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沖破難關,他會毫無猶疑的即刻斬斷那虛幻的羅網,步向正途。這有關正道或邪道的知識是修“毗缽舍那”的第叁階段。
在修行者尚未把握有關正道的主要知識前,他必須時時刻刻的警覺著,護持身心,以避免陷入邊徑。一且他認清了正確的修行途徑,其余所該知曉的修行秘訣,會自動地順勢發展。到那時,修行人的心境會一步一步的進展著,升華著,同時使他能夠清楚的了解事物的本質而放棄一切執著,從此,就能夠活潑和灑脫的應付生活上的一切。有了正確的了解,修行者也可算是齊備了領悟四聖谛的條件,因爲他已從修行的進展過程中,獲得了一些淨化。這是修“毗缽舍那”正定的第四階段。佛滅後的一些導師們,把其余的進展過程分爲九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
1、“毗缽舍那”開始正確的發展著,而修行者已徹底細察生、老、病和死之現象,此時,修行者必須把精神集中,專注的思考緣起緣滅之理論,領悟到世間所有現象的遷流變化,相續不斷的生生滅滅,又起又伏,好像海面上那燦爛耀眼的反光,又像海浪般于一刹那間形成,卻又于一刹那間破滅。這就是“緣起生萬法,緣散法即散”的定律(UDAYABBAYANUPASSANA-NANA)。修行者專注的、持久的反省諸法實相,直到完全清楚的領悟到緣起說之義,洞見諸法而深信于法性,最後甚至能放棄一切妄執。這是沿道進展的知識和觀察之第一步驟。
2、如果修行者在同一個時候,把因緣之和合和離散這兩項合起來觀察,他可能無法很清楚的領悟其義,不如把它們分開來分別的觀察,要來得容易。在此階段,可把其中一項置于一邊,即先把“萬法因緣生”放在一處,只專心觀察“離散”。這樣的作法能使他洞見離散和腐化的過程,最後他將開始發覺到“腐化”和“離散”。對緣起緣滅有所反省,也就是對萬物的腐化和離散有所了解(BHANGANUPASSANA-NANA),這是沿道進展的第二步驟。
3、接下來的第叁階段,是畏意之産生。修行者一旦對腐化和離散,有了相當的了解之後,一種懼畏的心理會隨之而生。所有存在的現象,無論是在欲界、色界、或無色界,都被視爲可怕的事物,因爲他們都逃不了腐化和離散的事實。久而久之,那畏意會被另一種真正的恐懼所取代。這是修行者的警覺心理在作怪,它使修行者除了恐懼以外,再也看不到什麼。他對一切都感到恐懼,就好像它們是毒藥,或是能致命的武器,或是一群凶猛的強盜,分布在這叁界內。這對世間存在的現象所産生的懼畏之警覺(BHAYATUATTHANA-NANA),是修行的第叁步驟。
4、緊接下來的是另一種警覺—修行者會警覺到萬物皆有隱藏的危險性質。他會感覺到跟萬物有所牽涉是危險的。它們有如充滿了猛獸的森林,極不安全而且必須提防這種“危險”的警覺以及提防(ADINAVAN-UPASSANA-NANA),是第四步驟。
5、當修行者把萬物都視爲具有危險性質,則醒悟會立刻被激起—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像一間被大火燒光了的屋子,沒剩下什麼,只有灰燼或是空洞的軀體,根本不吸引人—修行者會對一切萬物失去了迷戀心。這種醒悟(NIBBIDANUPAS-SANAA-NANA),是修定的第五步驟。
6、隨著醒悟的生起,另一種想擺脫萬物糾纏的感覺也會跟著浮現,換句話說,修行者想“沖破”一切糾纏和束縛,以便得到一種真正的自由。那對自由的需求是很強烈的,好似一只在蛇的口裏拼命掙紮的青蛙一樣,或者像跌入陷阱的小鹿拼命亂撞和掙紮,渴望能重回到自由的懷抱裏。這想擺脫苦惱的欲想,是修行的第六步驟。
7、修行者想逃避的意志如已堅定,緊接著是尋找逃避的途徑。雖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現象,但是他有逃出自然界的存在現象之環繞的必要,特別是在他仔細的反省之後。因爲他已醒悟到妄執世間一切事物是危險的、可怕的,它只能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他也發現到那些欲望,就是把他縛住的鐵鏈。他不得不尋找軟化欲望的方法,一旦欲望被軟化,他會即刻完全的毀滅它,而投奔自由大道。
有一個譬喻:有一個人走到他捕魚之處,從捕魚的網內抓出一條蛇來,但他卻以爲是魚,有人告訴他那是蛇,他並不相信。直到他遇到一個很有智慧和慈悲心的老師,那老師指引教導他,他終于發覺他所抓到的是一條蛇。然後他因爲感到害怕而尋找殺蛇之法。他緊抓住那蛇的“頸子”,把蛇高舉過他的頭頂,一圈圈的轉著那條蛇,直到它感到無比的暈眩和衰弱而終于跌下來死去。那蛇就好比人的欲望,在最初的階段,人把蛇當魚看待,意即人把自己的欲望,當成一樣值得追求或獲得的事物,一旦醒悟到那欲望是有害于己,因根本不值得追求,才頓時醒悟到那欲望原來也跟毒蛇一樣,能毀滅自己,因此,不得不尋找方法毀滅它。
如果,一個人沒辦法減低聚集的欲望,那麼日子一久,他更加無法消除它們。欲望之力量,遠超過可用于毀滅它的貧乏之知識。因此,我們有增進和發展知識的必要,以減輕欲望所引起的痛苦。我們必須時時觀照,並省悟無常和無我之實理,因爲唯有這樣的反省,才有助于斬除滋養欲望的營養輸入,使欲望一日又一日的減少。我們有必要建設自己崇高的品格,才能斬除那好似高山的欲望—雖然我們比那高山要矮得多。我們面對欲望的情況,就好像一只小鼠面對著必須殺死一雙老虎之重責;當然那老鼠必須以機智戰勝大老虎(例如采用各式各樣的用具和技能來對付那只大老虎,直到它筋疲力盡爲止,這樣比嘗試直接跟老虎相鬥要要好得多。)這渴求逃避之路,是修行進展的第七步驟。
8、欲望的衰退,必使修行者漸遠離和放棄一切染著及妄執。緊接著修行者必須培養正解,也就是嘗試涉入“空性”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修行者會領悟緣起性空和假相幻用之義,既然有爲法和無爲法畢竟空,那有一事物值得妄執呢?明白了萬有之空性而又能時常省悟和觀照,將使修行者的心境超脫于欲望之上,不爲一切事物所動。這種洞見事物真相之境況(SANKHARU-PEKHA-NANA),是第八步驟。
9、不爲任何存在現象所左右的心境,已具備了悟入四聖真谛(SACCANU-LOMIKA-NANA)的條件。在第九個步驟,修行者已准備斬斷縛人于深深苦海之鐵鏈。從鐵鏈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的修行者,再也不是拼命追求五欲享受的凡夫,他已把自己的心境提高,而達至聖賢崇高境界。
這按步修行正定的方法,不但能促成心境的升華,而且還能指引修行者涉入最高的境界—涅槃。
第九章 解脫前後的境界
“毗缽舍那”是一種精神的訓練。它以提升心境,直到一切痛苦無法侵擾的境界爲目的。修行者在涉入那種境界之際,心已無所執著,世間事物,再也無法使他盲目地迷戀或厭惡,他的心境已跨越世俗狀況,進入了超世的境界。
爲了要明白這超世境界,我們必須先明白跟它相反的“世俗境界”(LOKIYA-BHUMI)。在這世俗境界內,萬事萬物控製了人類的心。世俗境界又可分爲叁類:(一)欲界;(二)色界;(叁)無色界。這叁界總起來一共有二十八天,每一天都住有飲食起居、生活習慣、精神嗜好之傾向以及壽命相異的天人。我們所住的這一界是欲界,即以粗重的欲望爲生活方式。欲界的梵文是KAMAVACARA-BHUMI,其義是心尚滿意于世俗的各種享樂之境界。在欲界的六欲天上,人對俗欲的嗜愛會轉微薄;到了色界的十八梵天,那粗重的俗欲,會被一種光明的形色和禅悅所取代,這禅悅是以光明形色爲專注的對象而顯現的。從色界(RUPAVACA-BHUMI)再上去無色界(ARUPAVACARA-BHUMI)的四天,一切光明形色被迷醉于禅悅之境界所取代。但是這種迷醉于禅悅的快樂是短暫的,因爲隨著定力的衰退,痛苦還是照舊能侵入。
一個俗人,能依定力的強弱,在任何時候落入這叁界的任何一界。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出家尋找甯靜和安樂的人,可隨處在森林裏發現。他們住宿林中,修行不同階段的禅定,但目前的印度,已很少有這一類的人了。
在超世境界生存的人,可分爲四階段的道與果,即初果“須陀洹”(SOTA-PANNAA160),華譯爲“預流”,意思是准備入聖果之位;二果“斯陀含”(SKIDAGANI),華譯爲“一來”意思是死後升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人,然後再重回到人間投生一次。叁果“阿那含”(ANAG AMI),其義是“無還”,即不再來人間受生死。第四果是阿羅漢(ARAHANT),中文譯爲完全美好的人,或已解脫生死的人。這四種崇高的人所置身的境界,是“超世”之境界,“超世”之義,就是“高高地在世界之上面”,這是指心的“超世”,並非身體。唯一辨別“超世境界”的四種界限,是嘗試覺察正在被除掉的各種不同的精神雜質。佛陀把這些雜質分爲十種,稱爲“結”(SAMYOJANA)。人類以及一切衆生,都被系縛在這個世界,如能斬斷這些結而超脫出來,他將獲得心境的自由,亦即達到超世的境界。
在這十種系縛我們的結中,第一種是“自我”的信念(SAKKAYA-DITTHI),亦即誤把“身”與“心”當作“自我”。通常,任何一個人是不會注意到身與心的本質,而毫不考慮的把“身”和“心”拼合起來,當作“自我”。“自我”的信念,是屬于天性,每一個人都以爲“我”,就是一個擁有“自我”的“我”,從來沒有人對這個“我”或“自我”的存在發生過懷疑,在佛陀悟道之前,也沒有人能把這個“我”看得透徹。當然,“自我”的觀念,就是生活的推動力,不過很遺憾的,它也是自私自利的出發點或根源。佛把它比喻成十個腳鐐的第一條腳鐐,也是我們應該斬斷的腳…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使比丘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