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無數方便常歎說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盡形壽乞食、著糞掃衣、露坐、不食酥鹽、不食魚及肉。」
時,諸比丘語提婆達言:「汝莫破和合僧,莫住破僧法堅持不舍。何以故
與僧和合,歡喜不诤,同一水乳,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
時,提婆達伴黨,方便助破和合僧比丘,語諾比丘言:「汝莫呵提婆達所說,提婆達是法語①比丘、律語②比丘,提婆達所說我等忍可。」
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提婆達伴黨比丘:「汝等雲何言提婆達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提婆達所說我等忍可
」諾比丘嫌責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提婆達伴黨比丘:「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有余伴黨若一、若二、若叁、乃至無數。彼比丘語是比丘,大德,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彼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說,言此比丘是法語比丘、律語比丘。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此比丘所說我等忍可。然此比丘非法語比丘、非律語比丘。大德,莫欲破壞和合僧,汝等當樂欲和合僧。大德,與僧和合歡喜不诤,同一師學,如水孔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是比丘如是谏時,堅持不舍,彼比丘應叁谏,舍是事故,乃至叁谏,舍者釜口,不舍者者伽婆屍沙。」
注釋
①法語:即說示正法之言語。又指佛陀之教說。如來宣講正法,則被稱爲「法語者」。故依循道理宣說正法,即謂說法語。
②律語:即講說佛製律法之言語。
十叁借殘法之十二——汙家槟謗違僧谏戒
那時,佛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騎連有兩個比丘,一個名叫阿濕婆,一個名叫富那婆娑。他們二人在鞴連城作一切不良行爲,損壞在家人的淨信心。
世尊以無數方便之教呵責遠在騎連的阿濕婆、富那婆娑二人:「你們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爲什麼阿濕婆、富那婆娑,你們在騎連要作一切下良行爲,損害在家人的淨信心呢
你們作非法行爲,有人目睹,也有人耳聞:你們損害在家人的淨信心,亦有人目睹,有人耳聞,以至於爲人受雇言說戲笑。」
然後,世尊對舍利弗、目鍵連二大弟子說:「你們二人前往騎連城,按照戒律規定,處理阿濕婆、富那婆娑的事。」
舍利弗、目鍵連到騎連後,即爲這裏的衆居上演說佛法,使他們對佛法歡喜信樂。此時,尊者舍利弗、目鍵連吃過飯後,洗了鉢具,返回住處,召集衆比丘來處理阿濕婆和富那婆娑的事。衆比丘集齊後,即舉發阿濕婆和富那婆娑所犯的過錯,又爲作億念、忏悔,然後給予定罪。當時舍利弗在衆僧中作羯磨,如上所說。
阿濕婆、富那婆娑在衆比丘爲其作羯磨時說:「衆比丘有愛欲、有怨恨、有恐怖、有愚癡者,以及其他同罪的比丘,爲什麼有被驅逐者,也有未被驅逐者,卻單單驅逐我們呢
」
舍利弗和目犍連在騎連爲阿濕婆、富那婆娑作過羯磨後,便返回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作禮後坐在一邊,然後對佛說:「我們已經在騎連城爲阿濕婆、富那婆娑作滅摟羯磨。當衆僧作滅摟羯磨時,阿濕婆和富那婆娑曾這樣說:衆比丘有愛欲、有怨恨、有恐怖、有愚癡者,還有其他同罪比丘,有被驅逐者,也有未被驅逐者。」
此時,世尊以無數方便之教呵責遠方的阿濕婆、富那婆娑。
世尊對衆比丘說:「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讓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住在聚落,或住在城邑,損害在家人的淨信心,作一切不良行爲。他做這一切時,既有人目睹,也有人耳聞。衆比丘就應當對這個比丘說:大德,你損害在家人的淨信心,作一切下良行爲,都有人耳聞目睹。大德,你現在做了這一切不淨行,你應該離開這個地方,下應該住在這裏。這個比丘聽了衆比丘的話,就說:大德,衆比丘中有愛欲、有怨恨、有恐怖、有愚癡者,還有其他同罪比丘,但爲何有被驅逐者,有下被驅逐者
衆比丘回答他說:大德,不要說這樣的話,說衆比丘中有愛欲、有怨恨、有恐怖、有愚癡者,還有其他同罪比丘,有被驅逐者,有不被驅逐者。但實際上衆比丘不愛、不恨、不懼怕、不愚蠢。大德,你損害了在家人的淨信心,作了違犯淨行的不良行爲,你所做的這一切,都有人耳聞目睹。在衆比丘這樣規勸後,此比丘仍舊堅持自己的做法,而不悔改,衆比丘應再叁規勸,讓其悔改自己的做法。再叁規勸後,能夠舍棄這種做法的比丘,就是如法的選擇。如果仍舊不肯舍棄的比丘,則犯僧殘罪。」
原典
爾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①。時,騎連有二比丘,一名阿濕婆,二名富那婆娑。在騎連行惡行②,汙他家③。
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遙呵責阿濕婆、富那婆娑二比丘:「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阿濕婆、富那婆娑,在騎連汙他家,行惡行
汙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乃至受雇戲笑。」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舍利弗、目連④:「汝等二人往錡連與阿濕婆、富那婆娑作羯磨⑤。」
時,舍利弗、目連即爲錡連諾居士說法,令得信樂。時,尊者舍利弗、目連食訖,洗鉢還至住處,以此因緣集比丘僧。集僧已,爲阿濕婆、富那婆娑作舉⑥;作舉已,爲作憶念⑦;作憶念已,與罪⑧。時,舍利弗在衆中即作羯磨,如上說。
時,阿濕婆、富那婆娑僧爲作羯磨時,作是言:「衆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更有余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而獨驅我。」
時,舍利弗、目連在騎連爲阿濕婆、富那婆娑作羯磨已,還舍街國只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一面生已,白佛言:「我等已於騎連與阿濕婆、富那婆娑作殡羯磨已。衆僧作殡羯磨時,阿濕婆、富那婆娑作如是言:衆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遙呵責阿濕婆、富那婆娑。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汙他家,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諸比丘當語是比丘言:大德,汙他家,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大德,汝汙他家,行惡行,今可遠此聚落去,不須住此。是比丘語彼比丘作是語:大德,諸比丘有愛、有志、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報言:大德,莫作是語,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而諸比丘不愛、不恚、不怖、不癡。大德,汙他家,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是比丘如是谏時,堅持不舍者,彼比丘應再叁谏,舍此事故,乃至叁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屍沙。」
注釋
①只樹給孤獨園:印度佛教聖地之一。略稱只園、只園精舍或只洹精舍。只樹爲只陀太子所有樹之略稱。給孤獨,舍衛城長者須達多的異稱。因其憐憫孤獨,周濟貧寒,故得美稱給孤獨。須達多欲爲佛及僧團建立精舍,便向太子只陀求購花園。只陀戲日:倘以金磚鋪滿此園,便可與汝。長者即傾其庫藏,購地以造精舍。太子感其誠,將園中樹木奉獻給佛。倆人共同成就了此功德,因而以二人名字命名此精舍,稱只樹給孤獨園。佛陀曾多次在此說法,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並稱爲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②行惡行:行一切不良之行爲。《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謂:行惡行者,自種花果樹,及以灌溉;自摘花作蔓與人;在村落中,與女人同床坐,同一器食,言說戲笑,歌舞倡伎;作不清淨行,又得惡果,即名惡行。
③汙他家:即汙家。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載:比丘若有所求,以種種物贈於在家人,使得物者歡喜,産生報恩之心,不得物者聞之不歡喜。如此行爲除有損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壞在家人之淨信心,故稱爲汙家。
④目連: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連、大目犍連、大目連。意譯天抱。爲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屬婆羅門種姓。與舍利弗共同歸依佛陀後,精進修道,成爲諸弟子中之上首,輔助佛陀之教化,侍佛左側。傳說神通廣大,能飛上兜率天,故被稱爲「神通第一 」 。
⑤羯磨:意譯爲業或辦事。指僧團按照戒律的規定,處理僧侶個人或僧團事務的各種活動。羯磨之內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關羯磨之所有事實) 、人(與羯磨有關之人) 、界(行羯磨之場所)等四者,一般稱爲羯磨四法:㈠法:有心念法,即自己獨自心想口念之法,適用於忏悔微小罪障之情況。對首法,指面對同法者二、叁人申白之法。衆僧法,指向四人以上申白之法,適用於布薩、自恣或受戒等重要行事之情況。㈡事:有有情事,即有關衆生之事。非情事,指有關叁衣一鉢等無生物之事。二合事,若合有情、非情兩方面之事,即爲二合事。㈢人:分爲一人、二、叁人及四人以上。㈣界:指進行羯磨的場所。有作法界,即大界、小界和戒場。自然界,即寺院、蘭若、聚落等。
⑥作舉:爲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後一日爲自恣日,於此日中,特請僧衆中有德者,舉發安居期間比丘之犯罪,其人乃舉罪告僧,稱爲作舉。
⑦憶念:深刻於心內,記憶而不忘,稱爲憶念。
⑧罪:罪有五逆罪和十惡罪,統稱爲二罪。屬本質上的罪惡行爲者,稱爲性罪,如殺、盜、淫、妄罪。而於本質上並無罪惡可言,僅違犯佛所製之禁戒者,稱爲遮罪,如飲酒等。另外,僧尼所犯之一切罪以輕重之別,可分爲五篇:㈠波羅夷罪,即淫、盜、殺、妄四重罪。㈡僧殘罪,有十叁罪。㈢波逸提罪,包括叁十舍墮和九十單提。㈣提舍尼罪,如於蘭若受食等四事。㈤突吉羅罪,…
《四分律 初分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