⑿偏露右臂:披袈裟時偏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爲古印度表示尊敬的禮法,佛教洽用。僧衆在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以偏袒爲敬禮的標志。
⒀右膝著地:爲印度敬禮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觸地,使右股在空,又豎左膝於上,使左足趾著於地。
⒁合掌:又作合十。即合並兩掌,集中心思,一心恭敬禮拜之意。原爲印度自古所行禮法,佛教沿用。中國自古以拱手爲恭,印度以合掌爲敬。
⒂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亦名「如實」,即真如。指乘真如之道而來,垂化衆生,是名如來。釋迦牟尼佛即乘真理而來,由真如而現身,故尊稱爲如來。又如來也是諸佛的德號。如藥師佛亦稱藥師如來,彌陀佛爲彌陀如來。經律中單稱如來而不加規定詞者,一般指釋迦如來。
⒃有漏法:爲「無漏」的對稱。漏,是流失、漏泄之意,爲煩惱的異名。世人由於煩淄聽産生的過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轉不停,難以脫離生死苦海,故稱焉有漏;若達到斷滅煩惱的境界,則稱爲無漏。在四聖谛中,苦谛、集谛屬於迷妄的果與因,爲有漏法;滅谛、道谛則爲覺悟的果與因,爲無漏法。
四小波羅夷法之一——非梵行
那時,世尊在昆舍離。迦蘭陀村的須提那,在這個村中擁有衆多財産,他對佛法持有堅定的信念,所以出家修道。當時,世上谷物昂貴,比丘們外出乞食難得。須提那想:如今世上糧食昂貴,衆比丘不容易乞得食物,我何不讓衆比丘來迦蘭陀村乞食。衆比丘因我的支持而能得到利益供養,得以修持淨行,我的宗族也因行布施,能積福善功德。這樣想罷,便請衆比丘到迦蘭陀村去。
須提那的母親得知兒子將衆多比丘請到本村,便前往迎接。到其兒子住處後,便對其子說:「現在你應該舍棄佛道,還俗歸家。爲什麼呢
因爲你父親已死,我孤單一人,恐怕家中的財産被官府所收。你父親的財産本來就有很多,況且從你祖父以來更有無數財産,實在應善加珍惜。所以你現在應該舍棄佛道而還俗。」
須提那回答母親說:「我不能舍棄佛道,做這種違背佛法的事。我願意修持淨行,求取佛道。」
須提那的母親再叁勸說,須提那均回答不能舍道還俗。其母只好離去,又到須提那在俗時的妻子那裏說:「你月經來時,便來告我。」
須提那妻自知經期已到,就去告訴婆母:「我的經期已到。」
婆母對須提那妻說:「你把出嫁時的華麗衣裳取出,穿戴打扮起來。」須提那妻依婆母所說,裝飾打扮了一番,便與婆母一塊來到須提那的住處。
須提那的母親說:「現在正是你應該舍道還俗的時候。爲什麼呢
因爲你如果不舍道還俗,我們家的財産就會被官府所收。」
須提那回答說:「我不能舍棄佛道。」
其母再叁勸說,並對須提那說:「你妻子今天月經已完,正好可以受孕懷胎,延續你的子嗣,使我們家香火不斷。」
須提那對母親說:「這件事十分容易,我可以照辦。」
當時,世尊並未製定戒法,所以須提那也不覺情欲的汙穢,便拉著妻子的手,來到園中的僻靜處,與在俗妻子叁行淫事。
當時,衆比丘來到世尊的住處,向世尊行禮後坐於一邊,便將此事因由,禀告了世尊。
世尊就以此事爲由將衆比丘召集在一起。世尊或知而故問,或知而不問:時而問,詩而不問;宜問則問,不宜問則不問。此時,世尊知時機已到,便問須提那:「你確實與你原先的妻子兩次行淫事嗎
」
「的確如此,世尊。我犯了不淨行。」
此時,世尊以各種方便說法呵責須提那說:「你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
這時,世尊對須提那呵責後,對衆比丘說:「須提那是愚癡的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他最初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因爲戒法對僧衆有十種利益即十句義:一、統禦攝受,使衆僧和合;二、、令僧衆專心修道,各守其分而安穩歡喜;叁、僧團和合互助,可使衆僧身心安樂;四、可使對佛法缺乏信心及未信的人生起信心;五、可使已經信仰佛法的人更增長堅固其信心:六、可以製罰或折伏違反僧團生活准則的難調伏者:七、使知慚愧者安穩得住,如法修行,不受幹擾;八、能夠斷除今世現行的煩惱:九、能夠斷滅以後的煩惱,永不生起;十、使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腫戒法者,就應該這樣說:倘若有此丘犯不淨行,行淫事,犯者由護根罪,應被驅逐僧團,不得與其他僧人共住。」
原典
爾時,世尊在兒舍離。時迦蘭陀村須提那子,於彼村中饒財多寶,持信牢固,出家爲道。時世谷貴,乞求難得。時須提那子作是思惟:今時世谷貴,諾比丘乞求難得,我今甯可將諸比丘詣迦蘭陀村乞食①。諸比丘因我故大得利養,得修梵行,亦使我宗族快行布施②,作諸福德。作是念已,即將諸比丘詣迦蘭陀村。
須提那母聞其子將諾比丘還歸本村,即往迎。到彼子所,語其子言:「可時舍道,還作白衣③。何以故
汝父已死,我今單獨,恐家財物沒入於官。但汝父財既多,況祖父已來財物無量,甚可愛惜。是以汝今應舍道就俗。」
即答母言:「我不能舍道習此非法。今甚樂梵行,修無上道④。」
如是至叁,其子亦答言,不能舍道還俗。其母便舍之而去,詣其婦所語言:「汝月期時至,便來語我。」
婦自知時到,往語其姑:「大家欲知我月期時至。」
母語其婦:「汝取初嫁時嚴身衣服,盡著而來。」即如其敦,便自莊嚴,與母共俱至其兒所。
「今正是時,便可舍道就俗。何以故
汝若不舍道者,我財物當沒入於官。」
兒答母言:「我不能舍道。」
母如是再叁語子言:「汝婦今日華水已出,便可安子,使汝種不斷。」
子白母言:「此事甚易,我能爲之。」
時,迦蘭陀子,佛未製戒前不見欲穢,便捉婦臂,將至園中屏處,叁行不淨。
爾時,諾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諸比丘。世尊知而問,知而不問;時而問,時而不問;義合問,義不合不問。爾時,世尊知時義合,問須提那:「汝實與故二行不淨行耶
」
「如是,世尊。我犯不淨行⑤。」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言:「汝所爲非,非威儀⑥,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
爾時,世尊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諾比丘:「須提那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諾比丘結戒,集十句義⑦:一攝取於借,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⑧得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犯不淨行,行淫欲⑨法,是比丘波羅夷⑩不共住。」
注釋
①乞食:爲印度僧人爲資養色身而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又稱團墮、分衛、托缽、行乞等,爲十二頭陀行之一。比丘乞食,道側而行,左手持鉢,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滋養氣力爲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
②布施:指以慈悲心而施福德與他人;其本義是將衣食財物施於人,目的在於破除個人吝啬與貪心。以後引申開來,將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爲法施;令人於魔難災厄前生大勇心,稱爲無畏施。財施與法施稱爲二種施;若加無畏施,則稱叁種施。
③白衣:原意爲白色之衣,轉稱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以鮮白之衣爲貴,故僧侶以外皆著用白衣,從而指在家人爲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爲在家人的代用語。沙門則稱爲缁衣、染衣。
④無上道:指如來所得之道,無有出其上者,故稱無上道。具體稱爲菩提,又與正覺、無上正等覺同義。
⑤不淨行:又作非梵行。即指淫事。行淫欲乃鄙陋之事,愛染汙心,故稱不淨行。又與清淨梵行相背,故又稱非梵行。
⑥威儀:指起居動作皆有威嚴之儀則。習慣上稱爲行、住、坐、臥四威儀。出家僧衆,戒律甚多,有「叁千威儀,八萬律儀」和「僧有叁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等說法。
⑦十句義:即製戒設律的根本精神。亦是製定戒律對僧衆的十大意義。主要基於僧團成員的信心鞏固、安住身心修道,以使佛法久住世間,利益衆生。
⑧正法:即佛陀所說的教法。又作白法、淨法、妙法。凡契合佛教正理之法,皆稱正法。佛陀入滅後,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可證果。
⑨淫欲:與「愛欲」 、「色欲」同義。世間一切種性,皆因淫欲而延續種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雖不惱衆生,然能系縛修行者之心。故佛陀製戒禁止。佛成道十二年中,弟子無過失,至第十叁年,始有弟子犯淫罪,遂製淫戒。故此戒爲佛教教團中最初製禁。於小乘戒,置淫戒於四波羅夷首位;大乘戒中列爲第叁位。此戒依七衆之別,結罪之相亦不相同。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僅禁邪淫,於五戒中稱爲邪淫戒。出家之五衆,雖總稱不淫戒,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叁衆,犯者不結波羅夷,而稱滅槟惡作罪,剝其袈裟,擯出寺門。比丘與比丘尼二衆,犯者結波羅夷罪,不得與他僧共住,不得一同說戒,一同羯磨。
⑩波羅夷:爲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波羅閣已迦、波羅市迦。意譯極惡、重禁、斷頭,乃戒律中根本大罪。又稱爲邊罪。僧尼若犯此戒,失其比丘、比丘尼資格,自教團中放逐,不得與僧共住;死後必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複生:水被棄於佛門之外,故稱極惡。
比丘四波羅夷指殺、盜、淫、妄四罪;比丘尼除此四罪外,尚加摩觸、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隨順被舉比丘違尼僧叁谏戒等四種,總爲八波羅夷。比丘戒之四波羅夷與比丘尼戒之八波羅夷罪,合稱爲四重八重。
四波羅夷法之——不與取
那時,摩竭陀國瓶沙王的一個看守木材的人與檀尼迦比丘從小就相識。一次檀尼迦比丘來到守材人的住處,對他說:「你知不知道
瓶沙王准允給我木材,現在我需用木材,請你給予我…
《四分律 初分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