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家学案▪P7

  ..续本文上一页16)*(孔、孟)清·翁方纲《经义考补正》乃补正朱竹坨之《经义考》也,实与丁小疋、王聘珍合作,所补正之子目为《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诸书之古今注解。又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版着录通说之考校,实朱氏之功臣,亦治经所必考之书也。

  (117)*(五家)焦豌《国史经籍志》五卷,着录其时见存之书统于四部,每一类后如易类书类等,后皆附志源流。如《易》类后有云:“商瞿受《易》孔子五传至田何,一以象数为宗,至王弼说出阴阳占筮皆诋为术数,而《易》晦矣,学者执经与谱不复导其源本谓学易可乎。”皆必须参考。又况其所着录颇有非今日所有,稽古右文寻源别流者所应知者也。然其分列颇有未经披览而鲁莽从事者。章学诚讥其识见不逮有以哉。后附纠谬,纠《汉艺文志》、《隋经籍志》、《唐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宋艺文志》、《崇文总目》、《郑樵艺文略》、《晁氏读书志》、马端临《经籍考》诸书中类次书籍之谬。

  (118)*(王)清·戴震《绪言》三卷,乃戴氏言理之书也。伍氏跋云:“《汉学师承记》称先生训学者强恕以去私,学问以去蔽。又云: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所以作原善之书也云云。实与是书相衷。又《国朝儒林传稿》谓先生言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理义明,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理义非他存乎典事制度者也。其言殆为是书之缘起。”按该书言理气、天命实体、性善等,辟宋明儒者之说,尤以陆、王为甚。而谓同于释氏,足故屈解佛法,妄肆诋毁,以后当详究力辟之。

  (119)*(孔、孟)钱大昕《教类》广采经史解释、分释、注释言,乃至释虫、释兽,读之异者,文之异者,乃至字形相涉之伪者等二十二门列叙之。于小学大有裨益者也,盖足补《尔雅》、《释名》等之所未备也。

  (120)*(孔、陆)清·胡渭《易图明辨》十卷,详引古说并附其意以辨:河图、洛书、五行、九宫、周易参同契、先天太极、龙图、易数钩隐图、启蒙图书、先天古易、后天之学、卦变、象数流弊等之正伪,破朱氏、邵氏等说以复古《易》之本来面目,故万斯同、阮元皆亟称之。阮序谓毛西河全集中河图洛书原舛编,廷堪凌氏以为不若此详备也。胡氏自序故略言易学源流经变。

  (121)dc(孔、盂)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六卷,引古今说以正注疏之误,或为疏通证明。计《论语》八十八条,又附记撰《论语》、古《论语》,《论语》策、《论语》逸篇、《学》,《庸》二十三条,附记郑氏《学》、《庸》目录,古本《大学》、石经《大学》、二程《大学》定本、《孟子》一二一条,附记《孟子》逸篇、《孟子》逸句,后又记说四书人物遗事自孔子、颜回以下乃至神农、张仪等凡一四二则。又类记四书所载人物杂事凡六十六则,亦有功四子之书也。曾钊及伍氏跋又为补正数条。

  (122)*(五家)钱牧斋《绛云楼书目》,陈景云为之注,除注出撰人卷数等,外间及着者事迹及内容之批评及真伪之考证等,然皆甚略。曹溶序谓:“牧斋所收必宋元版本,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虽《苏子美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中,烬有孤本。”陈景云则何焯门人也。又钱曾《述古堂藏书目》虽亦以四部而分列,门类大烦《提要》讥之。伍氏跋谓:“《读书敏求记》戴其最佳之本,此其藏书总目,盖遵王书多得自牧翁,后又售于泰兴季氏,则是编与《绛云楼书目》、《季苍荑藏书目》读之,亦可以略知聚散源委。”云云,则亦参考之要书也。

  (123)*(王)清·王晫《今世说》取《世说》体例,叙当时名士言行,颇可藉以窥见清初士夫之风尚学识,又略叙每人事迹。《提要》讥之盖以其自身之言行人书中也。伍氏跋谓:“丹麓实游扬声气以博盛名。”云云,似不必。

  (124)*(孔)宋·许洞《虎钤经》曾钊跋谓:“许氏着《春秋释函》五卷,又《演玄》十卷。

  (125)*(陆)宋·胡寅《叙古千字文》,黄灏注,自太和纲组,二仪肇分,而唐虞夏商以及于宋后则有谓:“庄老虚谈,佛释空谛,申韩惨刻,朱翟偏蔽,篆籀末习,词章小技,探赜钩隐,涵养精粹,连理制事。”云云。虽为小学历史颂本,而实迂酸之至。故朱熹跋云:“实有春秋经世之志,至于发明道统,又于本章深致意焉。”按胡寅、文定安国之如何不类其父也。

  (126)*(庄)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谓《吕览》、《淮南》乃两家宾客割裂诸子持捣记传而成。秦以前书多佚,无从对勘,即以今传《文子》一书校之,遭其割裁者十之七八,又故移徙前后倒乱次序以掩饰一时耳目。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魏·王泰着《括地志》等尽然。

  (127)*(五家)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论四部制作源流,颇具卓识,而为时代所限不免迂疏,尤以论理处颇多酸腐夹杂之病。然其天分甚高,明人情世故,辨是非邪正处颇有可取者。惜通达不逮成就毕竟不大耳。《易教》、《书教》、《诗教》、《经解》、《原道》、《原学》、《朱陆释通》、《浙东学术》诸篇,治国故者所不能不精熟者也。今略记余所需要者如次:卷一谓:佛氏之学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较诸子百家为尤盛,其本原出于《易》教。其异于圣人者舍事物而别见道尔。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像《易》教也。邹衍侈言天地,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政典礼教也。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其他杨、墨尹文之言皆于物曲人宦得其一致不自知为六典之遗也。《论语》记曾子之后则成于战国时明矣。《鬻子》、《晏子》后人所托。《管子》记管氏言行,则习管氏法所缀辑也。学问有主即是立,不尽如朱子肌肤筋骸之束而已。荀、庄皆出子夏门人,今之所谓经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卷二孔子、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成以行道。孔子尽道以明教,符节吻合不复有毫末异同之致,故尊孔不在授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伊川论禹、稷粗于颜子。朱子又以二程与颜、孟比长短,盖门户之见。退之谓道德为虚位者,道德之衰也。夫子所言无非性与天道,而未尝着表之曰此性此天道,恐人舍器而求道也。宋儒曰工文害道,是见疾在脏腑遂欲并脏腑而去之。苏氏之学出于纵横,其所长者揣摩世务切实近于有用,而所凭以发挥者策论。王氏致良知即孟子之遗言,良知曰致固不遗功力矣,世儒以良知为讳,无亦惩于末流之失。王伯厚考《论语》所记夫子之言多有所本,古书或有伪托不尽可凭。要之古人引用成说不甚拘别。夫子之言见于诸家称述。诸家不无真伪之参,而子思、孟子之书所引精粹之言亦多出《论语》所不载“。韩非载李斯驳议。《庄子》让王渔父,苏氏以《庄》为伪托,非伪也,为庄氏之学者所附益尔。柳氏以《晏子》为墨者之言非晏子为墨,为墨者述晏子事以名其书。《吕氏春秋》为一代之典要。刘安托于道家之支流。苏洵、郑樵讥司马班之割裂盗袭,不通文理之论也。商瞿五传至田何、施孟、梁邱皆何弟子。然自何而上未尝有书,则三家之《易》皆悉本于田何以上之口耳之学。

  卷三谓:自命陆、王以攻朱者固伪陆、王。即自命朱以攻陆、王者亦伪陆、王,同一门户而陆、王有伪朱无伪者,空言易而实学难也。是则朱子之流别优于陆、王也。程子见谢上蔡多识经传,便谓玩物丧志,毕竟与孔门一贯不似。

  卷四谓:夫子曰:丧欲速贫等有为而言,不可泥文辞。庄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进取之狂也。

  卷五谓:郑樵无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独断之学,君子于斯有取。马端

  临无独断之学,而《通考》不足以成比次之功。智既无取,而愚者取其类例易寻,喜其论说平相与称之,而不知着作源流之无似此。浙东学术虽出婺源,然自三衷之流多宗陆氏,而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至阳明揭良知与朱牾。蕺山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不合不牾。梨洲出蕺山之门,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祖望犹宗陆而不背朱。毛西河发明良知之学,而门户之见不免太过。浙西亭林宗朱而与浙东互相推服,故并行不悖。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晋人崇尚元风糟粕六艺。十六国生灵涂炭转咎清谈之灭礼教诚探本之论。朱子解诗其弊为不学之徒援以诱无知士女为逾闲荡检无复人禽之别。钟嵘《诗品》能推源流,最为有本之学,实非论诗家所及。《外篇》卷六谓:韩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苏轼之纵横家、王安石之礼家。

  卷八谓:戴东原修《汾州府志》以名僧入古迹类,盖贱僧不可以为人也。章氏斥以为无识怪妄甚足。而伍氏跋引顾亭林论师道推崇一时,师友自以为不如,而讥其斥戴氏为修养未纯。此实陋儒之见,不足以语大方者也。是则是非则非,何修养之纯不纯乎

  又《校仇通义》三卷,非惟辨明制作之源流而已,尤详于诸家学术及载籍之开合出入,其子目为《原道》、《宗刘》、《互着》、《别裁》、《辨嫌名》、《补郑》、《校仇条理》、《着录残逸》、《藏书》、《补校汉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纺误校汉志》、《汉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兹亦记其需要者如下:卷一云:由刘向之旨以博求古今之载籍,则着录部次辨章流别将以折衷六艺,宣明大道不徒甲乙纪数之需。名家不传而颜氏《匡谬》,邱明《兼明》之类经解中有名家矣。墨家自汉无传,而老氏贵啬,释氏普度之类,二氏中有墨家矣。王安石法家,荀、庄皆子夏门人,(按此二条与上说异。)去圣未远。

  卷二韩婴《诗传》引荀卿《非十二子》无讥子思、孟子之文。卷三费、高二家之易不着汉志,非不立学官而实无章句。晁氏考定古易,以彖象文言杂八卦中自费直始因罪其变古,不知艺文后序,谓刘向校施、孟、梁邱诸…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甄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