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 初分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吧!」

  守材人說:「如果是國王准與你的,那就奸惡多少,隨你拿吧!」

  檀尼迦比丘就把瓶沙王所留待用的上奸木材砍截取走。當時,有一個大臣,統轄管理城內事務,到材場,見爲國王備用的上等木材被砍斫截斷,狼藉一片,便向守材人說:「這是國王所留備用的上等木材,讓誰給砍截拿去了

  」

  守材人回答說:「是檀尼迦比丘,他來我這裏說:國王准予給我木材,現在我需用木材,請給予我。我告訴他說:既然國王准與給你木材,那你就隨意拿吧!檀尼迦比丘即人材場將木材砍截拿去。」

  此時,大臣聽了這一番話,即對瓶沙王有所不滿地說:「爲什麼將這樣的上等木材給予比丘

  材場中尚有其他木材可以給予,何必要讓此比丘把這樣上好的木材砍截拿去!

  當時,大臣就到瓶沙王的住處,說:「大王,您先前留下的上好木材爲什麼要給與比丘,讓他砍截拿走呢

  材場中街有其他木材可以給予,爲何要損壞這樣的上好材料

  」

  瓶沙王說:「我不記得曾把木材給人,如果有記得此事的人請告訴我。」

  這時大臣就將守材人拘捕而來。將要到國王住處時,守材人正好遠遠看見了檀尼迦比丘,就說:「大德,因爲你取走木材的緣故,如今要拘捕我去,你可要來爲我辨明此事。」

  檀尼迦比丘說:「你但去無妨,我也正要前往。」

  此時檀尼迦比丘隨後來到國王住處,在瓶沙王面前默然站定。瓶沙王問道:「大德,我確實給予過你木材嗎

  」

  比丘回答說:「確實給予過我木材。」

  瓶沙王說:「我不記得曾給予過你木材,你可以爲我敍述前因嗎

  」

  比丘回答說:「大王,您還記得嗎

  您初登位時,曾親口說過:我在位時,在我國境內,有沙門、婆羅門知廉恥願學戒法的人,奉行一種施與則取,未施與則不取;施與則用,未施與則不用的生活准則。從今天開始,對於草木及水,沙門和婆羅門可以隨意享用,但對其他物仍不能不經施與而享用。從今以後,對於草木及水,任沙門、婆羅門隨意使用。」

  瓶沙王說:「大德,我初登王位時,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他接著說:「不過,大德,我說的只是沒有主人之物,而不是說的有主之物。大德,犯此過,你應被判爲死罪。」

  瓶沙王思忖道:我身爲高貴富有的刹利王種姓,怎麼能夠因爲一點點木材而斷送一個出家修道人的性命

  此事不妥。於是當時瓶沙王只是以種種方式呵責檀尼迦比丘,敕令衆大臣將此比丘釋放。檀尼迦被放走後,衆高臣都大聲議論,認爲處理不公,大王爲何將死罪之人只是呵責而已,便釋放了他。

  當時,羅閱城中不信仰佛法的人,也都譏諷議論說:「沙門釋子沒有慚愧之心,無所畏懼,別人未曾施與之物也敢取用。在外自稱:我知正法。像這樣哪裏還有正法

  連國王的木材都敢取用,何況普通百姓的東西

  我們自今以後,不要再親近沙門釋子、對他們施禮致敬、恭敬供養,也不要讓他們入村安息居止。」

  這時,衆比丘聽說此事後,其中少欲知足、修苦行、知廉恥、學戒法的比丘,都責怪檀尼迦比丘,爲什麼要偷取瓶沙王的木材呢

  衆比丘就來到佛的住處,恭敬禮拜後坐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

  世尊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你是否未經瓶沙王施與就取用木材

  」

  檀尼迦回答說:「是的,世尊。」

  此時,世尊以各種方便說法呵責檀尼迦說:「你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檀尼迦,爲什麼瓶沙王未施與而你要取用呢

  我曾無數次地強調,人施與方可取,取後就當使用。你如今爲什麼未經瓶沙王施與就私自取用呢

  」

  此時,在離世尊不遠處坐著一個名叫迦樓的比丘,出家前曾是瓶沙王的大臣,通曉世問法律。世尊這時知而故問迦樓比丘說:「世間法律禁止偷盜,取多少物就應是死罪呢

  」

  迦樓比丘說:「如果盜取五錢或價值五錢的物品,就應定爲死罪。爲什麼檀尼迦比丘未經瓶沙王施與就私自取用呢

  」

  世尊以各種方便說法訓責檀尼迦比丘後,對衆比丘說:「檀尼迦比丘是愚癡的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他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或在村落,或在僻靜處,未經人施與以盜心取用財物,犯偷盜罪。如被國王、大臣所捕,或殺,或縛,或驅逐出國。你是盜賊,你是蠢人,你愚昧無知,犯者則獲根本罪,被逐出僧團,不得與其他僧人共住。」

  原典

  爾時,摩竭國瓶沙王有守材人,與此檀尼迦比丘少小親厚知識。時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語言:「汝知不耶

  王瓶沙與我材木,我今須材便可與我。」

  彼人言:「若王與者,好惡多少隨意自取。」

  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時有一大臣,統知城事,至材場,見王所留要材斫截狼藉。見已即問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材,誰斬截持去

  」

  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言:王與我材,今須材用,便可見與。我尋報言:王與汝材,態意取之。時比丘即人材坊斫截而去。」

  時,大臣聞此語已,即嫌王言:「雲何以此要材與比丘

  幸自更有余材可以與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材持去

  」

  時,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留要材雲何乃與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更有余材可以與之,何故壞此好材

  」

  王報言:「我都不自憶以材與人,若有憶者語我。」

  時,大臣即攝守材人來。將詣王所,時守材人遙見檀尼迦比丘語言:「大德,以汝取材故,今攝我去,汝可來爲我決了。」

  慈愍故,比丘報言:「汝但去,我正爾往。」

  時,檀尼迦比丘後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王即問言:「大德,我實與汝材不

  」

  比丘答言:「實與我材。」

  王言:「我不憶與汝材,汝可爲我作憶念。」

  比丘報言:「王自憶不

  初登位時口自發言:若我世時,於我境內,有沙門①婆羅門②知慚愧樂學戒者,與而取,不與不取,與而用,不與不用。從今日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聽隨意用,不得不與而用。自今已去,聽沙門婆羅門,草木及水隨意用。」

  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時,實有如是語。」王言:「大德,我說無主物,不說有主物。大德應死。」

  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澆頭種,雲何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是所不應。爾時王以無數方便呵責比丘已,敕諸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敦放去,後諾臣皆高聲大論不平,王意雲何如此死事,但爾呵責而放也。

  時,羅閱城中有諸居士不信樂佛法衆者,皆譏嫌言:「沙門釋子③無有慚愧,無所畏懼,不與而取。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尚取王材,何況余人

  我等自今已往勿複親近沙門釋子,禮拜④問訊⑤,供養⑥恭敬,無使入村,勿複安止。」

  時,諸比丘聞,諸少欲知足、行頭陀⑦、知慚愧、樂學戒者,嫌責檀尼迦,雲何偷瓶沙王材木耶

  爾時,諸比丘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檀尼迦比丘,汝審爾王不與材而取不

  」

  答言:「實爾,世尊。」

  世尊爾時以無數方便呵責檀尼迦比丘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檀尼迦,王不與材而取

  我無數方便稱歎,與者當取,取者當用。汝今雲何王不與材而取耶

  」

  爾時,複有一比丘,名日迦樓。本是王大臣,善口知世法,去世尊不遠在衆中坐。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迦樓比丘言:「王法不與取幾許物應死

  」

  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錢,若值五錢物應死。雲何檀尼迦比丘王不與材而取

  」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檀尼迦比丘已,告諾比丘:「檀尼迦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閑靜處,不與盜心取,隨不與取⑧法。若爲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注釋

  ①沙門:又作沙門那、沙聞那、桑門、喪門。意譯勤勞、靜志、息止、息惡、息心、修道、貧道等。原爲古印度反婆羅門教思潮各個派別出家者的通稱,佛教盛行後則專指佛教僧侶。

  ②婆羅門:意譯淨行、清淨。印度第一種姓,被稱爲「人間之神」 。據《長阿含經》載,此階級是從梵天之口生出,自認爲是印度社會的最勝種姓,是古印度一切知識的壟斷者,以習吠陀,司祭祀爲業。《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有六法:學習吠陀 、教授吠陀、爲自己祭祀、爲他人祭祀、布施、受施。

  ③釋子:釋,釋迦之略稱;釋迦牟尼佛出身於釋迦族,故指依佛出家之弟子,或佛滅度後的弟子。《四分律》卷叁十六載:「於我法中,四種姓刹利、婆羅門、昆舍、首陀,以信堅固,從家舍家學道,滅本名,皆稱爲沙門釋子。」

  ④禮拜:合掌叩頭表示恭敬。略稱禮、拜。即以身體之動作(身業)來表示尊敬之意;而與口業之讀誦、稱名、贊歎,及意業之觀察,並稱爲對佛之五正行。禮拜並不只限於佛,如對塔、對長老、和尚等,均可以禮拜表示恭敬之意。

  ⑤問訊: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如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爲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爲問訊心。但後世之問訊,只是合掌低頭。中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⑥供養:又作供施、供給、打供。指將食物、衣服等供給佛法僧叁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供養初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爲主,稱爲四事供養。後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如法供養,即以恭敬供養、贊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崇敬態度施以佛法僧等。

  ⑦頭陀:指去除塵垢煩惱。苦行之一。即對衣、食、住等棄其貪著,以修煉身心,亦稱頭陀行、頭陀事、頭陀功德。頭陀有十二種修…

《四分律 初分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