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家学案▪P8

  ..续本文上一页家经文惟费氏易与古文同。礼部《中庸》当互见诸子略之儒家类。儒与名、法其原皆出于一,非若异端。释、老屏去民彝物则而自为一端比也。伊尹、太公、老、庄之徒未必引以为祖。意其着书称述以及假说,问对偶及其人,而后人不辨则以为其人自着。及察不类又以为后人依托。阴阳家者流以及谈天、雕龙其源皆出于《易》。《天下篇》为诸家学术之权衡,具有经纬、条贯,较刘班着录源委尤为秩然。

  (128)*(孔、孟、陆、庄)宋·胡宏《胡子知言》凡:天命、修身、阴阳、好恶、往来、仲尼、文王、事物、纷华、一气、义理、大学、复义、汉文、中原,甚排释氏。杂论经史等而一本之于其迂阔之谈,后附《胡子知言疑义》,乃朱熹、张拭、吕祖谦三人对于《知言》之疑难也。又附《朱子语》有云:“东莱云,《知言》胜似《正蒙》。先生曰,《正蒙》规模大,《知言》小。”可知尔时于此书固皆异常注意者也。则论宋学时于此亦应注意,又:“朱子《跋五峰诗》,国史本传称其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安国之学。张拭师事之。”伍跋云:“是编其讲学之珸。又尝撰《皇王大纪》八十卷,殆以内圣外王之学自任者也……既风节文章具有本末。即一二语偶涉于偏,仍未害于理。”前有张敬夫序云:“足书乃其平日之所自着,言约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是书于论性特详。”此其内容盖可知矣。总之,南宋怪物也。

  (129)*(孔、孟、陆、王、庄)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论《易》古今本体例,又论易三义不取不易义,以程、朱为正。又论爻辞之作,太极图与孔孟合而非出于二氏。利玛窦答虑德园僧莲池二书,颇令结舌。明初尚程、朱,故民风近古,良知说起而议论日新。天启崇祯之间乡塾有读《集注》者,传以为笑。《大全》理性理诸书高阁,而甲申之变至,天启党祸亦邹吉水等自召。荆公父子并好老子,吕惠庆亦作《道德经传》。李彦平遗书云:吉甫读《庄子》,大悟性命之理。钟惺临终命剃染,自定释名曰断残。与唐·杜鸿渐,宋·王旦正相同,皆好异之过。天启中济南盛传吕仙自叙传。《参同契》句读二则,又有乱骂释老之词。按此君学无所长,见则迂僻,若其不取不易义,及以甲申之变归之阳明,可知其于性理一无所知,可恨。此可见清初学风之一般。又卷二吴澄三礼考注,经后人篡改,不可读。其本来面目读吴氏叙可知一二,次有杂论《诗》、《易》、《春秋》、《书》者十余条。《朱子语录》说张忠甫校仪礼有错。《文献通考》载朱子《古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集传》、《集注》十四卷,今皆未见。又泮宫永乐疏引朱子《仪礼经传》图解又自一书。五行配五德始自宋人。《汉文石室图》仲尼弟子别有林放、蘧伯玉、申怅、申觉,《史记》所不载。后李文藻跋有云:“亭林云精于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稷若。所着已刻者《易说略》八卷,《仪礼郑注句读》十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未刻者《诗说略》五卷,《老子说略》二卷,学者多传录《春秋传议》。罗台山为之传载其《天道论》、《中庸论》,《后笃终论》数篇。”伍跋谓其笃守程、朱之说。

  (130)*(孔、孟)清·阮元《诗书古训》六卷,自序云:“万世之学以孔、孟为宗。孔、孟守商周以来诗书古训以为据也……元录《诗书古训》乃总《论语》、《孝经》、《孟子》、《礼记》、《大戴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十经。此十经中引诗书为训者,采系于诗书各篇、各句之下。子史引诗书者多存古训,惟恐不能尽醇,则低写一格,附之于后,以晋为断。”则阮元识见之庸可知。然此实有功于诗书者也。又其子福识云:“家大人撰集十三经经郛,一时所采之书未得详尽。道光十五六年,在京师欲撰诗书古训,将诗书二经提出录成六卷,付门下士毕韫斋校定增删之。”

  (131)*(孔、孟)清·周春《十三经音略》十三卷,非惟辨音而已,如《易》论易韵,易异字,归藏字。《书》:书韵,洪范韵。石经尚书,尚书异字。《诗》:说文引诗,诗异字,毛诗叶音辨正,叶韵有无字。周颂韵,韵补辨正,毛诗古音考辨正,诗本音辨正,诗纪叶音辨正。《三传》:说文弓I左传。《三礼》:说文引周礼,仪礼叶音,说文引礼记,礼记韵,日本礼记。《四书》:论语字句异同,孟子字句异同。《孝经》:参定孝经古今文字,庶人章引经,古文孝经,而于《尔雅》又最详尽。又有《尔雅》直音正误。又云:“坊间新刻《尔雅音图》,假托影宋本,其直音多误,旧有《直音》一书其误较少。因并辨之。我闻开元熊氏勿轩云:自孙氏直音出而释文不复考,今赖有释文尚存,而直音之误可正。”又有引宋人《枫窗小牍》述邢呙无行。前有阮元序先论音学源流(此可考)。次云:“周君此书断断持守,一以字母为归,又复掇拾诸家详审辨读,经学之指归,亦可自此而窥矣。凡例中有云:“向有《尔雅补注》四卷,后增为三十卷,采辑颇广,所以尔雅一门较他经为繁,盖由不忍割爱云,后附大戴礼一卷。因宋时曾以之列为十四经也。”后附上钱公论韵学书,答钱竹汀宫詹书,与卢抱经论音韵书,与邵二云论尔雅双声书,答钱宫詹论呈诗叶韵书,皆有见地,而甚薄亭林、吴才老等。伍跋云:“于顾亭林、阎潜邱、戴东原诸君子诋之几无完肤。然潘稼堂《类音》一书且不必守其师顾亭林之说,而况于松霭乎

  亦考群经音韵必不可废之书矣。”信然。

  (132)*(王、孔)清姚文田《说文声系》伍跋云:“所着有《邃雅堂集》,有《宋诸儒论》谓五代以后,人道不至凌夷者,诸儒之力,至其着述之书,文字之差,不足以为诟病,则文僖固宗法宋儒者,而亦精研于汉学,所着有《易原》、《春秋日月表》及是书。此书自序,谓在证之以经籍之言,然后是非明着,荀执其文而曲为之说,则其弊又失之凿。真通人之论。”然此书足音韵学之作,无关义理。

  (133)*(孔)郑康成撰,郑小同编《郑志》三卷,《提要》云:“郑志三卷,魏·小同撰。小同、元之之孙也。元没之后门人述其问答为八篇,小同编次为十一卷。原本久佚,此亦好古者从诸书辑缀以存郑学之崖略者也。朱子议礼亦折服于此。”钱东垣跋云:“《郑志》是郑君晚年定论。因偕弟绎侗取诸经正义及唐宋说部类书,所引详细校对。”又有钱绎跋,皆足以证明《郑志》之价值者也。按所讨论者为童牛之梏,归妹以须等一百五十余条,皆《易》、《书》、《诗》、《论语》、《三礼》中者,而实亦有弟子互相问答之辞。于此可见汉儒论学之本来面目矣。要籍也。

  (134)*(庄、陆)元·吴澄述《道德真经注》四卷,伍跋云:“草庐之学晚年实本于象山,于朱子颇有微词,于二氏之旨如胶投漆,殊途同归,三教同源之说。”

  (135)*(庄)惠栋《太上感应篇注》自序云:“道家于魏晋以前求仙之本初,未尝有悖于圣人,而求之忠、孝、友、悌、仁、信之间而致力焉,是亦圣人之徒也。”

  (136)*(陆)南宋人物,其惟陈同甫乎

  所上恢复三疏,皆有可观,其隆兴十五年所上疏有云:“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之为何用。宛转于文法之中,而无一人能自拔者。”此诚窥见有宋以来之症结者。(详见《兴亡论》)然而不遇英武之主,二入大狱,终无所成。其后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其学自孟子后惟推王通。尝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杪忽,较理于分寸,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啐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云雷雨,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世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其意盖指朱熹、吕祖谦等云,是终以书生薄之也。然而不切事功者,说理必空疏,魁实可谓为非正道,则又何足以为不及而愧乎

  此陈亮之所以仅为豪杰,而不可以为纯儒乃至贤圣也。

  (137)*(孔、孟)柳宗元《龙城录》谓道士王远知着《易总》十五卷,为雷摄去;与退之、君诲夜坐谈鬼而鬼火至,退之亦动颜。王通谓房玄龄非立忠志,则为乱贼,辅帝者则为儒师。王渐作《孝经义》五十卷。

  (138)*(孔、庄)清·徐大椿豪迈知书,隐于医,有《道德经注》及《阴符经注》。据其道情小注谓:曹慈山(名拣,字楷人,嘉善人)有《孔子逸语》、《婚礼通考》、《筮法正误》。秦味经(名惠田,无锡人)篡修三礼。沈果堂(名彤,字冠云)有《周官禄田考》。又沈井南(字超亭,吴县人)、沈宝砚(名岩,字颖谷,长州人)沈果堂皆为何义门弟子。又何义门手披之书,马秋玉(琯)以重价购藏十归七八。

  (139)*(陆、王)《儒者学佛考》何子培撰,刊于佛学半月刊一二二期以下,记韩愈、柳宗元、李翱、周敦颐、张载、王安石、二苏、刘安世、程颢、谢良佐、游酢、杨时、晁说之、朱熹、陆九渊、真德秀、李之纯、陈白沙、王守仁、赵大洲、屠隆、管志道、金声诸人之事。

  (140)*(王)阳明再传弟子有胡直者,天风之子,着《衡齐》八卷;又《衡庐精舍藏稿》三十卷,《续稿》十一卷;排程、朱,取佛家唯心之说而仍遵良知之说。

  (141)*(孔、王)明陈第着《毛诗古音考》、袱羲图赞》、《读诗拙言》、《屈宋古音译》、《尚书疏衍》、《松轩讲义》、《意言》、《谬言》、《寄心集》诸书(刻入一斋集),薄理学,重考定。顾炎武治学之方法及精神皆自彼而出。

  (142)*(陆)清初李绂《陆子学谱》较梨洲《象山学案》大好。按二十卷,卷一为辨志,求放心,讲明,践履;卷二为定宗仰,辟异学,卷三为读书,为政;卷四为友教,卷五为家学;卷六至卷十五列叙其弟子;卷十六、十七,门人;十八、十九,私淑;卷二十,附录,为宋史本传行状等。

  …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甄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