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七二年于美國加州叁藩市金山禅寺
佛法界
菩薩法界
緣覺法界
聲聞法界
天法界
阿修羅界
人法界
畜生法界
餓鬼法界
地獄法界
如意魔女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如來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人;應觀法界性,如來唯心造。”你笑我念錯了?是不是?
“若人欲了知”:若,是假設。人,就是一切的人。欲了知,欲了知個什麼呢?欲了知——人怎麼樣做人。
“叁世一切人”:說“我聽說是“叁世一切佛”,師父怎麼念成了“叁世一切人”呢?”人就是佛嘛!人,你叫他是“佛”,也可以的;佛,你叫他是“人”,也可以的。爲什麼呢?人,可以成佛;佛,是人成的。所以你若說是“佛”呢?沒有人懂。“什麼叫“佛”啊?”沒有人真正知道。你若說是“人”呢,人人都知道是有個“人”。那麼知道有個“人”,就好辦啦,也容易了。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佛”。說那我是不是佛呢?你也是佛;他是不是佛呢?他也是佛;我是不是佛呢?也是佛,卻是還沒有成的佛。成了之後,那是一個真佛,現在是個假佛。假佛也可以做真佛,真佛又可以做假佛。所以爲什麼說一個“若”字呢?這個若,就是一個假設之辭,你不要那麼固執,把它看得那麼認真。所以說,假設你這個人,要明白、要了知“叁世一切佛”。叁世一切佛,都是人成的。
“應觀法界性”:你應該看看這個法界性。不是說那個法界的性,法界有什麼性啊?法界若有了性,那還叫法界嗎?這說的是法界的衆生性,衆生啊!各人有各性,你有你的性,我有我的性。說這個性,你不知道。你的脾氣就比我大一點,我的脾氣就比你深一點。你說是不是?不一樣的。
這法界的衆生,各有各性。豬有豬性,馬有馬性。豬,它就姓豬;馬,就姓馬;牛,就姓牛。各有各“姓”,那是姓名的姓,這是性格的性,男人有男人的性,女人就有女人性,各有其性。那麼有的歡喜吃甜的,這是有個甜性;有的歡喜吃酸的,就有個酸性;有的歡喜吃辣的,就有一個辣性。啊!有的歡喜吃苦的,那麼我們大家就有一個苦性在這兒,你說是不是呀?我們行苦行。一行苦行,這個修行也是苦行;到了過堂吃飯的時候,也是苦行。行那苦行呢,大家就都不要落到人後邊,要跑到前面去,那麼過堂那個苦行,誰都要跑到前面去,你看是不是?
你研究研究,各有各性。樹也有樹的性,花有花的性,草有草的性,各有其性,所以說“法界性”。不是說那個法界有性,是法界的衆生性。你們現在明白了沒有?以前你們都以爲是法界性,現在是那法界之中的衆生性,所以才說“應觀法界性”。
“如來唯心造”:本來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因爲前面講“叁世一切人”,現在最後一句,就給它改成“如來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你心若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歡喜菩薩,就行菩薩道,成菩薩。乃至于你心願意墮地獄,你就往地獄那兒跑,將來就墮地獄了。
佛法界
不大不小,非去非來;
微塵世界,交映蓮臺。
今天還講這個十法界。第一個講到佛法界。這佛法界,我們到紅木城那兒去講過這個“佛”。我在那兒對大家就講,英文叫Buddha,Buddha,Buddha!我因爲很愚癡的,耳朵也很聾的,就聽成一個“不大”。本來是Buddha,我說“不大”,這個“不大”是什麼?是佛。那麼有一個教授就很歡喜這個講法。所以講完了,他對著我合起掌來就叫“不大”。
這個“不大”,就是沒有貢高心。佛就沒有貢高心、沒有我慢心。英文也有一個貢高的樣子,就叫“I,I,I”,佛沒有“I”,這“I”的中文就是“我”。我!我!我!我!我!什麼都是我,左右前後、上下四方都是我,這個我,啊!太多了。因爲“我的”太多,就大了;佛呢,因爲沒有我,所以就不大了。你聽這個講法怎麼樣呢?那麼小不小呢?也不小。若不大,可是他會小,那也不是佛了!那麼又不小,所以第一句就說“不大不小”。
“非去非來”:也不是去了,也沒有來;就是“來而未來,去而未去”。爲什麼說非去非來呢?因爲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你若說他去,去個什麼地方?你若說他來,又來到一個什麼地方?根本他的法身是周遍的,所以說非去非來。那麼是不是就在我們這個世界呢?不是。不是單單就在我們這一個世界,這個法界是所有微塵微塵那麼多的世界,無量無量、無邊無邊那麼多的世界,都是佛的法身。所以說“微塵世界”:像微塵世界那麼多。
“交映蓮臺”:交映,就是這個法界的佛這個光,照著那個法界的佛。那個法界佛的光,又照著這個法界。交映蓮臺,佛在蓮臺上坐著,互相放光動地,耳朵也放光,眼睛也放光,鼻子也放光,舌頭也放光,牙齒上又放光,不但這麼多的六根門頭在那兒放光動地,每一個毛孔上,都是放光動地的。每一個毛孔又現出來微塵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就在那一個毛孔上,所現出來的。
那麼每一個佛都是這樣子地放光,無量無邊的。但是和電燈一樣,你那個光也不沖突我這個光,我這個光也不沖突你那個光。不是說:“啊!你放那麼多光,我的光沒有地方了,這是不行的。”那光與光不沖突,光與光都是和的,這叫“和光”。所以,我們佛教就是和光的,這光與光不相沖突,我們人與人也不要相沖突,所以這叫交映蓮臺。這個交映,就是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又照著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和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一樣的。帝網重重,無盡無盡,這就叫交映蓮臺。這是第一個佛的法界,是這樣子的。
菩薩法界
有情覺悟,跳出塵埃;
六度萬行,時刻培栽。
第二個,就講到菩薩法界。方才爲什麼我把它換爲“叁世一切人”?就是因爲這十法界都是由人修成的。人,不離現前一念心。所以第二個是菩薩法界。
菩薩法界,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有情”。怎麼叫覺有情呢?這個覺有情有兩個講法:一個是覺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覺悟了,這是一個講法;第二個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這兩個講法我們都有份的;什麼有份呢?有份成菩薩。我們因爲都是一個有情的衆生,我們也可以在這個衆生裏邊,做一個覺悟者。我們也可以以這個覺悟的道理,再去覺悟一切衆生。所以這個菩薩是不錯的,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不單菩薩是這樣子,就是佛,我們也都有份。
“哦!我不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方才法師您說佛就是人成的!那麼我們爲什麼就不成佛呢?”不要說這個“人成佛、不成佛”的問題,你說這個果方他將來會不會長大?果方雖然還是叫“小孩子”,那麼將來他會不會長大做一個人?做人又老了,會不會的?有這個可能,是不是呀?這就像我們現在是小孩子,佛就譬如大人,我們將來長大了就是佛,沒有長大就是小孩子。我們現在在佛教裏頭就是一個小孩子。啊!天天要吃奶,天天要聽法。這個聽法,是特別能增長人善根的,特別能開人智慧的。所以你若能有機會聽法,那比你賺多少錢都有價值。
所以我今天有一個規矩又要立出來,立出什麼規矩呢?我希望以後我們這兒的人,不要那麼多的holiday(假日),不要那麼多的旅行,若放假的日子啊,以研究佛法做旅行,以研究佛法做holiday;爲什麼呢?因爲holiday去旅行,太危險了。啊!你看看!每一個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個,一定是多過一個。那麼多過一個,或者去旅行,就有份的。所以在這個國家,我們要矯正這個風氣。這個國家人人都願意玩,願意去旅行。我們佛教徒就要改善這個風氣。做佛教徒的不要去旅行,不要旅行那麼多。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你說多好!來誦一誦經、念一念咒、拜拜佛,那更好!
拜佛是功德無量的,“佛前頂禮,罪滅河沙”,你佛前拜一拜,你恒河沙的罪業都滅了。“舍錢一丈,增福無量”,但是我可不是教你們舍錢給我,你們要明白。你們有錢,到其他的道場去舍去,那給你們增福是很多的。我們這個地方,因爲我們都是苦惱人,受不了人的供養,若供養一多,我們或者就會死了。若沒有人供養呢?我們這個苦命運、這個苦生命,就多活幾天。你看!我們雖然苦,我們也願意多活幾天,不願意現在就死了。所以你要舍錢,願意舍錢,到旁的地方去舍去,我絕對是歡迎的。因爲其他種福的地方多得很,不需要一定在金山寺。金山寺都是苦惱人,都是沒有福報的人,所以你們在這兒求福,是求不到的。你們不要害怕,我們餓不死!
“有情覺悟”:這菩薩是個有情者,有情中一個覺悟者,覺悟中一個明白者,明白中一個修行者,修行中一個實行者,這就是菩薩。所以說“跳出塵埃”:他若不明白,就跳不出這個塵埃,這個塵啊,太厚了,所以他跳不出去。你若覺悟了,這個塵就薄了,就好像塵土都沒有了,跳出這個塵埃。
跳出塵埃以後怎麼辦呢?是不是就睡覺呢?是不是就吃飯呢?不錯!還要睡覺,還要吃飯,還要穿衣服。可是怎麼樣呢?不是單單就做這些事情。本來你去做工,爲著兩餐,爲著吃飯、穿衣服、住,爲衣、食、住這叁個問題;那麼你跳出塵埃,就不是爲這叁個問題而生存了。那爲什麼呢?爲著要行這六度。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說:“我知道,這布施就是教人布施給我。”不是的,是我們要布施給人。所以那個錢,我們要揀開它,我們不要這個的,這一些個肮髒的東西,我們不要那麼多的。這個錢,是最邋遢的一個東西,你要是和它接近得太多了,那就是塵埃。什麼叫塵埃?這個錢就是塵埃。你能不要錢,那是最清淨了,就跳出塵埃了。你現在是跳出塵埃了,因爲你持銀錢戒。不過你不要再被它沾上。那麼這是六度。
“…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宣化上人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