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程伯淳言今儒讀書卻只閑讀了,都無用處。明道見僧飯以爲叁代盛儀盡在是。張載弟兄二人一時師表關中謂之二張。荀卿因漢宣諱轉爲孫卿。卷十叁:神宗謂司馬光迂闊。尹焯師伊川,行高,有奉诏解《論語》行于世。卷十四:邵康節贊王通。李泰伯《潛書》曰:孔子之言滿天下,孔子之道未嘗行等。陳師道有《春秋索隱》叁卷。
(26)*(孟)宋·張誤《雲谷雜記》卷一雲《管子》非特出于仲,後人從而附益其說者有之。唐人論《鵑冠子》不同。司馬貞《索隱》不知輕重九府爲篇名,又不知輕重篇今存。卷二韓愈論墨自相矛盾。卷叁司馬光嗜《太玄》,诋《孟子》。蘇洵與之正相反。
(27)*(孔)宋王谠《唐語林》卷二雲:大曆以後專學者有蔡廣成《周易》,強蒙《論語》,啖助、趙匡、陳質《春秋》,施士匈《毛詩》,袁彜、仲子陵、韋彤、裴蘊講《禮》,章庭矽、薛伯高、徐潤並通經。建中時熊執易通《易》。
(28)*(孔)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雲:歐陽修以系辭非孔子之言诋之甚力。蘇子由解詩不用詩序。或本後漢儒林傳衛宏作詩序之說。
(29)*(孟)司馬光《涑水紀聞》十五雲:狂人李戒雲:叁皇不聖、五帝不聖,自生尼以來惟孔子爲聖人耳。孔子沒,孟轲以降蓋不足言,今日複有明公(即溫公)可繼孔子者也。余駭懼遽還其書。則此人雖妄亦知乘隙而入者也。一笑。
(30)*(陸、孟、莊)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上記:曾南豐論儒者無以導民,故佛家乘阙而來。陳直齋說蘇洵《辨奸》似及二程。晦庵極力回護。葉水心雲,洛學興而文字壞。呂氏《文鑒》去取多朱氏,主程抑蘇之意故文多遺落。李泰伯不喜孟子。道士褚伯秀有高行,嘗集注《莊》、《老》、《列》叁子。
*按《知不足齋》本學淨名等者,乃李純甫是。武英殿本缺一頁,故致誤。然據《知不足齋》本趙秉文亦有《太元解》、《老子解》、《南華指要》。又《知不足齋》本附錄李純甫撰《重修面壁寺記》一文,頗可見其思想之大概。
(31)dc(莊、陸、王)元·劉祈們日潛志》卷一記:趙秉文學淨名、莊周解《楞嚴》、《金剛》、《老》、《莊》,又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號爲中國心學,西方文教數十萬言,自言莊周而後惟王績、元結、鄭厚與吾此其所學也。雷淵注《易》行于世。卷叁記王郁論學孔氏兼佛、老嘗欲著書推明孔氏心學,以宋儒見解雖高而經世實用不如東漢。僧性英與之遊。卷十叁記:《老》、《莊》之書孔、孟不言楊雄、韓愈排之。韓又未論文中子、李翺以爲粗有理。司馬光論其失,取其長爲補傳。程伊川則以爲其議論盡高,有荀、楊道不到處。
*按《知不足齋》本學淨名等者,乃李純甫是。武英殿本缺一頁,故致誤。然據《知不足齋》本趙秉文亦有《太元戒》、《老子解》、《南華指要》。又《知不足齋》本附錄李純甫撰《重修面壁寺記》一文,頗可見其思想之大概。
(32)*(陸)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五記:歐陽修不喜中說,司馬光酷愛之。
(33)*(孔、莊、孟)宋·葉大慶《考古質疑》卷一謂:伏生與子魚子襄各藏書于壁。魯共王所得字皆古文,與子魚子襄不同未知何據。卷二謂:列子足老子弟子,以其書多載老子之言。老子或者生于幽王之前。卷叁謂:《列子》大要與《莊子》同,不可以寓言爲實。列先于莊,故莊多取其言。劉向以爲穆公時人誤。公孫龍、宋康王事應如張湛說爲後人所增。卷四謂:晏子贈曾子言誤。趙襄子不與孔子並世。墨子假托晏子之言以毀孔子。《孔叢子》诘之是。卷五謂:容齋疑《中說》爲阮逸所作,蓋杜淹所作。文中子世家與薛收事不合。大慶則以爲杜淹、王績之徒有謬,而不可以《中說》爲阮作。蓋阮宋仁宗朝人。《唐書》皮日休《文中子碑》。劉禹錫《王華慶墓銘序》等皆有《中說》之著目也。然《中說》中王氏子弟如王凝福疇不無附會于其間。王肅注《家語》鹵莽。卷六記王聖美難孟子不見諸侯而見梁惠王。《列子》之西極化人即佛,與宜律師所傳所謂周穆王時佛法至中國之說合。
(34)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一雲:六爻如次配六德。歐陽公不信《系辭》,不疑《序卦》。唐刑躊注王弼《周易略例》。卷四記馮道、周頤止帝之慘毒。卷五記黃魯直、黃幾複以爲向、郭陷莊周爲齊物之書,以爲莊周雖名老氏訓傳,其斬伐俗學以尊黃帝、堯、舜、孔子,自揚雄不足以知之。
(35)出(孔、孟、莊)唐·馬總《意林》五卷,節錄《鬻子》、《太公金匮》、《太公六韬》、《曾子》、《晏子》、《子思子》、《孟子》、《管子》、《道德經》、《荀慶子》、《魯連子》、《文子》、《鄧析子》、《範子》陰陽曆數、《胡非子》、《墨子》、《纏子》、《隨巢子》、《屍子》、《韓子》、《列子》、《莊子》、《申子》、《慎子》、《燕丹子》、《鬼谷子》、《尹文子》、《公孫文子》,《陸賈新書》、《晁錯新書》、《賈誼新書》、《呂氏春秋》、《淮南子》、《鹽鐵論》、《說苑》、《新序》、《法言》、《太玄經》、《新論》、*(按,《金樓子》五雲:有華譚者亦注《新論》,而世不知)《論衡》、《正論》(崔元始著)、《潛夫論》、《風俗通》、《商君書》、《阮子》、《正部》(王逸撰)、《士緯》(姚信),《通語》(殷基),《抱樸子》、《周生烈子》、《荀悅申鑒》、《仲長統星昌》、《典論》(魏文帝),《魏子》、《人物志》(劉邵)、《任子》(名奕)、《笃論》(杜恕)、《體論》(同上)、《傅子》、《太元經》(楊泉、梁國)、《化清經》、《鄒子》、《成敗志》(孫毓)、《古今通論》(王嬰)、《中論》(徐偉長作,任氏注)、《唐子》(名滂),《秦子》、《梅子》、《物理論》諸書之文。其中《老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有注而未標或出注者之名恐即馬氏自加。《鵑冠子》、《王孫子》存名無文。《慎子》有注而目標滕輔注。《鬼谷子》有注而目標樂壹注。《尹文子》有注而目標劉歆注,則恐非馬氏之筆。《法言》目標李軌弘範注。《太玄經》目標虞翻注而皆無注文。
(36)*(孟、莊)宋·劉敞《公是弟子記》卷一,謂孟子言性善言過其實。卷二謂莫善乎性學求盡性。荀子不知性,楊子不知命,韓子不知道。卷叁謂仁者死生無變乎己,莊、老也過。卷四謂王安石謂性者太極情者五行,情生于性而後有善惡。劉敞評之。永叔問人性善,孔子謂上智下愚不移可乎。劉敞答謂智愚非善惡。永叔曰以人性爲善或惡或混道不可廢,則學者雖毋言性可也。永叔曰極老子之無爲,且將大不爲國,小不爲家,開口而哺,仰人而食而已。劉敞皆有答。(然此人見解陋劣。)
(37)出(孔、孟)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卷一、卷二說《易經》,述焦氏、京氏卦法,李挺之反對法,朱震易圖,虞氏、晁氏旁通卦法,及納甲法、飛伏例、世應例。歐陽子易說,鄭央說等。又卷叁至卷六于詩書禮亦有解說。卷七謂荀慶攻孟則過。乃釋老氏之學之病。惡言理性讀《中庸》,其說亦出“荀子適世之有足說”,也作《本荀說》。孟言性善有苦衷,不能盡倫,則佛然後聖行,不慊于心,則鬼然後神。評韓子原鬼。卷九謂徐幹《中論》诋郭林宗、徐孺子之徒以爲皆聖人之所禁春秋之所誅奸亂盜賊之人。可見其時士尚。後附《孝經說》一卷,《中庸臆說》一卷。(此人亦無見解。)
(38)*(孔、陸、莊)宋·韓滮《澗泉日記》卷中記郭雍有著述解《易》。尹焯爲伊川高弟。程迥有《易解》,陸子壽少理禅學,中年造孔、孟之奧。慶曆間諸公自韓富、歐陽、石介以至王介甫、曾子固、王深甫、王逢原皆守道論學。至東坡諸人便只有憤世疾邪之心,議論利害是非而已。伊川諸儒複專以微言诏世,天下學者始各有偏。魏元履才氣議論在朱晦翁、張南軒上下。晁子止謂列子、王通皆一偏之論。郭子和《易》書,其所長盡見之呂伯恭易音訓,只是呂氏文字。朱元晦本意掃支離有功,廢衆論過。晁子止以《老》說《易》亦非泛然。南軒《論語》、《孟子》解口澤《讀詩記》、《書傳大事記》。晦庵《大學解》、《通書解》皆不可廢者。荀慶以子弓比孔子。司馬光《潛虛》、晁以道《星譜》發明《太玄》。老蘇論《太玄》最中其病。晁以道言王弼深于《老》,《易》則末矣,其于易多假《老子》之旨。卷下謂:子由文字晚年多泥老佛之說。周恭叔時有《老》《莊》與程氏相背之說。
(39)*(孔)宋·王觀國《學林》卷一論《書》今古文及《逸書》。《系辭》作者及田何易。《詩》、《書》序本不在衆篇之首。孔子生卒年月考。叁《易》,叁傳得失。卷二論《春秋左傳》分合得失,汲冢書之僞。阮逸注文中子又作敘篇曲折傅會而爲之說。《後氏曲臺記》釋名。卷七記柳子厚非《國語》,《詩》、《書》、《禮》、《易》衍文。
(40)*(陸、莊)宋劉荀(朱熹同時)《明本釋》記:程伊川、尹和靖、周濂溪、呂與叔、楊龜山、胡安國、張橫渠、張敬夫、邵康節、謝上蔡、張子韶、侯師聖、石守道、胡衡麓、程明道、朱元晦、劉器之、司馬光、胡瑗、範文正、呂居仁、呂原明、範祖禹、王荊公、呂正獻、郭兼山、蘇東坡、朱漢上、計虞慶、歐陽修、陸宣公、富鄭公、陳瑩中、唐文宗、孫泰山、王元之、呂東萊、李文靖、韓魏公、呂伯恭、曾南平、王文正、陳晉公、王沂公、寇萊公、陳述古、士建中、杜祈公、劉摯、杜正獻、王述諸儒之論:格物、窮理、修身、養心、正名分、達人情、立志、節用、不欺、果斷、勇、時、義、安義命,及老、佛與孔同異等。劉荀本人亦時有意見,其中以述程伊川、胡衡麓、邵康節、楊龜山、司馬光之說爲最多。又書未有劉荀論諸儒語錄之得失,而無象山語,實屬怪事。然于此中或保存若幹今所不能見之語在也。又卷上有伊川、橫渠、組徕、明…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