魚和肉,我們可以共同修持。這樣,年輕資淺的比丘肯定多有信受的,而年老資深的比丘恐怕不肯信受,由此方式便可分解破壞釋尊和合的僧團。」
叁聞達多聽了提婆達的話說:「如果能這樣,就一定會破壞釋尊和合的僧團。」
此時,衆比丘得知提婆達用五法教誨衆多比丘,讓他們修持信守,如上面所說。衆比丘…
《四分律 初分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