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P30

  ..續本文上一頁),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爲根本。作個譬喻,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滅賊。

  菩薩是從平凡人做起,一直到成佛爲止,共有五十幾個階段。到了等妙覺大菩薩果地時,智慧神通幾乎與佛無異,離成佛便只有一步之遙了。修大乘六度者,應常以“叁輪體空”作觀,不著于“人、我、法相”,比如單就布施而言就是不住相布施,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叁輪”,我們行施後,此叁輪相皆不存于心中,這就叫叁輪體空。日常中即便我們還做不到叁輪體空,也是應以“觀照”的功夫,觀到叁者“本性”的皆無所得,漸漸達到叁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從而得到無限的福慧功德。六度皆是有“叁輪體空”的,此才合于“般若實相”。因此,修行人所修六度法,只有不執著「人、我、法相”叁輪才可算是波羅蜜,否則就只能得到人天有漏的福報,那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另外,一般來講,行大乘菩薩道是以因地修行時的發心和願力大爲標准。凡有能發自渡渡他、自利利他的心,便是菩薩(稱因地菩薩)。一般情形下,初地以上菩薩才是有了果位的菩薩(稱果地菩薩),而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便爲不退轉菩薩,即再入俗世也不會再迷失自己。至于有否斷諸惑,得神通,是另一碼事,所以菩薩中,有許多是凡夫相狀的人。而阿羅漢則是以求自己解脫,斷諸惑,得神通爲標准(但有種慧解阿羅漢也沒有神通),能斷盡叁界見思惑,得六神通者便是阿羅漢(稱俱解阿羅漢),所以阿羅漢位中,皆是聖者。菩薩之所以高于阿羅漢者,是因爲大乘高于小乘,發心大高于發心小,並不一定神通會比阿羅漢高。阿羅漢之所以低于菩薩,是因爲阿羅漢爲小乘修行,最後仍要回小向大,修大乘菩薩道才得以究竟圓滿(成佛)。

  不過,從根本上講,大小乘之別也是一種方便假說,在現實中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輕看小乘修行,或對小乘修行說叁道四,更不可以憑凡夫的見地去揣度小乘聖人,因爲我們尚未開啓出基本的覺慧,予人予事只是以自己所見所聞的現量爲准,其實,普通人能斷盡叁界見思惑嗎? 如果我們連小乘也達不到,又何來大乘?沒有小乘爲基礎,大乘也不會成功。只要我們不肯如法,別說當阿羅漢這樣的聖者了,怕是來世連人身也保不住(那就無從修道了)。

  阿羅漢已完全熄滅各種煩惱,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于已斷煩惱和證得涅槃果(稱有余涅槃),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指無爲而修),故阿羅漢又稱爲無學聖人。佛經中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即是此種聖人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六道輪回之果報了。從修學的完整性來講,小乘四果大阿羅漢與佛無異。從修行的徹底性來看,阿羅漢只是沒有佛的覺行完美和圓滿,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而阿羅漢則只稱“正覺”。打個並不妥貼的比方,二者都有本科學位,但佛是北大畢業,阿羅漢是地方成人大學之類畢業。我們凡夫則是幼稚班或小學生。

  其實任何人,只要肯入佛修行,無論大乘、小乘和中乘(獨覺、緣覺稱爲中乘),都是在向終極的究竟圓滿靠攏,我們並非要以此釋迦牟尼已證悟的“果”及傳法,“倒果爲因”去“丈量”或“栽定”誰是小乘、大乘。除了佛,誰也“經不住”這種丈量。我們只能說盡可能地如法修行,多要求自己,少管別人,除了勸善,最好少造口業。我們別以爲自己讀了幾本大乘經典,或受了菩薩戒就是在修大乘了,只要修不好六度法,做不到叁輪體空,我們就談不上是在行大乘菩薩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小乘或人天乘(到頭來怕連小乘聖人的果位也保不了)。而小乘聖人只要回小向大就是大乘。說到底,管它什麼大乘小乘,那都是爲行方便而作的假言,只要行持得好六度法,攢足了福慧功德,誰都是可以成佛的。

  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只有證得“漏盡通”的人六種神通都具備,但除了普渡衆生示現方便外,已無以爲用。除此,衆生的神通不但沒有“漏盡通”,其余的神通還有著許多相對性和不究竟。只有佛的六種神通才會究竟圓滿。

  1、以下簡介六神通:

  (1)天眼通:

  一般來說,佛家概括性地分類六道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越右者爲修行越好的人來世所投生處。其中,色界天以上的人,其身體構成純淨(已非地球人類之物質身體了),其眼根可知遠近粗細之形色,並可看到六道衆生在何處死、又于何處再度投生。這種能打破不同空間屬性的眼功就稱爲天眼通。現今催眠家亦對此有論述,日本人稱之爲千裏眼。其來源,有“修行而得”與“投生而報得”二種。

  (2)天耳通:

  修行人于禅定中,能聞六道衆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謂天耳通。比如一些修行人能“聽” 超聲波和次聲波,其耳根對應聲波的頻率範圍已超出常人,有的還能超越叁維空間。

  (3)他心通: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知道其他衆生心中在想什麼的特異功能。

  (4)宿命通:

  一般而言,就是指沒有隔陰之迷,能夠了知自己以前投生在何處、作過什麼事等的特異功能。某些氣功師和算命先生一定程度上也有此神通。據《楞嚴經》所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至少可回憶起數百、數千生的事,甚致可回憶起宇宙所有衆生的前世。而佛則是對一切衆生在一切時間、空間上的生命存在都洞悉無誤。

  (5)神足通:

  可分身自在往來、行事的特異功能。絕對來講,就是“成佛” 時法、報、化叁身成就中的化身成就。相對來講,什麼意生身、陰神陽神等出竅也是一種神足通。

  (6)漏盡通:

  漏盡通者,佛學修行之極致,諸漏斷盡的無礙者。成就此漏盡通,限于叁乘之聖者(即大、中、小叁乘)。只有有了漏盡通,人才永不會墮落,此爲所有修學佛法之人所得的終極成果之一。

  2:爲何佛門禁止佛弟子追求神通?

  佛世尊當年傳法時處處在示現神通,古往今來一些高僧大德們也同樣如此。可爲什麼佛門一再禁止佛弟子追求神通呢?這首先是因爲神通同智慧解脫是兩碼子事,其次是我們凡夫修行求神通的根源在于心之“貪得”,由此心地來修行,爲害甚大。

  扪心自問,世上的人沒有不想要求神通的,但是不知道“神通”之自性,因而盲修瞎練,誤己誤人。衆生的神通,屬生命本有的機製和屬性,譬如燈之有火,火本有光,火不發光者,非無光也,其咎在阻礙不通,爲血肉身軀,五蘊、六根、六塵所遮蔽,有“體” 而不起“用”。可惜一些人不懂得這個神通的道理,或懂了後也超越不了心性,總以爲自己神奇和不得了,白白走彎路。因此佛弟子一定要以平常心來看待神通。

  在末法時期,會神通者滿地都是,但就“神通” 的性質、來源、功力的高低,又有五種:a、妖通:如狐狸老蛇所變、木石精靈依附之類。b、報通:如鬼神逆知,神龍隱變,或宿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視聽方面的特異功能者之類。c、依通:如乘符往來,藥餌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的形式等類。(藉由“催眠”來回憶前世,應該是屬于此一類。)以上叁種,也假名爲神通,其實並非真通,因爲不究竟,層次極低,肯定有退轉不靈的那一天。假如心性低,人品不好,以此造惡業,惡報更大,必墮叁惡道。d、修通:叁乘聖者修戒、定、慧叁學而可得六神通;氣功外道仙人修禅定而只得五神通。e、變通:叁乘聖者以神通力變現種種運用的現象或境界。

  一切神通僅是智慧的一種“附産品” ,是生命本來就俱足的潛能,也就是同佛性一樣,是人本來就有的機製和屬性,我們切記不要顛倒是非、本末倒置。佛家于“漏盡通”先下手(以善慧爲本),以道爲“體” ,而其他五種神通爲“用” (不過僅是渡人的方便示現,不會有其他任何目的)。世間法爲有漏,出世法爲無漏,通于二者,概不染著一切,名曰漏盡。所以修行者必須先明心地、開發覺慧,證得真空以爲“體”,然後緣化萬有萬物,無心應物以爲“用”。

  按《寶藏論》中所述,智有叁種,一真智,二內智,叁外智。博覽古今,通達俗事,是外智。割斷煩惱,心意寂靜,乃小乘、中乘弟子所修,是內智。這兩者都不究竟,真智是聖凡不二(漏盡明),體用如如。因此“漏盡通” 又叫道通。佛弟子的修行,道通爲“體”,其他五種神通爲“用” 。未得“體”而起“用”,只知“用” 的靈驗,卻無慧力洞悉其“用” 的因緣、因果,必致造業墮落,必招惡果。此“用”的層次、境界肯定就不能究竟和圓滿。只有證得佛果,出“漏盡通” 後,以根本慧,明其根本,起“用”其余五種神通才是無上正道。

  37:如何做功課?

  修行除了萬事萬物中砺練心性,還應做功課來以維持心性,訓練禅定。同學生做功課是一個道理,我們自然應該盡量努力、精進,把求取大智慧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把做功課看成生活中同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的內容。時間充裕者最好訂一個計畫,比如早、晚各一次定課,每次半小時等等。當然,具體的功課次數及時間長短,應依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本處僅針對在家人而言,因爲出家人自有其特定的規定)。

  修行的法門很多,說到底開始都要入靜修定,人在禅定中才可能開慧證果。根性不同,相應的法門也不同。一般來說,爲了穩妥起見,想修密宗、禅宗的人最好有明師指點,因爲許多突發的魔境和不妥之狀態,初學者、不相應者僅憑自己的知見與心性是無法控製和把握的。當然,有足夠的定力和慧力的人,也有可能自己認證和空掉那些魔境與不妥之狀態。但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和人際圈子內,據我所知,這樣的人幾乎很少。尤其是密宗,雖然很殊勝,但沒有根本上師的傳承和指導最好不要自己獨修。因此,想修密宗、禅宗或其他法門者,無緣遇到上師或老師時,最好不要放棄淨土法門。

  其實顯密是不…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