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程伯淳言今儒读书却只闲读了,都无用处。明道见僧饭以为三代盛仪尽在是。张载弟兄二人一时师表关中谓之二张。荀卿因汉宣讳转为孙卿。卷十三:神宗谓司马光迂阔。尹焯师伊川,行高,有奉诏解《论语》行于世。卷十四:邵康节赞王通。李泰伯《潜书》曰:孔子之言满天下,孔子之道未尝行等。陈师道有《春秋索隐》三卷。
(26)*(孟)宋·张误《云谷杂记》卷一云《管子》非特出于仲,后人从而附益其说者有之。唐人论《鹃冠子》不同。司马贞《索隐》不知轻重九府为篇名,又不知轻重篇今存。卷二韩愈论墨自相矛盾。卷三司马光嗜《太玄》,诋《孟子》。苏洵与之正相反。
(27)*(孔)宋王谠《唐语林》卷二云:大历以后专学者有蔡广成《周易》,强蒙《论语》,啖助、赵匡、陈质《春秋》,施士匈《毛诗》,袁彝、仲子陵、韦彤、裴蕴讲《礼》,章庭硅、薛伯高、徐润并通经。建中时熊执易通《易》。
(28)*(孔)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云:欧阳修以系辞非孔子之言诋之甚力。苏子由解诗不用诗序。或本后汉儒林传卫宏作诗序之说。
(29)*(孟)司马光《涑水纪闻》十五云:狂人李戒云:三皇不圣、五帝不圣,自生尼以来惟孔子为圣人耳。孔子没,孟轲以降盖不足言,今日复有明公(即温公)可继孔子者也。余骇惧遽还其书。则此人虽妄亦知乘隙而入者也。一笑。
(30)*(陆、孟、庄)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记:曾南丰论儒者无以导民,故佛家乘阙而来。陈直斋说苏洵《辨奸》似及二程。晦庵极力回护。叶水心云,洛学兴而文字坏。吕氏《文鉴》去取多朱氏,主程抑苏之意故文多遗落。李泰伯不喜孟子。道士褚伯秀有高行,尝集注《庄》、《老》、《列》三子。
*按《知不足斋》本学净名等者,乃李纯甫是。武英殿本缺一页,故致误。然据《知不足斋》本赵秉文亦有《太元解》、《老子解》、《南华指要》。又《知不足斋》本附录李纯甫撰《重修面壁寺记》一文,颇可见其思想之大概。
(31)dc(庄、陆、王)元·刘祈们日潜志》卷一记:赵秉文学净名、庄周解《楞严》、《金刚》、《老》、《庄》,又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号为中国心学,西方文教数十万言,自言庄周而后惟王绩、元结、郑厚与吾此其所学也。雷渊注《易》行于世。卷三记王郁论学孔氏兼佛、老尝欲着书推明孔氏心学,以宋儒见解虽高而经世实用不如东汉。僧性英与之游。卷十三记:《老》、《庄》之书孔、孟不言杨雄、韩愈排之。韩又未论文中子、李翱以为粗有理。司马光论其失,取其长为补传。程伊川则以为其议论尽高,有荀、杨道不到处。
*按《知不足斋》本学净名等者,乃李纯甫是。武英殿本缺一页,故致误。然据《知不足斋》本赵秉文亦有《太元戒》、《老子解》、《南华指要》。又《知不足斋》本附录李纯甫撰《重修面壁寺记》一文,颇可见其思想之大概。
(32)*(陆)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记:欧阳修不喜中说,司马光酷爱之。
(33)*(孔、庄、孟)宋·叶大庆《考古质疑》卷一谓:伏生与子鱼子襄各藏书于壁。鲁共王所得字皆古文,与子鱼子襄不同未知何据。卷二谓:列子足老子弟子,以其书多载老子之言。老子或者生于幽王之前。卷三谓:《列子》大要与《庄子》同,不可以寓言为实。列先于庄,故庄多取其言。刘向以为穆公时人误。公孙龙、宋康王事应如张湛说为后人所增。卷四谓:晏子赠曾子言误。赵襄子不与孔子并世。墨子假托晏子之言以毁孔子。《孔丛子》诘之是。卷五谓:容斋疑《中说》为阮逸所作,盖杜淹所作。文中子世家与薛收事不合。大庆则以为杜淹、王绩之徒有谬,而不可以《中说》为阮作。盖阮宋仁宗朝人。《唐书》皮日休《文中子碑》。刘禹锡《王华庆墓铭序》等皆有《中说》之着目也。然《中说》中王氏子弟如王凝福畴不无附会于其间。王肃注《家语》卤莽。卷六记王圣美难孟子不见诸侯而见梁惠王。《列子》之西极化人即佛,与宜律师所传所谓周穆王时佛法至中国之说合。
(34)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云:六爻如次配六德。欧阳公不信《系辞》,不疑《序卦》。唐刑踌注王弼《周易略例》。卷四记冯道、周颐止帝之惨毒。卷五记黄鲁直、黄几复以为向、郭陷庄周为齐物之书,以为庄周虽名老氏训传,其斩伐俗学以尊黄帝、尧、舜、孔子,自扬雄不足以知之。
(35)出(孔、孟、庄)唐·马总《意林》五卷,节录《鬻子》、《太公金匮》、《太公六韬》、《曾子》、《晏子》、《子思子》、《孟子》、《管子》、《道德经》、《荀庆子》、《鲁连子》、《文子》、《邓析子》、《范子》阴阳历数、《胡非子》、《墨子》、《缠子》、《随巢子》、《尸子》、《韩子》、《列子》、《庄子》、《申子》、《慎子》、《燕丹子》、《鬼谷子》、《尹文子》、《公孙文子》,《陆贾新书》、《晁错新书》、《贾谊新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说苑》、《新序》、《法言》、《太玄经》、《新论》、*(按,《金楼子》五云:有华谭者亦注《新论》,而世不知)《论衡》、《正论》(崔元始着)、《潜夫论》、《风俗通》、《商君书》、《阮子》、《正部》(王逸撰)、《士纬》(姚信),《通语》(殷基),《抱朴子》、《周生烈子》、《荀悦申鉴》、《仲长统星昌》、《典论》(魏文帝),《魏子》、《人物志》(刘邵)、《任子》(名奕)、《笃论》(杜恕)、《体论》(同上)、《傅子》、《太元经》(杨泉、梁国)、《化清经》、《邹子》、《成败志》(孙毓)、《古今通论》(王婴)、《中论》(徐伟长作,任氏注)、《唐子》(名滂),《秦子》、《梅子》、《物理论》诸书之文。其中《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有注而未标或出注者之名恐即马氏自加。《鹃冠子》、《王孙子》存名无文。《慎子》有注而目标滕辅注。《鬼谷子》有注而目标乐壹注。《尹文子》有注而目标刘歆注,则恐非马氏之笔。《法言》目标李轨弘范注。《太玄经》目标虞翻注而皆无注文。
(36)*(孟、庄)宋·刘敞《公是弟子记》卷一,谓孟子言性善言过其实。卷二谓莫善乎性学求尽性。荀子不知性,杨子不知命,韩子不知道。卷三谓仁者死生无变乎己,庄、老也过。卷四谓王安石谓性者太极情者五行,情生于性而后有善恶。刘敞评之。永叔问人性善,孔子谓上智下愚不移可乎。刘敞答谓智愚非善恶。永叔曰以人性为善或恶或混道不可废,则学者虽毋言性可也。永叔曰极老子之无为,且将大不为国,小不为家,开口而哺,仰人而食而已。刘敞皆有答。(然此人见解陋劣。)
(37)出(孔、孟)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一、卷二说《易经》,述焦氏、京氏卦法,李挺之反对法,朱震易图,虞氏、晁氏旁通卦法,及纳甲法、飞伏例、世应例。欧阳子易说,郑央说等。又卷三至卷六于诗书礼亦有解说。卷七谓荀庆攻孟则过。乃释老氏之学之病。恶言理性读《中庸》,其说亦出“荀子适世之有足说”,也作《本荀说》。孟言性善有苦衷,不能尽伦,则佛然后圣行,不慊于心,则鬼然后神。评韩子原鬼。卷九谓徐干《中论》诋郭林宗、徐孺子之徒以为皆圣人之所禁春秋之所诛奸乱盗贼之人。可见其时士尚。后附《孝经说》一卷,《中庸臆说》一卷。(此人亦无见解。)
(38)*(孔、陆、庄)宋·韩滮《涧泉日记》卷中记郭雍有着述解《易》。尹焯为伊川高弟。程迥有《易解》,陆子寿少理禅学,中年造孔、孟之奥。庆历间诸公自韩富、欧阳、石介以至王介甫、曾子固、王深甫、王逢原皆守道论学。至东坡诸人便只有愤世疾邪之心,议论利害是非而已。伊川诸儒复专以微言诏世,天下学者始各有偏。魏元履才气议论在朱晦翁、张南轩上下。晁子止谓列子、王通皆一偏之论。郭子和《易》书,其所长尽见之吕伯恭易音训,只是吕氏文字。朱元晦本意扫支离有功,废众论过。晁子止以《老》说《易》亦非泛然。南轩《论语》、《孟子》解口泽《读诗记》、《书传大事记》。晦庵《大学解》、《通书解》皆不可废者。荀庆以子弓比孔子。司马光《潜虚》、晁以道《星谱》发明《太玄》。老苏论《太玄》最中其病。晁以道言王弼深于《老》,《易》则末矣,其于易多假《老子》之旨。卷下谓:子由文字晚年多泥老佛之说。周恭叔时有《老》《庄》与程氏相背之说。
(39)*(孔)宋·王观国《学林》卷一论《书》今古文及《逸书》。《系辞》作者及田何易。《诗》、《书》序本不在众篇之首。孔子生卒年月考。三《易》,三传得失。卷二论《春秋左传》分合得失,汲冢书之伪。阮逸注文中子又作叙篇曲折傅会而为之说。《后氏曲台记》释名。卷七记柳子厚非《国语》,《诗》、《书》、《礼》、《易》衍文。
(40)*(陆、庄)宋刘荀(朱熹同时)《明本释》记:程伊川、尹和靖、周濂溪、吕与叔、杨龟山、胡安国、张横渠、张敬夫、邵康节、谢上蔡、张子韶、侯师圣、石守道、胡衡麓、程明道、朱元晦、刘器之、司马光、胡瑗、范文正、吕居仁、吕原明、范祖禹、王荆公、吕正献、郭兼山、苏东坡、朱汉上、计虞庆、欧阳修、陆宣公、富郑公、陈莹中、唐文宗、孙泰山、王元之、吕东莱、李文靖、韩魏公、吕伯恭、曾南平、王文正、陈晋公、王沂公、寇莱公、陈述古、士建中、杜祈公、刘挚、杜正献、王述诸儒之论:格物、穷理、修身、养心、正名分、达人情、立志、节用、不欺、果断、勇、时、义、安义命,及老、佛与孔同异等。刘荀本人亦时有意见,其中以述程伊川、胡衡麓、邵康节、杨龟山、司马光之说为最多。又书未有刘荀论诸儒语录之得失,而无象山语,实属怪事。然于此中或保存若干今所不能见之语在也。又卷上有伊川、横渠、组徕、明…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