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其主要動機,都是爲了滿足那被寵慣了的欲望。
每一個佛教徒學佛的目的,都是爲離苦得樂,而得樂之法,在于人對世間實相,是否有真正的了解。要了解世間萬有實相,就必須依賴洞察能力所激起的智慧,把萬事萬物都照得清清楚楚,使人能洞見萬有之本質,而對一切事物有正確的了解。無論我們所欲求的事物,是那一種的世俗利益—例如錢財、地位、名聲,或是來世利益,或是大衆的利益,佛道之果,涅槃—唯一使它們實現的辦法,是以洞察能力和正確的知識,來進行尋求的任務。人是依著智慧才能進步和發展的。在經典內曾經提到,人是能夠從洞見諸法而淨化自己的,除了這個方法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途徑。通往自由解脫之大道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洞察能力。在世俗語言之慣用法,我們依著自己的性別、職業和身份,口稱自己爲某君或女士,或依著身份而自稱自身爲主人、仆人、上等人、下等人....。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假設罷了,或是一種方便的了別之法,千萬不可執著那假設的身份。如果我們真的信以爲真,那麼,我們將會跟那些臉上被泥土掩蓋的蟋蟀一般紊亂,互相亂撞亂咬,直到死去爲止。當我們的臉被“塵土”掩蔽著,或是當我們面對各種不正見時,我們也會像那可憐的蟋蟀一樣的迷惑和錯亂,甚至做一些在普通情況下無人敢做之事,例如殺人放火。因此,我們不可盲目地執著自己在社會上所占有的身份,和那些似是而非的世間“真理”,它們只不過是人們在社會上,爲了方便而采用的假設罷了。
那麼,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和處理那些生活上所缺乏不了的金錢和財物呢?我們應該把它們當作一種假設來看待—一種無實質可求的身外物—才能使我們省悟到,那含有妄執之意的說話方式,是多麼的無意義。例如“這是A先生的地,那是B先生的別墅;這是某某人的....,那是某某人的....。”社會上的法律,能照顧我們的擁有權,用不著我們妄執著那個“我的”、“你的”、“他的”的觀念。我們應該只爲了方便才擁有一切事物;同時,我們必須是一切事物的主人,不能放任它們操縱著我們。我們必須置身于萬事萬物之上,以它們爲奴。但是,如果心一傾向執著,我們就逐漸變成它們的奴隸。情勢就是這樣容易反轉過來,因此,我們不得不謹慎小心,以正確的態度和心思,來看待和處理萬事萬物,才能奠定我們身爲主人的地位或身份。如果我們稍微大意的話,失陷于煩惱的羅網,是一件很有可能發生的事。若然,我們將被折磨而感到無限痛苦。
當我們真正洞見人生之虛幻不實,我們會開始逐漸地放棄徒然的妄執(NIB-BIDA),身心也隨著自由起來,不再受事物的束縛,因爲,我們開始醒悟到那妄執的心理是多麼的愚蠢。然後一種自然的緩和(VIRAGA)亦開始自動的湧入,軟化及打開了各種妄執的緊結,有如一條被打緊了結的繩子,剛被解了結似的。或好像一匹深色布被浸在退色藥水裏,那匹布的顔色漸漸褪化在水裏,而布也漸漸地褪色,直到成爲白色或近乎白色的布。佛稱妄執的退化、松開和消失爲“解放”(VIMUTTI)。它是一個極爲重要的階段。雖然,它並非最後的階段,但它是步往徹底解放最重要的一步。
解放了的心境,是純淨而毫無汙染。心的淨化(VISUDDI)能使心境平和和冷靜。佛稱這種平和和冷靜爲“安甯”(SANTI),相等于涅槃。
涅槃曾被譯爲“沒有折磨工具的存在”。另一個譯義是“徹底的熄滅”。因此,涅槃有兩個很重要的意義,這兩個譯義的並合,指示了一種完全擺脫痛苦的情況。除了這兩個譯義之外,尚有別的譯法,例如“痛苦的消滅”,“汙染的徹底消除”或“痛苦中止之狀況”。雖然很多不同的派系都采用涅槃這名詞,但是其義卻因各派系而異,有些派系甚至把涅槃譯爲“完全的溶化于肉欲”。佛陀把涅槃譯爲“一種從洞見世間萬有實相而斬斷妄執,以及擺脫了束縛、折磨和痛苦的情況中,而生出來的自由”。換句話說,涅槃就是擺脫了妄執和一切痛苦,而獲得真正的大解脫之情況。佛說世人誤以世法爲樂,而世法皆無永恒性,無時不演變有何可樂?唯有修集世間善因,省悟萬有之無常、無我性,認清宇宙實況,面對現實,努力淨化身心,排除煩惱雜念,證入涅槃妙境,方可算是真正的解脫之樂。
心境升華而涉入涅槃之後,人應該懂得以那無私之精神,爲社會服務,替衆生解除痛苦,消難消災,使衆人都能涉入那無爭無執境地。佛陀指明善惡業的推動力,是出于各人的內心,因此,各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心是培養完美和健全人格之重要關鍵。只要人心一向善,人人都奉行五戒、八戒、或十戒,身、語、意無時不存善、行善,內心定會被淨化,如此則不難于了悟緣起,斬斷無明羅網而使佛性顯現。如每人皆能如此奉行衆善,這娑婆世界定會變成極樂世界,始不負佛之本意!
第八章 七淨化
—“毗缽舍那”的四個階段及圓滿知識的九步驟
(一)擺脫錯誤的觀念
(二)擺脫疑慮
(叁)了別正道的知識和觀察
(四)通往正道的整個進展之知識和觀察:
1、緣起說
2、退化或分解的知識
3、懼畏之警覺
<, font >4、警覺到危險性
5、醒悟
6、欲求自由
7、爲逃避而掙紮
8、鎮定
9、齊備領悟四聖谛法
能擺脫錯誤的見解是一種淨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解脫—從所有的邪見擺脫出來,而獲得的大解脫。那邪見包括了很多缺乏理性的信念,例如對巫術的迷信和崇拜,或者誤以爲人生短暫,應該盡量追求五欲的享受,或以爲自己必有一個“自我”,不能省悟到那身軀,只不過是四大的和合而組成的,反以爲還有一個叫做“靈魂”的東西,能從身體進進出出,卻不曉得那只不過是五蘊之聚集,而發起精神和心理上的功能罷了。心存邪見的人,往往有迷信巫術或聖迹的傾向,因此,他們害怕一切自己認爲是神秘和不可思議的事物。爲了鎮壓這畏意,人發明了種種的儀式來驅逐魔鬼,而無知的迷信者妄執著那些儀式,深以爲是世間妙法。無可疑問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和信仰。能舍棄這類邪見和錯誤的見解,就是一種淨化,也此是涉入“毗缽舍那”功夫的第一個階段。
擺脫疑慮是反省的功能,人如果對種種激發或促成事物的存在和毀滅的原因,做深深反省,其結果必是清晰充分的了解,特別是在還沒反省之前,心內早已沒有妄執邪見的存在,我們可以詳細的觀察那無知、欲念、妄執和業力等,是怎樣的産生和互相牽連演變,以致構成凡人的身心。如此的觀察,能使我們明白“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緣起說的意義,並助我們消除所有的誤解或疑慮。
在修行“毗缽舍那”正定之系統中,導師們指出大約二十至叁十多種修行者會碰到的疑慮,所有的疑慮,都是屬于對“自我”的存在所發生的懷疑。例如懷疑在目前這一刻,“自我”是否真的存在,以及過去的自我,是否真的曾經存在,或者懷疑在未來的“自我”會不會繼續存在,如還存在的話,那麼,它將以什麼形式而存在著?唯一解除這些疑慮的辦法,是讓修行者醒悟到諸法無我之法印。當懷疑障礙一消失,“毗缽舍那”的第二階段也完成了。隨著疑慮的解除,那了別正道或邪道的知識會此刻浮現,但在它還未浮現之前,修行者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不過那是任何人在修“毗缽舍那”的過程中,通常都會碰到的現象。當心境正處于一種深的專注狀態之際,有一些陌生和奇異的現象很可能現起,致使修行者感到敬畏。例如一種令人驚異而生動的光華,可能會出現于修行者“心眼”(肉眼是閉著的)。如果修行者大意的話,他會以爲自己已修得了“毗缽舍那”正定的“定果”,他會恭賀自己說:“這是一種超自然的境界,這對我來講已足夠!”但是他不知道那現象,就是一種邊徑或一條行不通的狹道。另一種可能産生的幻境,是一種“喜悅”和“滿足”的感覺會不斷地流溢于心內,直到致使專注的心神失去反省作用爲止,但是修行者可能還沾沾自喜,以爲自己正體驗一種不可描述的禅悅,他甚至以爲那就是涅槃的境界!這般的誤解,只有通往涅槃之途徑被堵塞,如果修行者再想往前進,那已是不可能的事,因爲他已碰到阻擋智慧的絆腳石;更有甚者,就是那能洞察身心本質的能力,可能誤導修行人涉入一種自我滿意的境界,使他誤以爲自己在禅定方面,已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並致使他變成過份的自信。有時候,他可能利用所修得的精神定力,使自己的身體能直直的、僵硬的坐著,其結果是反使精神定力只專注于身體的僵坐姿態,而失去反省的警覺。雖然如此修行是徒然的,但是很多修行者通常都不介意,反而認爲它是一種超自然的能力,甚至把它當作禅果來看待。
另一種極容易發生之情況,是一種修行者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入神狀態的快感。這入神狀態會激起身心迷醉的極悅,所有的問題,至此也會暫時消失,而使修行者誤以爲自己已修得了解脫之道。毫無疑問的,這誤解是項重要阻礙。不過修行者終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爲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入神迷醉之狀況會退化,修行者會從那迷醉中“醒”過來;醒著的情況適合反省作用,修行者必能透過反省,而覺察到自己的錯誤。
還有一種阻礙,是跟信心有關系的。修行者在修行以前所缺乏的堅強信心會開始生起,並穩固于心內(例如對叁寶的信心,或是對自己創發的理論所抱有的信心),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修行者會對佛教産生過份濃厚的滿意之感,甚至達到極端的程度。由于感性的成份太重,修行者不會爲任何好意的指導所動,倒以爲自己已修得道果。以上所略述的錯覺、幻境和誤解,都是修行“毗缽舍那”的人容易遇到難關。在最初的階段,修行者可能會以爲那些幻境是禅境,一旦他…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