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分律 初分之一▪P6

  ..續本文上一頁期以四月十六日爲始日,七月十五日爲終日。安居之首日,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安居竟。安居結束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

  ③僧伽藍:又作僧伽羅摩,略稱伽藍,意譯衆園。梵漢並舉作僧園、僧院,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轉而爲包括土地、建築物在內寺院的總稱。

  ④居士:意譯長者、家主、家長。經、律典籍中,常稱印度四姓中吠舍種之富豪爲居士。佛教中之居士常與古來所稱之長者混同。慧遠《維摩義記》卷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産,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後一種即爲佛教中的居士。現在則泛指在家而歸依佛門的男子,亦有稱在家修道之女子焉居士者。

  ⑤上人:對智慧兼備可爲衆僧及衆人師者之高僧的尊稱。《釋氏要覽》卷上認爲,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衆人之上者爲上人。

  ⑥阿羅漢:又作阿羅诃、阿黎呵,略稱羅漢。意譯應供、殺賊、無生、真人。爲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指斷盡叁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阿羅漢有叁義:㈠殺賊,意謂殺盡一切煩惱之賊。㈡應供,阿羅漢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㈢不生,即無生,阿羅漢已證入涅槃,不再生死輪回。

  ⑦禅:又作禅那,意譯靜慮、思惟修、棄惡等。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正審思慮,入於寂靜。按修習層次,共分四種,稱四禅或四靜慮。中國習慣於把禅與定並稱爲禅定。

  ⑧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

  ⑨信樂:聽聞、信仰佛法,因而産生愛樂之心。對佛法,心無所疑爲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則名樂。

  ⑩福田:指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奉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爲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爲福田。

  ⑾安樂:指身安心樂之意。根據《法華文句》卷八解釋,身無危險爲安,心無憂惱爲樂。

  ⑿和合:比丘叁人以上集同處、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和合有二義:㈠理和,即同破見思之惑,同證無爲之理。㈡事和,即同一界內之僧,身、口、意叁業相和合,稱爲六和合: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

  ⒀妄語:十惡之一。又作故妄語、虛妄語、虛诳語等。指以欺騙別人爲目的而說的虛妄語。妄語戒爲五戒、十戒之一。

  十叁僧殘法之一——故出精戒

  那時,世拿住在舍衛城中。有迦留陀夷比丘,情欲熾盛,面色憔悴,身體消瘦。後來他獨自一人住在一個房間,鋪好坐床、木床,大小被褥及枕頭,在地上鋪好坐具,又在門外安放湯水洗腳用具。飲食豐富充足,越發情欲熾盛,便隨自己的意念妄想,手淫出精,這樣,身心感覺愉悅,氣色光澤煥發。其他親近友善的比丘看到他後,問道:「你先前形容憔悴,身體瘦弱,如今卻紅光滿面,神采奕奕,是因爲你居住休息得安樂舒心、飲食豐富、不用憂愁的緣故嗎

  你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呢

  」

  迦留陀夷回答說:「我確實居住休息得舒適,飲食生活也好。」

  其他比丘又問道:「你是以什麼方便之法使自己居住休息得舒適,飲食生活也好的呢

  」

  迦留陀夷回答說:「大德,我原先情欲熾盛,面色憔悴,身體消瘦。後來我獨自住在一問屋裏,就鋪好坐床、木床,大小被褥及枕頭,又在地上鋪好坐具,在門外安好湯水洗腳用具,飲食又豐富充足。這樣我越發情欲熾盛,便隨自己的意念妄想,淫失精,我就是這樣使自己生活舒適,氣色好看的。」

  衆比丘聽後說:「你所做的是令人苦惱的事,你爲什麼說成是舒適的呢

  這樣令人不安的事,你爲何反倒說成是安樂的呢

  佛法中解說欲望,滅除欲望:解說驕慢,滅除驕慢。除卻渴求貪愛,斷絕世間煩惱,就可以獲得超越輪回、寂滅生死的境界。你爲何要情欲熾盛,隨自己的邪念妄想,手淫出精呢

  」此時,衆比丘來到世尊的住處,將此事禀告世尊。

  當時,世尊即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說:「你確實因情欲熾盛,隨自己邪念妄想,手淫失精嗎

  」

  迦留陀夷回答說:「確實如此!」

  世尊以無數方便說法呵責道:「你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你現在既已出家修清淨法,爲何還要做此汙穢行爲,手淫失精呢

  你這個蠢人,伸手接受別人的布施,後又用此手弄陰出精。」

  當時,世尊以無數方便說法呵責迦留陀夷後,便告訴衆比丘說:「迦留陀夷這個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有比丘故意手淫出精,則犯僧殘罪。」  

  原典  

  爾時,世尊遊舍衛城。時迦留陀夷①,欲意熾盛,顔色憔悴,身體損瘦。於異時獨處一房,敷好繩床②、木床,大小褥被枕,地複敷好敷具③。戶外別安湯水洗足具。飲食豐足,欲意熾盛,隨念憶想,弄失不淨。諸根悅豫,顔色光澤。諸親友比丘見已,問言:「汝先時顔色憔悴,身形損瘦,如今顔色和悅光澤,爲是住止安樂,不以飲食爲苦耶

  雲何得爾

  」

  答言:「住止安樂,不以飲食爲苦。」

  彼複問言:「以何方便住止安樂,不以飲食爲苦

  」

  答言:「大德,我先欲意熾盛,顔色憔悴,形體損瘦。我時在一房住,敷好繩床、木床,大小褥被枕,地複敷好敷具。戶外別安湯水洗足之具。飲食豐足,我欲意熾盛,隨念憶想,弄失不淨。我以是故住止安樂,顔色和悅光澤。」

  諸比丘言:「汝所爲甚苦,何以言安樂耶

  所爲不安而言安耶

  此正法中說欲除欲,說慢除慢,滅除渴愛,斷諾結使④,愛盡涅槃⑤。汝雲何欲意熾盛,隨念憶想,弄失不淨耶

  」爾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迦留陀夷:「汝實爾欲意熾盛,隨念憶想,弄陰失精耶

  」

  報言:「實爾。」

  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汝所爲非,非威儀行,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汝今雲何於我清淨法中出家作穢汙行,弄陰失精耶

  汝今愚人,舒手受人信施⑥,複以此手弄陰墮精。」

  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愚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故弄陰失精,僧伽婆屍沙⑦。」

  注釋

  ①迦留陀夷:又作迦樓陀夷、迦路娜。爲佛弟子中惡行多端之比丘,乃是六群比丘之一。

  ②繩床:又作坐床、坐禅床,即以蠅、草或藤所編製的折疊床,以其輕巧且攜帶方便,爲比丘經常攜行的用具,屬比丘十八物之一。

  ③敷具:又作坐具、坐衣、隨坐衣。即坐臥時敷於地上或臥具上之長方形布,屬比丘六物之一。主要爲防禦地上的草、蟲以護衛身體,避免汙損叁衣及寢具。

  ④結使:煩惱的異稱。諸煩惱系縛衆生,不能出離生死,稱爲結;煩惱驅役衆生,擾亂衆生,稱爲使。結有九種,使有十種,稱爲九結十使。《大智度論》卷一:「一切衆生,爲結使病所煩惱,無始生死已來,無人能治此病者。」

  ⑤涅槃:又作泥洹、泥日、涅槃那等。意譯寂滅、滅度、無生,與解脫同義。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地。一般指超越輪回、寂滅生死的悟界,所以作爲表示佛教特徵的叁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但大小乘對涅槃理解不一。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爲涅槃,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大乘主張實相涅槃,反對脫離世間而求涅槃。涅槃分類很多,一般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兩種。前者指雖斷煩惱,然肉體尚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即一切歸於滅無的狀態。

  ⑥信施:即信者向佛法僧叁寶布施財物,或指所施之財物。  

  ⑦僧伽婆屍沙:指戒律中僅次於波羅夷的重罪。又作僧殘、衆決斷、衆余。犯戒者尚有殘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幾瀕於死,但尚有殘命,宜速營救,依僧衆行忏悔法,除其罪,猶可留於僧團,此亦相對於波羅夷之無殘可言。比丘、比丘尼僧殘之數不同,依《四分律》 ,比丘有「十叁僧殘」 ,比丘尼有「十七僧殘」 。

  佛在舍衛國。那時,迦留陀夷聞知佛製定不得手淫出精的戒法,便手拿鑰匙立在門外,等候諸婦女來。一見衆居士家的女人及童女,就說:「大妹,請進屋裏看看。「來到房中便動手動腳,觸摸接吻。願者便笑他的所作所爲,不願意的便惱恨怒罵著從房中出來,對衆比丘說:「大德,你們應當知道,今天的事是不合佛法、不合時宜的醜惡之事。我常認爲,這裏是無憂慮、無災禍、無恐怖的安靜處所,想不到今天在這裏卻遭遇了災禍恐懼。本以爲水能滅火,想不到今天水中卻生出了火。迦留陀夷比丘帶我們到房中,便動手拉扯,觸摸接吻,我們的丈夫在自家房中拉扯做這樣的事,我們尚不能忍受,況且今天沙門釋子做這樣的事。」

  當時,衆比丘聽說此事後,其中少欲知足、修苦行、知廉恥、學戒法的比丘,呵責迦留陀夷說:「世尊製定戒法,不得手淫出精。你現在爲什麼要手拿鑰匙立在門外,等待衆居士的婦女來,便將她們領入房內,觸摸接吻呢

  」呵責已,便來到世尊的住處,恭敬禮拜後,坐在一邊,將此事禀告世尊。

  世尊以此事爲由召集衆比丘,知而故問迦留陀夷說:「你確實是那樣做的嗎

  」

  迦留陀夷回答說:「是的。」

  世尊當時呵責迦留陀夷說:「你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不合威儀,不合沙門法,不合淨行,不合隨順行,是不應該做的。」

  世尊以無數方便說法呵責迦留陀夷後,便對衆比丘說:「迦留陀夷蠢人,在多種世俗煩惱中,最先違犯戒法。從今以後,爲衆比丘製定戒法,集十句義,以至令佛法久住人間。如有想解說戒法者,就應當這樣說:如比丘心懷淫欲邪念,與女人身體相觸摸,或捉手,或摸發…

《四分律 初分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