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人。若以无根非梵行谤者,获大重罪。」
诸比丘答言:「如是,世尊。」
诸比丘从佛受教,寻至慈地比丘所,检问本末,此事云何为实尔不
莫以无根非梵行谤此沓婆摩罗子清净梵行人,若以无根非梵行谤清净梵行人得大重罪。
时,慈地比丘得诸比丘诘问已,报言:「我知沓婆摩罗子清净梵行人无是事。」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慈地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诺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若於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事无根说,我瞋恚故作是语。若比丘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注释
①沓婆摩罗子:又作陀罗骠、陀婆。乃佛弟子之一。年十四出家,十六岁证阿罗汉,得六神通,二十岁受具足戒,至王舍城诣佛,为众僧分卧具、饮食。时有慈地比丘因得粗恶饮食而诽谤陀婆,陀婆不为所动,终得佛之信任。
②卧具:指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寝具。依《四分律》规定,僧尼卧具禁用蚕丝、羊毛,然边远地方之比丘得用孺羊皮。又用满六年方可更换新卧具,否则违犯舍堕罪。
③哺时:即申时,相当於现在下午三时至五时。
④次第: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後顺序者,称为次第。
⑤慈地比丘:为佛陀弟子,据《五分律》载,慈与地二比丘为兄弟,而《杂阿含经》则记为慈地比丘一人。慈地比丘福德极薄,分卧具、食物,常得粗恶者,後生恶瞋之心,瞋怨为众僧分卧具、饮食之尊者,遂往其妹比丘尼处,共谋诬告,终受佛呵责。此为十三僧残法中第八无根重罪谤他戒、第九假根谤戒之结制缘由。
⑥上座:又称长老、上腊、首座、住位等。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昆尼母经》卷六,就法腊之多少而立下座、中座、上座、耆旧长宿等四阶。以无腊至九腊,称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为中座;二十腊至四十九腊称为上座。五十腊以上而受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者,称为耆旧。
⑦瞋恚:又作瞋怒。为三毒之一。指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为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虫。
⑧檀越:即施主,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谓,施主惠施有五功德:㈠名闻四远,众人叹誉。㈡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㈢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㈣命终之後,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㈤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後世。
⑨受贪:一般以僧众受檀越之施食称为受食。
⑩减摈:又作摈出、驱摈;略称摈。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杀、盗、淫、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除其僧籍而摈弃之,与世间法律死刑相当。
⑾无根:根,指戒律学上所称三根,即见、闻、疑。见,所见,见犯戒行;闻,所闻,闻犯戒行;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行布萨时,即以此三根来举罪。除此三根而以余法谤者,则称为无根。
十三僧残法之九——假根谤戒
佛住在罗阅只耆阁崛山中。当时,慈地比丘在耆阁崛山下看到大公羊与母羊行淫,便说:这个公羊就是沓婆摩罗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我现在应该告诉众比丘说,我先前那是以揑造的罪名诽谤沓婆摩罗子,但我今天却是亲眼所见,沓婆摩罗子确实在与慈比丘尼行淫。然後便来到众比丘住处说:「我先前是虚构根本罪名诽谤沓婆摩罗子,但我今天却是亲眼看到沓婆摩罗子同慈比丘尼行淫。」
众比丘说:「确有此事吗
你不要又以虚构根本罪名来诽谤沓婆摩罗子这样的清净人,以虚构根本罪名诽谤清净人是要获重罪的。」
此时,慈地比丘在众比丘的追问下,只好说:「沓婆摩罗子没有这样的事,他是清净人。我先前在耆阁崛山下,看到公丰与母羊行淫,便说:这个公羊就是沓婆摩罗子,母羊就是慈比丘尼,今天亲眼所见,应当告诉众比丘知道。我本来已知道,不能捏造罪名诽谤沓婆摩罗子,但今天亲眼看见他与慈比丘尼行淫。然而沓婆摩罗子是戒行清净的人,实际上并没有这种事。」
众比丘听後,其中有少欲知足、修苦行、学戒法、知廉耻的比丘,责怪慈地比丘说:「你为什么要用别的事情附会於根本罪来诽谤沓婆摩罗子这种戒行清净的人呢
一众比丘即来到世尊的住处,恭敬作礼後坐在一边,将此事告诉了世尊。
世尊以此事为由召集众比丘,以无数方便说教呵责慈地比丘说:「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合威仪,不合沙门法,不合净行,不合随顺行,是不应做的。沓婆摩罗子修持净行,你为什么要将别的事实附会於根本罪来诽谤戒行清净的沓婆摩罗子呢
」
然後世尊对众比丘说:「慈地比丘是个蠢人,在多种世俗烦恼中,最先违犯戒法。从今以後,为众比丘制定戒法,集十句义,以至让佛法久住世间。有想解说戒法者,就应当这样说:如有比丘因怨恨的缘故,取别的事实附会於根本罪,对未犯根本罪的比丘,以揑造的根本罪名来诽谤,企图毁坏别人的清净戒行,若事後,或有人问,或不问,知道是牵强附会,纯属揑造。这个比丘说,我是因为怨恨他,才揑造出这样的话。取别的事实附会於根本罪以诽谤别人的比丘,犯僧残罪。」
佛在罗阅只耆阎崛山中。时,慈地比丘从耆阎崛山下见大羝羊共母羊行淫。见已自相谓言:此羝羊即是沓婆摩罗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我今当语诺比丘言,我先以闻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我等今亲自眼见沓婆摩罗子实与慈比丘尼行不净。即便往诣诸比丘所言:「我等前面以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今亲自眼见沓婆摩罗子与慈比丘尼行淫。」
诸比丘言:「此事云何
汝等莫以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修梵行人,以无根法谤梵行人得重罪。」
尔时,慈地比丘得诸比丘诘问已,便作是言:「沓婆摩罗子无有此事,是清净人。我等向者从耆阎崛山下,见诸羝羊与母羊行淫,我等即自相谓言,此羝羊是沓婆摩罗子,母羊是慈比丘尼。我等今日目自见之,当向诺比丘说言,我本已闻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今眼自见共慈比丘尼行淫。然此沓婆摩罗子是清净人,实无此事。」
诺比丘闻已,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慈地比丘:「汝等云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清净人
」诺比丘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沓婆摩罗子修梵行,汝等云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清净人
」
呵责已,告诸比丘:「慈地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诺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瞋恚故,於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於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作是语。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十三僧残法之十——破僧违谏戒
那时,提婆达既教唆人谋害佛,又唆使阿阁世太子迫害父亲,声名狼藉,致使无人布施,利养断绝。提婆达便领他的同伙共五人,挨门挨户地乞食。这五人是:一名三闻达多,二名骞茶达婆,三名拘婆离,四名迦留罗提舍,以及提婆达自身。
当时,众比丘听说提婆达因教唆人谋害佛,唆使阿阁世太子迫害父亲,致使声名狼藉,无人施与,利养断绝,提婆达等五人便挨门挨户乞食。众比丘来到世尊的住处,恭敬作礼後坐在一边,将此事禀告世尊。
世尊即召集众比丘,知而故问提婆达说:「你确实带领四个人挨门挨户地乞食吗
」
提婆达回答说:「确实如此,世尊。」
此时,世尊即以无数方便说法呵责提婆达说:「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合威仪,不合沙门法,不合净行,不合随顺行,是不应该做的。你为什么要另外带领四人挨家挨户乞食呢
我曾无数次地说过要以慈爱之心去对待在俗人家,你现在怎么能另外带领四人挨家挨户乞食呢
」
世尊呵责提婆达後,对众比丘说:「从今以後,不得四人以上一同乞食,只准许三人以下乞食。之所以要这样规定,主要有二种利益,能够治罚或折伏难调伏的人;能够以慈爱心来对待在俗人家。为什么这样说呢
主要担心那些难调伏的人,私自结成小团体,与众比丘发生摩擦纠纷。」
提婆达听後,心中不满道:哪裏有像释迦沙门这样断人口食的!我宁可破坏僧团的和合,我死後也会留名千古,人们将赞叹说:虽然释尊有神通力,智慧无比,但提婆达却能破坏其和合的僧团。
此时,提婆达即往同党比丘的住处,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可以破坏释尊和合的僧团。即使我们死後也会被人们赞叹说:虽然释尊有神通力,智慧无比,但提婆达却能破坏其和合的僧团。」
提婆达有一个名叫三闻达多的同党比丘,头脑灵活,很有智慧,听後即说:「释尊有大神通力,他的众多弟子也是如此,我们怎么能破坏其和合的僧团呢
」
提婆达说:「如来常常赞叹少欲知足,舍弃世俗欲望的苦行者,我现在也有五法,同样是少欲知足、舍弃欲望、修习苦行的殊胜妙法。这五法是:终此一生乞食,终此一生穿著粪扫衣,终此一生於露地坐禅修行,终此一生不食酥盐,终此一生不食鱼和肉。我现在用此五法来教导众比丘,他们一定愿意信守。可以这样对众比丘说:世尊以无数方便赞叹少欲知足、愿舍世俗欲望的苦行者,我现在五法,也是修习苦行的妙法,毕生乞食,以至不食鱼和肉,我们可以共同修持。这样,年轻资浅的比丘肯定多有信受的,而年老资深的比丘恐怕不肯信受,由此方式便可分解破坏释尊和合的僧团。」
三闻达多听了提婆达的话说:「如果能这样,就一定会破坏释尊和合的僧团。」
此时,众比丘得知提婆达用五法教诲众多比丘,让他们修持信守,如上面所说。众比丘…
《四分律 初分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