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家学案▪P6

  ..续本文上一页00)*(孔、孟、陆)宋·王得臣《麈史卷》中记:令狐先生着《易疏精义》、《晋年统纬》、《世摁》、《乐要注》、《默书》等。李翱作《易诠》论八卦之性,古今不及。学者多宗孙明复《春秋尊王发微》。陈襄非计用章之左氏说。李泰伯晚着《李氏常语》大斥孟子。又辨《论语》子路问荷笤丈人,《孟子》滕文公问为国,论陈仲子有错简。程伯淳曰义无对。

  (101)*(孔)清·张昭文《广释名》二卷,自释天以至释丧制凡二十七项。本刘熙而依类广之,引逸书至百二十种,前有赵怀玉序略考刘书源流及附翼之作。又凡例十二项辨引书真伪及二书得失,次援引书目名,应与书录对勘或有孤本,则亦小学中应参考之书也。

  (102)*(孔、孟)论孔子应悉依《论语入《论语》之所结集中虽有时代先后不同,然既皆标子曰,纵有不尽出孔子之口亦必不离其衷。又不然亦必不与孔子相违。盖结集非一人之事,势不能以一人之私意增损之者。《中庸》只可云子思之学说,虽有深契《论语》之说,决不能指为孔子之说者也,渭以佛家之例称之。《论语》是经,《中庸》、《孟子》则论也。

  (103)*(朱、庄)清·郑方坤补《五代诗话》卷六引《闽小纪》,《敬业堂诗注》谓朱文公之号考亭,乃因唐末黄子棱之望考亭为号。卷九记羽士诗中有杂引吕岩、钟离权、刘元英、杜光庭、陈搏之遗闻轶事,于中可以略见道土源流。(以下至(134)皆《粤雅堂丛书》本)

  (104)dc(王)明·庄元臣《叔苴子》六卷,内编言道德性命之理,外编言治乱兴衰之事。伍崇曜跋云:“议论特警特往往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视明代子部杂家之属有过之无不及,闲沿二氏宗旨而以儒理附会之。所云三教同源者,至昔孔子辙迹遍于天下一条,扬老而抑孔,尤不可为训。然此殆前明陋习,一时从风而靡,亦不独忠甫然矣。又如秦始皇李斯庙食未可废云云。孟子安知不列冯道于柳下云云,均骇听闻。”可以见其面目之斑矣。然其说理论事类皆腐谈,书呆子村学究之见识。伍氏以为警辟过矣。

  (105)*(王)明·李介《天香阀随笔》卷二谓:阳明贺宁王寿后,闻变饰词以返舟吉安驰檄金兵,计道途之远近而知其伪也。是故私见未融。

  (106)*(孔、陆)元揭俣斯《揭文安公文粹》卷二《严先生碑》谓:宋严肃着《朴山易说》十四卷,为时所重。《何先生墓志铭》谓:“元·何中、吴澄为其表兄,着《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二卷,《通书问》一卷等,门人潘懋汇刻之。

  (107)*(孔)元·杜本编《谷音》前有元《杜本传》谓:着《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学者称清碧先生。

  (108)*(孔)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谓:元末魏德刚学于杨廉夫,着《春秋左氏传类编》十二卷。杨为之序谓求经统要,会其事之本末无翻阅之厌。

  (109)*(孔、孟、庄、陆、王)明·焦蛇《焦氏笔乘》卷一记:伊川高弟赵颜子之子孝孙劝李彦平读《论语》。释屡空,不改其乐闻一知十,有若无。申枨,梅鷟日:古文尚书十六篇尽汉儒伪作,约诸经论孟中语饼窃其字句而缘饰之。唐郭京《周易举正》云云,已见前(3)。司马贞解商君开塞书误。《子夏易说》、《希夷易说》举隅,飞遯,家食,不事王侯解。佛典中亦有解佛语,惠净以佛理解释《庄子》,论性引贺场云:水静是性,动则是情,剥李习之灭情复性,钟会四本论。耿子庸说孔子虚灵洞彻远胜传注。孤山注《楞严》性觉本觉与诚明明诚合。黄干于朱子之丧服加麻经。李彦平说一念不动是尽心。卷二释庄子未成心为真性虚圆,佛典解庄火传薪谓非神尽于一生。庄注无如向说。郭仅注《秋水》、《至乐》两篇。《庄子》外篇杂篇多假托。文中子见地甚高。宋咸作驳中说近于替说。诸家记孔子生卒年月抵捂神农、黄帝皆作《易》。纪瞻云无极乃指理言。庄子在太极先不为老其证,不然太极为理在太极先者复何物

  自天台师偕道秣陵以来奋兴于学者不少,李维明、杨道南为其魁。程大昌《诗议》十七篇中谓诗有南雅颂、无困风。马端临说《诗序》不可废。朱子有目为淫者自作非。杨子云始末辨胡正甫作,以后人之责为诬。卷三记天台先生知天说。王汝止(艮)超悟于鱼盐之中,以悟性为宗,格物为要,故从之游者往往简易直捷。赵口学为墓铭序其始末尚详。董沄晚造阳明闻良知之说,就弟子列年六十七矣,又与法聚结莲结于海门精庐。许相庆为墓志。孟子非受业子思,乃子思之门人。耿子庸言集义,义袭为孟子、告子学术之辨。李彦平读《老子》出生入死章悟游戏生死之道。卷四记郭登《左传解》可与杜预争衡。赵沩谦有《易学提纲》、《造化经论图》、《周易图释》、《续史断》等三百余卷。宋濂遣子受学。朱子解经于圣贤大旨,未暇提掇口粗微语,辄恐其类禅而以他说解之。赵孟静谓其啬于言而勇于争论,有说甚多。又谓墨本于禹,扬本黄、老,孟子辟之太过。孟子之宗持志养气,义即子思之中和。朱子不得子思意云云。罗近溪言仁孝无分,牿亡,人不知而不愠,讽张江陵,答林时誉谓子贡到老不信夫子。吴幼清、王伯安论尊德性道学问。朱子不免为俗学。嘉定后朱门末学之弊更甚。卷六夏英公字书。杨用修字书及制、,古逸经集略,《本草》、《三坟》、《山海经》、《三略》、《六韬》、《尔雅》、《左传》、《汲冢周书》、《子华子》、《苍颉篇》、《列仙传》(七十四人出佛经伪),或摹古书而伪作或以己意而妄增。后伍氏跋引沈景倩《野获编》谓其与刘泌水晋川并推李卓吾为圣人。慧亦以为焦氏说理犹数瞢昧。盖天分不高自不免笼统糊涂耳,又浮泛。又卷六说《说文》引孔子言甚多,班固以为皆宗师仲尼以重其言。郑元、贾逵、杜预、刘向、班固、刘熙多不得制意之意,例甚多。又《续笔乘》卷一解《论语》、《中庸》、《孟子》又引耿在伦、李渐庵、汪伯玉、王刚中、杨敬仲、薛君采语,皆有佛家胎息,然亦应参考。卷二支谈三篇大约皆论孔佛不二之旨,多宗门华严家言,余如前说。卷三颜师古于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原。佛典引韩诗外传二段今本俱无。秦人焚书而书存,汉儒穷经而经绝。诗六亡篇本无其词,《书逸篇》仲尼之时已无。亢仓子、唐王士源作。元吾邱衍作《乘祷杌》。刘炫造《鲁史记》、《连山易》,孝弟仁之本原是人字,古人作人故。据《王勃集序》知《文中子》非伪书。吴文正《而书叙录》辩今古文以成朱子之志。子思、孟柯发明《论语》,列、庄注《道德经》。王弼合彖象系词于经文非其初。唐宋贡举拘泥经说,尤以朱注为甚。罗整庵父训子有方。赵子昂亦斥古文尚书。唐顾篆论《易》。卷四朱子以范浚心箴载于《孟子集注》,又有性论二篇见地超然,宋儒所罕见。朱子《周易本义》还古易之旧。成化间俗儒合之今不见原文。宋人谓晁说之亦分之甚是。逸诗集略,《论语》今古文论。卷五《月令》非出《吕氏春秋》,而出周书第七卷,故足周公所作。李彦乎、程伯淳等句读经籍可考。龟山不轻解《易》,《说文》引经之异。

  (110)*(孔、陆)元·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记:伪学事实亦为宋亡之一助。卷下记朱实大云:碧梧所集经传书,直斋又有《易解》、《系辞录》、《史钞0。韦居《九流钞》。姚敬处《耻堂易肤说》。高耻堂《易说》、《诗书解》。伊川注易多置不满宣仁之私说。

  (111)*(孔、孟、陆)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记:胡安定事略。卷四记:荆公修三经义。张懂、顾棠与焉。孙载有《易释解》五卷。王苹程门高弟,与门人陈长芳、杨邦弼讲学震泽,杨龟山等皆推让之,着《论语集解》、《古今语说》等。卷六记,伊川曾孙咏之修县庠,张无垢为作记。李彦公谓周公亦坐禅,自知死期,有《易说》、《语孟说》。

  (1l2)*(孔)宋·钱易《南部新书》甲卷记:韦觊着《易蕴》。丙卷记:李肇有《经史目录》。

  (113)*(孔、陆)清·汪永《古韵标准》乃研究诗经韵之最佳书,卷首例言《诗韵举例》,举连句韵、间句韵、隔韵、通韵等。又谓朱子《四子经书训诂》之韵悉宗吴才老韵补,本文四卷依韵目释《诗经》之韵,故为参考要籍。任氏跋谓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毛传多转音等三条,有足与是书相发明者云云。

  (1l4)*(陆)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谓:元代程学盛于南,苏学盛于北。蔡松年、赵秉文之属皆苏氏支裔。元遗山起党、赵之后始不尽为苏氏余波,开启百年后文士之脉。又云:金人尊苏不独文,士夫无不沾丐一得。然大约于气概用事未能深入底蕴。又云宋南渡后,程学行南,苏学行北。南宋之学精于考证,如郑渔仲、马贵与以及王深宁等,至元虞文靖本学庐之理学,择文章之雅言,自北宋欧、苏以后老于文学者定推此一人。

  (115)*(孔、孟、庄、陆)宋·苏籀记《滦城遗言》谓:(<宅子))高于《孟子》二三等。仲尼令邱明作传,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十六为夏商周论今见于古史,二十作《诗传》,《东坡易解》蒙卦是辙说,暮年于义理无所不悟。吕吉甫、王子韶皆解三经并字说。介甫专行其说,王、吕由此矛盾。张文定死而复苏言所见地位清高,得不做宰相气力。读《易》谓有合讨论处甚多。东坡有《中庸论》三篇,谓庄子得其心,子由悟悦禅定,东坡自以为谈佛不如子由。按该书所记,又有当时诸公遗言遗行,颇应参考。伍氏跋引《提要》讥苏籀归美秦桧无所不至。又引《朱子语录》苏叔党(过、籀之叔)父事梁师成。然梁师成既自称东坡遗腹子,待苏过如亲弟兄,已又何得甘受人之父事,此朱子前后矛盾处,故朱竹坨跋《斜川集》称其门户之见,而《宋稗类钞》记晦翁曾孙浚札贾秋壑称万拜时人谓为朱万拜矣。故朱子之行事有不足取者,斥为伪学有以哉。

  (1…

《五家学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甄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