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經文惟費氏易與古文同。禮部《中庸》當互見諸子略之儒家類。儒與名、法其原皆出于一,非若異端。釋、老屏去民彜物則而自爲一端比也。伊尹、太公、老、莊之徒未必引以爲祖。意其著書稱述以及假說,問對偶及其人,而後人不辨則以爲其人自著。及察不類又以爲後人依托。陰陽家者流以及談天、雕龍其源皆出于《易》。《天下篇》爲諸家學術之權衡,具有經緯、條貫,較劉班著錄源委尤爲秩然。
(128)*(孔、孟、陸、莊)宋·胡宏《胡子知言》凡:天命、修身、陰陽、好惡、往來、仲尼、文王、事物、紛華、一氣、義理、大學、複義、漢文、中原,甚排釋氏。雜論經史等而一本之于其迂闊之談,後附《胡子知言疑義》,乃朱熹、張拭、呂祖謙叁人對于《知言》之疑難也。又附《朱子語》有雲:“東萊雲,《知言》勝似《正蒙》。先生曰,《正蒙》規模大,《知言》小。”可知爾時于此書固皆異常注意者也。則論宋學時于此亦應注意,又:“朱子《跋五峰詩》,國史本傳稱其幼事,楊時、侯仲良而卒傳其父安國之學。張拭師事之。”伍跋雲:“是編其講學之珸。又嘗撰《皇王大紀》八十卷,殆以內聖外王之學自任者也……既風節文章具有本末。即一二語偶涉于偏,仍未害于理。”前有張敬夫序雲:“足書乃其平日之所自著,言約義精,誠道學之樞要,製治之蓍龜也……是書于論性特詳。”此其內容蓋可知矣。總之,南宋怪物也。
(129)*(孔、孟、陸、王、莊)清·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論《易》古今本體例,又論易叁義不取不易義,以程、朱爲正。又論爻辭之作,太極圖與孔孟合而非出于二氏。利瑪窦答慮德園僧蓮池二書,頗令結舌。明初尚程、朱,故民風近古,良知說起而議論日新。天啓崇祯之間鄉塾有讀《集注》者,傳以爲笑。《大全》理性理諸書高閣,而甲申之變至,天啓黨禍亦鄒吉水等自召。荊公父子並好老子,呂惠慶亦作《道德經傳》。李彥平遺書雲:吉甫讀《莊子》,大悟性命之理。鍾惺臨終命剃染,自定釋名曰斷殘。與唐·杜鴻漸,宋·王旦正相同,皆好異之過。天啓中濟南盛傳呂仙自敘傳。《參同契》句讀二則,又有亂罵釋老之詞。按此君學無所長,見則迂僻,若其不取不易義,及以甲申之變歸之陽明,可知其于性理一無所知,可恨。此可見清初學風之一般。又卷二吳澄叁禮考注,經後人篡改,不可讀。其本來面目讀吳氏敘可知一二,次有雜論《詩》、《易》、《春秋》、《書》者十余條。《朱子語錄》說張忠甫校儀禮有錯。《文獻通考》載朱子《古禮經傳通解》二十叁卷,《集傳》、《集注》十四卷,今皆未見。又泮宮永樂疏引朱子《儀禮經傳》圖解又自一書。五行配五德始自宋人。《漢文石室圖》仲尼弟子別有林放、蘧伯玉、申怅、申覺,《史記》所不載。後李文藻跋有雲:“亭林雲精于叁禮,卓然經師吾不如稷若。所著已刻者《易說略》八卷,《儀禮鄭注句讀》十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職注》一卷。未刻者《詩說略》五卷,《老子說略》二卷,學者多傳錄《春秋傳議》。羅臺山爲之傳載其《天道論》、《中庸論》,《後笃終論》數篇。”伍跋謂其笃守程、朱之說。
(130)*(孔、孟)清·阮元《詩書古訓》六卷,自序雲:“萬世之學以孔、孟爲宗。孔、孟守商周以來詩書古訓以爲據也……元錄《詩書古訓》乃總《論語》、《孝經》、《孟子》、《禮記》、《大戴記》、《春秋叁傳》、《國語》、《爾雅》十經。此十經中引詩書爲訓者,采系于詩書各篇、各句之下。子史引詩書者多存古訓,惟恐不能盡醇,則低寫一格,附之于後,以晉爲斷。”則阮元識見之庸可知。然此實有功于詩書者也。又其子福識雲:“家大人撰集十叁經經郛,一時所采之書未得詳盡。道光十五六年,在京師欲撰詩書古訓,將詩書二經提出錄成六卷,付門下士畢韫齋校定增刪之。”
(131)*(孔、孟)清·周春《十叁經音略》十叁卷,非惟辨音而已,如《易》論易韻,易異字,歸藏字。《書》:書韻,洪範韻。石經尚書,尚書異字。《詩》:說文引詩,詩異字,毛詩葉音辨正,葉韻有無字。周頌韻,韻補辨正,毛詩古音考辨正,詩本音辨正,詩紀葉音辨正。《叁傳》:說文弓I左傳。《叁禮》:說文引周禮,儀禮葉音,說文引禮記,禮記韻,日本禮記。《四書》:論語字句異同,孟子字句異同。《孝經》:參定孝經古今文字,庶人章引經,古文孝經,而于《爾雅》又最詳盡。又有《爾雅》直音正誤。又雲:“坊間新刻《爾雅音圖》,假托影宋本,其直音多誤,舊有《直音》一書其誤較少。因並辨之。我聞開元熊氏勿軒雲:自孫氏直音出而釋文不複考,今賴有釋文尚存,而直音之誤可正。”又有引宋人《楓窗小牍》述邢呙無行。前有阮元序先論音學源流(此可考)。次雲:“周君此書斷斷持守,一以字母爲歸,又複掇拾諸家詳審辨讀,經學之指歸,亦可自此而窺矣。凡例中有雲:“向有《爾雅補注》四卷,後增爲叁十卷,采輯頗廣,所以爾雅一門較他經爲繁,蓋由不忍割愛雲,後附大戴禮一卷。因宋時曾以之列爲十四經也。”後附上錢公論韻學書,答錢竹汀宮詹書,與盧抱經論音韻書,與邵二雲論爾雅雙聲書,答錢宮詹論呈詩葉韻書,皆有見地,而甚薄亭林、吳才老等。伍跋雲:“于顧亭林、閻潛邱、戴東原諸君子诋之幾無完膚。然潘稼堂《類音》一書且不必守其師顧亭林之說,而況于松霭乎
亦考群經音韻必不可廢之書矣。”信然。
(132)*(王、孔)清姚文田《說文聲系》伍跋雲:“所著有《邃雅堂集》,有《宋諸儒論》謂五代以後,人道不至淩夷者,諸儒之力,至其著述之書,文字之差,不足以爲诟病,則文僖固宗法宋儒者,而亦精研于漢學,所著有《易原》、《春秋日月表》及是書。此書自序,謂在證之以經籍之言,然後是非明著,荀執其文而曲爲之說,則其弊又失之鑿。真通人之論。”然此書足音韻學之作,無關義理。
(133)*(孔)鄭康成撰,鄭小同編《鄭志》叁卷,《提要》雲:“鄭志叁卷,魏·小同撰。小同、元之之孫也。元沒之後門人述其問答爲八篇,小同編次爲十一卷。原本久佚,此亦好古者從諸書輯綴以存鄭學之崖略者也。朱子議禮亦折服于此。”錢東垣跋雲:“《鄭志》是鄭君晚年定論。因偕弟繹侗取諸經正義及唐宋說部類書,所引詳細校對。”又有錢繹跋,皆足以證明《鄭志》之價值者也。按所討論者爲童牛之梏,歸妹以須等一百五十余條,皆《易》、《書》、《詩》、《論語》、《叁禮》中者,而實亦有弟子互相問答之辭。于此可見漢儒論學之本來面目矣。要籍也。
(134)*(莊、陸)元·吳澄述《道德真經注》四卷,伍跋雲:“草廬之學晚年實本于象山,于朱子頗有微詞,于二氏之旨如膠投漆,殊途同歸,叁教同源之說。”
(135)*(莊)惠棟《太上感應篇注》自序雲:“道家于魏晉以前求仙之本初,未嘗有悖于聖人,而求之忠、孝、友、悌、仁、信之間而致力焉,是亦聖人之徒也。”
(136)*(陸)南宋人物,其惟陳同甫乎
所上恢複叁疏,皆有可觀,其隆興十五年所上疏有雲:“書生之智,知議論之當正,而不知事功之爲何物:知節義之當守,而不知形之爲何用。宛轉于文法之中,而無一人能自拔者。”此誠窺見有宋以來之症結者。(詳見《興亡論》)然而不遇英武之主,二入大獄,終無所成。其後益勵志讀書,所學益博。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于杪忽,較理于分寸,以積累爲工,以涵養爲正,啐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雲雷雨,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世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其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雲,是終以書生薄之也。然而不切事功者,說理必空疏,魁實可謂爲非正道,則又何足以爲不及而愧乎
此陳亮之所以僅爲豪傑,而不可以爲純儒乃至賢聖也。
(137)*(孔、孟)柳宗元《龍城錄》謂道士王遠知著《易總》十五卷,爲雷攝去;與退之、君誨夜坐談鬼而鬼火至,退之亦動顔。王通謂房玄齡非立忠志,則爲亂賊,輔帝者則爲儒師。王漸作《孝經義》五十卷。
(138)*(孔、莊)清·徐大椿豪邁知書,隱于醫,有《道德經注》及《陰符經注》。據其道情小注謂:曹慈山(名揀,字楷人,嘉善人)有《孔子逸語》、《婚禮通考》、《筮法正誤》。秦味經(名惠田,無錫人)篡修叁禮。沈果堂(名彤,字冠雲)有《周官祿田考》。又沈井南(字超亭,吳縣人)、沈寶硯(名岩,字穎谷,長州人)沈果堂皆爲何義門弟子。又何義門手披之書,馬秋玉(琯)以重價購藏十歸七八。
(139)*(陸、王)《儒者學佛考》何子培撰,刊于佛學半月刊一二二期以下,記韓愈、柳宗元、李翺、周敦頤、張載、王安石、二蘇、劉安世、程颢、謝良佐、遊酢、楊時、晁說之、朱熹、陸九淵、真德秀、李之純、陳白沙、王守仁、趙大洲、屠隆、管志道、金聲諸人之事。
(140)*(王)陽明再傳弟子有胡直者,天風之子,著《衡齊》八卷;又《衡廬精舍藏稿》叁十卷,《續稿》十一卷;排程、朱,取佛家唯心之說而仍遵良知之說。
(141)*(孔、王)明陳第著《毛詩古音考》、袱羲圖贊》、《讀詩拙言》、《屈宋古音譯》、《尚書疏衍》、《松軒講義》、《意言》、《謬言》、《寄心集》諸書(刻入一齋集),薄理學,重考定。顧炎武治學之方法及精神皆自彼而出。
(142)*(陸)清初李绂《陸子學譜》較梨洲《象山學案》大好。按二十卷,卷一爲辨志,求放心,講明,踐履;卷二爲定宗仰,辟異學,卷叁爲讀書,爲政;卷四爲友教,卷五爲家學;卷六至卷十五列敘其弟子;卷十六、十七,門人;十八、十九,私淑;卷二十,附錄,爲宋史本傳行狀等。
…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