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家学案

  五家学案

  巨赞法师

  ——如是集之四

  此书集稿始于民国二十四年夏,成于……

  旨趣

  五家学案者:孔子学案、孟子学案、庄子学案、象山学案、阳明学案也。

  参考书目

  津逮秘书

  苏辙道德经注(金陵本)

  四部丛刊续编(商务本)

  说铃

  宝颜堂秘笈(文明书局本)

  涑水纪闻(武英殿聚珍版).

  能改斋漫录(同上)

  云谷杂记(同上)

  唐语林(同上)

  猗觉寮杂记(同上)

  敬斋古今胶(同上)

  意林(同上)

  学林(同上)

  九通(浙江书局本)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扫叶山房本)

  明季稗史(留云居士排字本)

  续藏经(靖国本)

  大藏经(缩印本、径山本、碛砂本)

  浩然斋雅谈(武英殿聚珍本)

  归潜志(同上)

  瓮牖闲评(同上)

  考古质疑(同上)

  公足弟子记(同上)

  项氏家说(同上)

  涧泉日记(同上)

  明本释(同上)

  四部丛刊(商务本)

  四部备要(中华本)

  守山阁丛书

  知不足斋丛书(道光重刻本)

  仇池笔记(商务本)

  茶余客话(商务本)

  南岳总胜集(梁克山房本)

  龙川志略(商务本)

  曾文正公全集

  五家学案(集稿)

  (1)*(孔、孟)宋·罗源陈善所着《扪虱新语》卷一云:“吾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禅宗公案,但今人未尝窥究耳。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足丘也。不知所隐者何事

  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知所乐者何道。孟子曰: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知所喻者何物。此岂区区口耳所能证也哉!《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故子路问事鬼神,又问死。古之达者,类有以知此。至其得力处,曾子病革而易箦,子路临死而结缨,盖于死生之际,其严如此。顾口设教自有先后耳,岂如今之俗学,乃全不考究。以六经为治世语言,至欲求道则以为尽在浮屠氏。呜呼!……”又云:“予旧尝为《中庸说》,谓《中庸》者吾儒证道之书也。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以下一段,恐只是汉儒杂记。……”此外又有关于《易》、《诗》、《论语》、《孟子》等之考证,亦可参考。着者于性命之学似亦少有所见,然以欧阳修比马祖未免头巾气耳。(津逮本)

  (2)*(庄、孔)苏子由《道德经注自叙》卷一云:“有道全者,住黄檗山,南公之孙也。……《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

  顾所从言之异耳。……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方是时也就是汝本来面目。自六祖以来人以此言悟入者大半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全惊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是时余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以示全。全辄叹曰,皆佛说也。”

  (3)*(孔)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云:“唐苏州司户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此后而知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讹脱者凡一百三节。……顷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此罕有其书也。”该随笔仅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之,皆至有理。则此书乃为他日研究《易经》之重要参考书也。(《四续》本)又宋·张端义《贵耳集》云:“尝闻老儒言,汉之《周易》不以乾坤为首卦。然后知杨雄《太玄经》以中孚为首卦,即汉之《易》。”(《津逮本》,(四)同)

  (4)*(孔)宋·叶少蕴《避暑录话》有论及《中庸》儒禅者五六处,其见解较陈善超脱,似尝紧切用过功者,应考。

  (5)*(孔)清·高士奇《天禄识余》上卷云:刘宋散骑常侍戴颐撰《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撰《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中庸》之单行久矣。宋儒以为表章始于二程,非也。”(《说铃》本)

  (6)*(孟)又云:“井田之废,始于管仲作内政已渐坏矣,至秦乃尽坏矣。元陈孚题管仲井诗云: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云烟。平生一勺潢污水,不信东溟浪沃天。可谓阐幽之论。”

  (7)*(孔)王槂《野客丛谈》末云:“释氏但知极高明而不能道中庸,原其学本于和顺、于道德至理于义则违之,故治国不得。”(《宝颜》本,下至(十一)同)

  (8)*(王、陆)明·刘元庆《贤奕》卷一记王阳明遗事二则,语录四则。(耿楚侗语录二则。)卷二记象山遗事二则。又明李豫亨《三事溯真》后附王畿、阳明语录数百字。又明耿定向《先进遗风》卷上记王文成遗事数则。又陈眉公《读书镜》卷八记陆象山事一则。《见闻录》卷三记阳明事一则;卷六记平宸濠秘事一则。

  (9)*(陆)宋·车若水《脚气集》应参考。

  (10)*(孔)明·焦竑《支谈》系参考要籍。尤要于《避暑录》也。祝世禄《祝子小言》亦有一二道着处。又明·唐杞《杂象录》亦可参考。又陈眉公《安得长者言》谓儒佛争辩交浅言深。

  (11)*(孟、庄)陈眉公《狂夫之言》卷三,论井田,卷四论庄子,皆可参考。

  *(自此以前之书,记此五家之说不备,又应重勘)

  (12)*(孔、孟、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刘中垒集(向)》之上、《关尹子》、《晏子》、《子华子》、《列子》、《於陵子序》、《孙卿子后序》及《洪范五行传》,《刘子骏(歆)集》之《上邓析子奏》及《洪范五行传》,《马季长(融)集》之《忠经》,《阮步兵(籍)集》之《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大人先生传》,《嵇中散(康)集》之《释私论》、《养生论》、《答疑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明胆论》,《王文宪(俭)集》之《答陆澄书》、《曲礼问答》、《周易问答》、《孝经问答》,《梁简文帝集》之《请朱异奉述制旨易义表》、《请贺琛奉述毛诗义表》、《谢敕赉中庸讲疏启》,《梁元帝集》之《孝德传序》,《沈隐侯集》之《修定乐书疏》、《辩圣论》,《牛奇章集(弘)》之《请开献书表》、《定乐奏》、《乐定奏》、《定典礼奏》、《明堂议》、;《详定乐议》、《又乐议》;《薛司隶集》之《老氏碑》,皆可参考。

  (13)*(孔)唐李翰《通典序》论儒流之失颇当。杜佑《自序》亦佳。卷四十一略论制礼源流;九十九卷至卷一百四十凡百类论历代礼制,卷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七论乐;卷一百六十三至一百七十论刑,皆可考。

  (14)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5)《通志》卷一《三皇记》前后按论三《易》之肇始。

  (16)*(王)明·夏允彝《幸存录》卷下,谓高忠宪忽睹桃花有悟,从此

  事事有异,并气节之想亦*融矣云云。(按该书论东林党始末及其矫激情形极为详尽正确。)

  (《稗史》本)。

  (17)*(陆)高丽·义天《圆宗文类》卷二十二,沙门净源《策门三道》之《儒释言性》云:“问,专习三藏不见域内之文,偏学六经岂知方外之教

  然则周、孔罕言性命而佛祖之训详矣。且皇唐李习之宗乎

  孟轲谓人性善,杜紫微法乎荀子谓人性恶,皇甫浞稽诸杨雄谓人性善恶混,韩氏又曰上焉者善,下焉者恶,中焉者混。圣宋缙绅如欧阳永叔、章表民、王、陈而下其说非一,孰与吾教合焉

  ”(《续藏》本。)

  (18)*(陆、王)清·彭际清《一乘决疑论》辟二程、张子、朱子、陆子、顾泾阳、胡敬斋、高梁赂八人妄论释教之谬,说来颇中于理,应考。(本同上)。

  (19)*((庄、孔)李肇《国史补》言《庚桑子》非圣贤书。大历以后经术专家。(《津逮》本)

  (20)*(陆)明·无相《法华大意》,口有云:“万物一焉,何假何真

  天地一指,孰足孰非

  《易》谓太极,《华严》谓法界,本教谓法身,世教谓道体,即所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先,意必因我既忘之后时也。—.…又仁者千古圣贤之心也,以之教于万物,则万物活泼泼地,一太极也!以之领于一心,则一心真卓卓然。一毗卢也。……”余文尚多。考(遗珠集·丁)卷十六之评。(《续藏》本,下四项同)

  (21)*(庄)考《绀珠集·甲》附录《破三玄义》。(此中亦有大藏本)

  (22)*(庄)《山家绪余集》卷下《辅行普门子序略释》云:“后世宗尚老、庄之学者,因见老、庄有捶搓仁义灭绝礼乐之说,以谓周、孔名教之道可废。曾不知老、庄岂直捶搓灭绝者。”

  (23)*(孟)《性善恶论》卷一云:“孔子、子思言性而未尝以善恶断。孟子言人性善,出于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孔圣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而荀子好为异论不得不言人性恶。而杨雄又兼二者而有之。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于孔子之论,离性以为三。……要知四子之说唯杨子为近理。子思固尝发其端于《中庸》矣……。”

  (24)*(陆)智圆《闲居编》中有《中庸子传》其自传也。陈寅恪谓其提倡《中庸》,更考。

  (25)*(孔、孟、庄、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云:“庆历以前多守章句、注疏之学。刘原父为《七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荆公修经义盖本于原父。”卷十云“荆公不以退之为是有诗讥之。宋代古文自柳开始,开幕王通续经以经籍有亡其辞者辄补之,自号补亡先生。东坡诋程颐为鏖糟陂里叔孙通等。宋景文言王弼注易直发胸臆不如郑玄等师承有自。刘齐亦有难弼处。王弼传易尊道。李畋着论推崇之。”卷十一:程正叔不欲为闲言语。卷十二:…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甄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