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22

  ..續本文上一頁處,“無涅槃相”才是徹底的不執著,也只有這種徹底性的修行才會究竟。因此,初學者應盡量培養這種情操和心量。

  我們應該知道,許多衆生附體于人身只是爲了借人形修行,多可憐呀,生生世世它們還可能做過我們的親人,由于沒有入胎成人的機緣和善業,以附體這種方法往往又是不能成功的,我們應盡一切力量幫助它們才對。因此,佛弟子常以菩提心行善、念佛、讀經,它們見聞後必播下道種,一念回心向善,攢夠了一定的善業功德,就可以促成入人胎、報得人身的機緣。這樣,它們修行才不走彎路。沒准我們能有今日,也是依循這麼一種途徑和方式。我們不可因不同形態的衆生而生差別心。生生世世的輪回,六道衆生都可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人,就算是怨家宿主,我們該還的債就坦蕩蕩的還,一定恒順任何衆生,無愧于任何衆生。以惡製惡、以暴製暴,心靈永不會聖潔無染。只有處處結善緣,將一切延續著的惡的因緣終止在自己身上,這才是真正徹底的菩提心腸。我們若真敢這麼做,我們的修行就有指望了。

  最後,我還想說明的是,雖然妙澤不主張迷信一些形式,但佛教的某些儀式和修持方式背後,往往暗含著某些不便言明的修行義理和心要以及事相(佛門稱之爲“密行”),出于種種原由,有些是無法說,有些是不能說(尤其是容易引起旁觀者或局外人誤解、迷惑和執著的地方),我們不能依這些表面現象而說短論長。

  五體投地叩拜佛像其實還是一種“身密”(密法中有身、口、意叁密之說) 。大醒法師在他的著作《醫緣說法》一書中說過,天上的電與地下的電,正負常常不一樣,所以高樓屋頂上有避雷針,把上面的電導下來。電的産生,一定要形成一個循環才能導電,就像我們人體的電磁場,在印堂處的電磁場就與我們腳板腳背的電磁場就不一樣。因此,五體投地時,才能形成一個循環,如果不是五體投地,那個磁場就不能形成一個圓圈,因此就沒有電磁場的變化,就不能與大地、大自然的電磁場打成一片,無法接應天地的資訊或氣場,這當然就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智慧的開發了。因此,初入門的佛弟子更應該以恭敬心面對佛教的一切,不要不明是非就謗毀佛門的某些儀軌和方式,應當明白在我們的修行深入之後,這些秘密和感應、感受將會越來越多。

  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圓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真正的佛弟子首先會是一個奉公守法者,因爲如果我們連世法也要毀犯,那又何處立守佛法呢?不僅如此,一個佛弟子還應該報國家恩(佛門有四重恩要報:父母恩、衆生恩、國家恩、佛恩),國家無戰禍,無自然災害,有一個利于我們安心生活和修行的大好環境、佛弟子當然要報國家恩了。所以佛教與外道和邪教是有本質區別的,細心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種本質上的區別。 真正的佛弟子一定會以平常心、平和心來面對現實社會,以修行渡人爲首要,不會以很尖銳、極端的心態來或行爲來面對一切。

  無論是精神範疇還是物質範疇,清淨、淡泊的佛弟子都不會有什麼過份要求,完全的隨緣就份,只會以八正道努力積極地修行、生活和工作,不會爲暫時的好壞而斤斤計較。

  在曆史上,佛教從未發起過任何戰爭,更不會挑起任何爭端和沖突,完全可以做到以德報怨。對于惡人惡境,不報複,不以牙還牙,甚致還會犧牲個人安危來終止惡的延續,盡一切可能地救渡衆生。佛弟子都非常注重心靈的自我救贖和超越,淡泊而隨緣,不會很執著于功名利祿,世俗的好處往往拱手相讓給他人。無論在任何情形下,佛弟子都絕不危害他人和國家的利益,更不會對異教徒和不信佛教的民衆采取極端手段。佛弟子包容一切,是徹底的愛與慈悲的播撒者。如果真有地獄、有火坑,佛弟子一定自己先入,把好的機會留給別人,絕不會破壞現實生活,更不會有異于常態的言行,是幸福、祥和、吉利和清淨氛圍的谛造者。

  另外,世俗所推崇的孝道同樣也是佛弟子最應該盡的本份。在佛門看來,父母的生養之恩是我們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的,因爲若沒有父母這一個殊勝的助緣,我們就難以投胎報得這個人身。像地藏菩薩生生世世都愛示現成孝女救渡自己的母親,使母親因信仰佛法而得以智慧解脫,這在佛門看來就叫做大孝了。那麼,我們由小我推及大我,由自己的父母推及天下所有的父母,我們就應該明白,佛弟子不僅要報父母恩,還要報衆生恩。生命既然無有終始,是生生世世的輪回,那任何衆生,生生世世都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和親人。所以僅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什麼樣的衆生我們都不可以區別對待。

  釋迦牟尼證道後第一句話即是:“奇哉,奇哉,原來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不善待和恭敬衆生,則悖于佛性。衆生、心、佛叁無差別,一切衆生自性本來是佛,我們發心來修行就是爲了要歸回于真如實相,那我們就不應該有人、我的差別。障礙再大的衆生,哪怕魔鬼的佛性,其本有的智慧德相,都同衆生與諸佛沒有分別,我們若以其暫有的魔障,或不同衆生因果報不同所感召的相狀而區別對待,便是著相,這種大執著是永遠證不到菩提的。因此,佛弟子在修行和生活當中,還應該盡量克服這種著相和差別心。所謂業障大的人則更不必灰心了,業障不過只是一種暫時現象罷了,既然諸行無常,只要我們堅持如法修行,肯定就會不斷地減少障礙,自然就會與善法及諸佛菩薩相對應。

  總之,我們應以八正道和《普賢行願品》爲現實生活及修行的總綱領,此應爲一切修大乘佛學之人必修的課程,因爲一切諸佛菩薩均由此出……誠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術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26:有爲和無爲

  客觀地講,有爲與無爲之辨證關系並不是靠理解來了知的。我們只要不識空性,未能明心見性,首先就無法真正地了知什麼才是無爲法(此乃屬于勝義谛範疇)。所以我們初學者只有望文解義地作一種想像或觀照,一般只有明心見性之人才會如實地體悟和修持。再說,佛學中的這些名詞概念及修持,在具體的實修過程中分別又有著許多不同的層次和內涵,須實修實證者才能真實體悟,恕妙澤實在無力具體地描述。妙澤在這裏只是挂一漏萬式的作些譬喻,絕不究竟和准確。請閱讀者不必執著于這些爲圖方便而作的假言。

  比如佛門常說叁輪體空,行善積德後不上心,不求功德,不求回報,不著人我相、法相,不産生道德優勢和自我崇高感等,即可認爲是一種“無爲法”。《金剛經》上有“無著相布施”,意思是我們不要有“我”在樂施好善之念,更不要在意錢物的多少,以及區別每一個受施的物件,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就是無爲法。還有,《金剛經》雲“實無衆生可渡”也是這個道理,我、衆生、法乃大空性,渡衆生時別以爲真有一個“我”在渡衆生,或有所謂的衆生被我的法所渡。其實,從我們凡夫的角度看,正因爲有了那麼多衆生的存在,才成就了我們可以“修行”的一個個驿站,他們使我們不斷過關、取得進步,攢足了善業功德,我們應感謝衆生才對,反過來想,實是衆生在渡我們呢。

  對于一個修行者而言,無爲法已是比較高的層次了。其知見、智慧、德性和修證等,已經層次很高了,超越了許多假相和局限,已沒有無爲、有爲、已沒有我及我之外萬法的對立,也無出世與入世之分別,無謬見。此等人離覺悟已是不遙遠了。

  有爲法很好理解,有爲即有“著意”。爲了達到某一目的或效果,事先立一個目標、采取一定的理論或方式方法即爲“作意”。比如,一個人無法入睡,爲了入靜,只好心中默數,即把心思雜念歸于數數位。因此,凡是采取某一具體方法來對治或改變其狀態時即爲“作意”。對于一個修證佛法的人,他刻意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治自己不好的生理、心理及思維和行爲狀況,即是佛門的有爲法。許多門類的修行都會修習禅定(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以開發智慧和生命潛能),比如打坐入靜、守丹田、持咒、觀想、觀像、控製意念等,都是有爲法。

  從實質上講,佛法真正的行持核心在于“舍”,舍即放一下切(不是狹義的布施、割舍)。尤其是指放下心念與意欲上的一切執著。能舍我者則能舍法,這就是無爲法。刻意如法去做,肯定沒有錯,此爲有爲法(世俗谛),有爲法修持到了一定程度(尤是明心見性後),一切自會水到渠成,那便生出了無爲法。從實際的行持上來看,有爲、無爲的分別在于“心”,不在于事相。本然地無心而應則爲無爲法,“心”無所住的“有爲法”就是無爲法。這個無爲不在別處,它只能通過有爲而安立,所以二者不可斷然分割。

  如法是有爲,不著法是無爲。凡是法即依因緣而生,因緣消失,法不可執取。沒有一個法孤立存在和永恒實有。如果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千切別扯談什麼順其自然,什麼無爲,那不關我們的事。一個人只有吻合于“道”才是自然,並非縱容自我就是自然。縱容自我叫我執…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