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規定,稱爲十二頭陀行。即:㈠在阿蘭若處,離世人居處而住於安靜之所。㈡常行乞食。㈢次第乞食,乞食時不分貧富之家,而洽門托鉢。㈣受一食法,一日一食。㈤節量食,指不過食,即缽中只受一團飯。㈥中食後不得飲漿。㈦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衣服。㈧但叁衣,除叁衣外,無多余之衣。㈨冢間住,住於墓地。㈩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坐於露天之地。(十二)但坐不臥,即常坐。
⑧不與取:十惡業道之一。指他人未與而自取之,即偷盜。禁製不與取,稱爲不與取戒,爲五戒中之第二戒。
四波羅夷法之二——殺斷人命
衆比丘在婆裘河邊的園中居住。其時他們想,世尊以各種方便之教,爲我們講說不淨行,感慨於世人的不淨行和思惟不淨行。因此比丘們便以各種方式來修習在禅定中觀想自身與他人汙穢的不淨觀。由此他們厭棄人身和生命,整日憂愁不樂,或想求刀自殺,或贊歎死,或相互勸死。
這時,有一個沙門種出家的比丘,叫勿力伽難提,手裏拿著一把刀,來到婆裘園中,正好看到一名比丘由於厭惡自身和生命,搞得汙穢不堪。那比丘遠遠看見勿力伽難提過來,就說道:「大德,快幫助我斷絕生命,我會將衣鉢送給你。」勿力伽難提受此比丘所雇,拿了衣鉢,便斷送了他的性命。
勿力伽難提來到河邊洗刀時,心中悔恨道:「我現在所爲既無利養,也非行善。此比丘並沒有罪過,而我卻受雇於他,斷了他的性命。」有一個專門破壞正敦的惡魔得知勿力伽難提心生悔念,便施展神通力來到勿力伽難提的面前,立於水面,對勿力伽難提贊歎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如今獲得了大功德,超度了不能超度的人。」
勿力伽難提聽了惡魔的稱贊,悔恨之意頓消。他想到,我現在超度不能超度的人,是在做獲得大功德的事。然後再次持刀來到園中,問道:「哪一個想出離生死
我現在來超度他。」
當時,有尚未斷惑離欲的比丘,看到勿力伽難提,都毛骨悚然,驚慌恐怖。勿力伽難提看到後,便對衆比丘說:「你們不要害怕,如果你們諸根沒有修養成熟,那就不用度化,等諸根成熟以後,再來度化。」衆比丘中有離欲斷惑者,見到勿力伽難提並不驚慌恐懼。這樣,勿力伽難提比丘有時一日殺一個比丘,有時殺二、叁、四、五以至殺六十人。此時,這個園中死屍滿地,臭氣彌漫,如同墳地。
當時,有一些禮拜寺院的居士,漸次來到這個園中,眼前的景象,使他們驚詫不已,都怪怨說:「這個園中出現此種變故,表明沙門釋子根本沒有慈憨之心,竟然相互殺戮。他們自稱是在修習正法,像這樣哪裏還有正法
這些比丘內部還自相殘殺,何況對其他人呢
從今以後我們不要再恭敬奉事供養沙門釋子了。」衆居士又告知附近村鎮,不要再允許比丘往來安息。
這時,昆舍離的比丘因一些小事由聚集在一處。世尊看到衆比丘人數減少,特別是那些遠近聞名的大德長老,幾乎都不見了。此時,世尊知而故問弟子阿難說:「比丘人數因什麼緣故減少了
各位大德長老,今天爲什麼也都不見呢
」
阿難就把先前發生的事件,禀告佛說:「世尊起先以無數方便之教爲衆比丘說不淨行,感慨於不淨行和意念中的不淨行。衆比丘聽了以後,就厭棄人身及生命,求人幫助斷絕性命,所以人數減少。現在懇請世尊更爲衆比丘作方便說法,使他們心胸開闊,斷絕疑惑。」
佛告訴阿難說:「現在請把衆比丘召集到講堂。」
阿難即按照佛的吩咐,將衆比丘集於講堂。然後,來到佛的住處,向世尊恭敬施禮後說:「現在衆比丘已集合在一起,望世尊知道。」
此時,世尊來到講堂,坐在衆比丘中間,對他們說:「有一種數息觀,能使人心平意靜,身心得到無窮快樂。若有邪念産生,即刻就能斷滅,使其永不生起。好比秋天降雨以後,不會再有塵埃:又如大雨能遏止猛風一樣。數息觀就是這樣,能使人平靜快樂。有邪惡之念産生,即刻就能斷滅。」
這樣,世尊以無數方便說法爲衆比丘講說數息觀、贊歎數息觀以及持修此法的益處。衆比丘想:世尊今天以各種方便說法爲我們講說數息觀,贊歎修持數息觀的好處,我們應當精進勤勉修習此法。這樣衆比丘即以各種方式進入心注於一境的禅定狀態。從這一禅定意境中覺醒後,便自我感覺獲得了修行果地的證悟。
此時,世尊便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法呵責婆裘園中的比丘說:「你們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你們這些蠢人,爲什麼要自斷性命呢
」
世尊訓斥後,對衆比丘說:「婆裘園中的比丘是些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他們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故意手殺人命,或持刀給人,贊歎死的快樂,規勸別人去死,說:你與其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好。有這樣的想法,並以此來贊歎身死,勸說人死。犯者則獲根本罪,應被逐出僧團,不得與其他僧人共住。」
諸比丘在婆裘河邊園中住,作是念,世尊無數方便,說不淨行,歎不淨行,歎思惟不淨行。彼以無數方便習不淨觀①,厭患身命,愁憂不樂,求刀欲自殺,歎死、贊死、勸死。
時,有比丘字勿力伽難提,是沙門種出家。手執利刀,入婆裘園中。見有一比丘厭患身命,穢汙不淨。遙見勿力伽難提比丘來語言:「大德,斷我命來,我以衣鉢②與汝。」彼即受其雇、衣鉢已,便斷其命。
於彼河邊洗刀,心生悔恨言:「我今無利非善,彼比丘無罪過。而我受雇斷他命根。」時,有一天魔③知彼比丘心念,即以神足而來在勿力伽難提比丘前,於水上立而不陷沒,勸贊言:「善口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獲大功,度不度者。」
時,難提比丘聞魔贊已,悔恨即滅。便作是念:我今獲大功德,度不度者。即複持刀入園中而問言:「誰未度者,我今欲度之。」
時,有未離欲比丘④,見勿力伽難提比丘,甚大怖懼毛豎。勿力伽難提見已,語諸比丘言:「汝等勿懼,諸根⑤未熟,未任受化,須待成熟,當來相化。」其中比丘欲愛⑥盡者,見勿力伽難提心不怖懼,身毛不豎。時,勿力伽難提比丘,或日殺一比丘,或殺二、叁、四、五乃至六十人。時,彼園中,死屍狼藉,臭處不淨,狀如冢問。
時,有諸居士,禮拜諸寺。漸次至彼園中,見已,皆共驚怪,譏嫌言:「此園中乃有是變,沙門釋子無有慈憨,共相殺害。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共相殺害,此諸比丘猶自相殺,況於余人
我等至今勿複敬奉承事供養沙門釋子。」即告諸村邑,勿複容止往來。
爾時,尾舍離比丘以小因緣集在一處。爾時,世尊觀諾比丘衆減少,諾大德比丘有名聞⑦者,皆不複見。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⑧言:「衆僧何故減少
諸名聞大德者,今爲所在皆不見耶
」
爾時,阿難以先因緣具白佛言:「世尊先以無數方便廣爲諾比丘說不淨行,歎不淨行,歎思惟不淨行。時諸比丘聞已,厭身患命,求人斷命,是以少耳。唯願世尊,與諾比丘更作方便說法,使心開解,永無疑惑。」
佛告阿難:「今可集諸比丘會講堂⑨。」
時,阿難受佛教,即集諸比丘會講堂。集比丘僧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衆僧已集,願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在衆中坐,告諸比丘:「有阿那般那叁昧⑩,寂然快樂。諸不善口法生,即能滅之,永使不生。譬如秋天降雨之後,無複塵穢;又如大雨能止猛風。阿那般那叁昧亦複如是,寂靜快樂。諸不善法生,即能滅之。」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爲諸比丘說阿那般那叁昧,歎阿那般那叁昧,歎修阿那般那叁味。彼諸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無數方便爲我等說阿那般那叁昧,歎阿那般那叁昧,歎修阿那般那叁昧,當勤修習之。時,諸比丘即以種種方便思惟入阿那般那叁昧。從阿那般那叁味覺已,自知得增上勝法,住於果證(11)。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婆裘園中比丘:「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婆裘園中比丘癡人,而自共斷命
」
世尊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諾比丘:「婆裘園中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歎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爲,甯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種種方便,歎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注釋
①不淨觀:又作不淨想,爲佛教禅觀五停心觀之一。修此禅觀以對治貪欲之心。方法是在禅定中觀想自身與他身汙穢不淨:㈠觀他身不淨,觀身死、屍發脹、變青瘀、膿爛、腐朽、蟲吃、骨鎖等。㈡觀自身不淨,種子不淨,肉體系由因緣而形成,故內(煩惱) 、外(父母之精血)之種子不淨。住處不淨,於母胎中,十月不淨。自體不淨,此身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所組成。外相不淨,身具九孔,常流唾涕大小便等。究竟不淨,身死後或土埋成土,或蟲吃成糞,或火燒成灰。修不淨觀以破除對人生的貪戀,堅定出世修行的決心。
②衣鉢:指叁衣一缽。叁衣,指九條衣、七條衣、五條衣叁種袈裟。缽,修行僧的正式食器。叁衣一體是出家衆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時,是必不可少之物。禅宗傳法即傳衣缽於弟子,稱爲傳衣缽。因此,亦引申爲師者將佛法大意傳授給俊繼者。此外,衣缽有時也用以稱僧人的錢財所有,因錢財非僧尼應持之物,故以委婉之詞稱之。
③魔:全稱爲魔羅。意譯爲殺者、奪命、能奪、障礙。又稱惡魔。指奪人生命、妨礙善事的惡鬼神。「魔」字,舊譯爲「磨」 ,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爲、「魔」字。佛陀成道之時,魔王波旬曾派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女前來擾亂。魔王住於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爲破壞正教之神。
另外,佛教把一切煩惱、疑…
《四分律 初分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