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0)*(孔、孟、陸)宋·王得臣《麈史卷》中記:令狐先生著《易疏精義》、《晉年統緯》、《世摁》、《樂要注》、《默書》等。李翺作《易诠》論八卦之性,古今不及。學者多宗孫明複《春秋尊王發微》。陳襄非計用章之左氏說。李泰伯晚著《李氏常語》大斥孟子。又辨《論語》子路問荷笤丈人,《孟子》滕文公問爲國,論陳仲子有錯簡。程伯淳曰義無對。
(101)*(孔)清·張昭文《廣釋名》二卷,自釋天以至釋喪製凡二十七項。本劉熙而依類廣之,引逸書至百二十種,前有趙懷玉序略考劉書源流及附翼之作。又凡例十二項辨引書真僞及二書得失,次援引書目名,應與書錄對勘或有孤本,則亦小學中應參考之書也。
(102)*(孔、孟)論孔子應悉依《論語入《論語》之所結集中雖有時代先後不同,然既皆標子曰,縱有不盡出孔子之口亦必不離其衷。又不然亦必不與孔子相違。蓋結集非一人之事,勢不能以一人之私意增損之者。《中庸》只可雲子思之學說,雖有深契《論語》之說,決不能指爲孔子之說者也,渭以佛家之例稱之。《論語》是經,《中庸》、《孟子》則論也。
(103)*(朱、莊)清·鄭方坤補《五代詩話》卷六引《閩小紀》,《敬業堂詩注》謂朱文公之號考亭,乃因唐末黃子棱之望考亭爲號。卷九記羽士詩中有雜引呂岩、鍾離權、劉元英、杜光庭、陳搏之遺聞轶事,于中可以略見道土源流。(以下至(134)皆《粵雅堂叢書》本)
(104)dc(王)明·莊元臣《叔苴子》六卷,內編言道德性命之理,外編言治亂興衰之事。伍崇曜跋雲:“議論特警特往往欲以機鋒言下醒人,視明代子部雜家之屬有過之無不及,閑沿二氏宗旨而以儒理附會之。所雲叁教同源者,至昔孔子轍迹遍于天下一條,揚老而抑孔,尤不可爲訓。然此殆前明陋習,一時從風而靡,亦不獨忠甫然矣。又如秦始皇李斯廟食未可廢雲雲。孟子安知不列馮道于柳下雲雲,均駭聽聞。”可以見其面目之斑矣。然其說理論事類皆腐談,書呆子村學究之見識。伍氏以爲警辟過矣。
(105)*(王)明·李介《天香閥隨筆》卷二謂:陽明賀甯王壽後,聞變飾詞以返舟吉安馳檄金兵,計道途之遠近而知其僞也。是故私見未融。
(106)*(孔、陸)元揭俣斯《揭文安公文粹》卷二《嚴先生碑》謂:宋嚴肅著《樸山易說》十四卷,爲時所重。《何先生墓志銘》謂:“元·何中、吳澄爲其表兄,著《易類象》二卷,《書傳補遺》十卷,《通鑒綱目測海》二卷,《通書問》一卷等,門人潘懋彙刻之。
(107)*(孔)元·杜本編《谷音》前有元《杜本傳》謂:著《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學者稱清碧先生。
(108)*(孔)清·厲鹗《東城雜記》卷上謂:元末魏德剛學于楊廉夫,著《春秋左氏傳類編》十二卷。楊爲之序謂求經統要,會其事之本末無翻閱之厭。
(109)*(孔、孟、莊、陸、王)明·焦蛇《焦氏筆乘》卷一記:伊川高弟趙顔子之子孝孫勸李彥平讀《論語》。釋屢空,不改其樂聞一知十,有若無。申枨,梅鷟日:古文尚書十六篇盡漢儒僞作,約諸經論孟中語餅竊其字句而緣飾之。唐郭京《周易舉正》雲雲,已見前(3)。司馬貞解商君開塞書誤。《子夏易說》、《希夷易說》舉隅,飛遯,家食,不事王侯解。佛典中亦有解佛語,惠淨以佛理解釋《莊子》,論性引賀場雲:水靜是性,動則是情,剝李習之滅情複性,鍾會四本論。耿子庸說孔子虛靈洞徹遠勝傳注。孤山注《楞嚴》性覺本覺與誠明明誠合。黃幹于朱子之喪服加麻經。李彥平說一念不動是盡心。卷二釋莊子未成心爲真性虛圓,佛典解莊火傳薪謂非神盡于一生。莊注無如向說。郭僅注《秋水》、《至樂》兩篇。《莊子》外篇雜篇多假托。文中子見地甚高。宋鹹作駁中說近于替說。諸家記孔子生卒年月抵捂神農、黃帝皆作《易》。紀瞻雲無極乃指理言。莊子在太極先不爲老其證,不然太極爲理在太極先者複何物
自天臺師偕道秣陵以來奮興于學者不少,李維明、楊道南爲其魁。程大昌《詩議》十七篇中謂詩有南雅頌、無困風。馬端臨說《詩序》不可廢。朱子有目爲淫者自作非。楊子雲始末辨胡正甫作,以後人之責爲誣。卷叁記天臺先生知天說。王汝止(艮)超悟于魚鹽之中,以悟性爲宗,格物爲要,故從之遊者往往簡易直捷。趙口學爲墓銘序其始末尚詳。董沄晚造陽明聞良知之說,就弟子列年六十七矣,又與法聚結蓮結于海門精廬。許相慶爲墓志。孟子非受業子思,乃子思之門人。耿子庸言集義,義襲爲孟子、告子學術之辨。李彥平讀《老子》出生入死章悟遊戲生死之道。卷四記郭登《左傳解》可與杜預爭衡。趙沩謙有《易學提綱》、《造化經論圖》、《周易圖釋》、《續史斷》等叁百余卷。宋濂遣子受學。朱子解經于聖賢大旨,未暇提掇口粗微語,辄恐其類禅而以他說解之。趙孟靜謂其啬于言而勇于爭論,有說甚多。又謂墨本于禹,揚本黃、老,孟子辟之太過。孟子之宗持志養氣,義即子思之中和。朱子不得子思意雲雲。羅近溪言仁孝無分,牿亡,人不知而不愠,諷張江陵,答林時譽謂子貢到老不信夫子。吳幼清、王伯安論尊德性道學問。朱子不免爲俗學。嘉定後朱門末學之弊更甚。卷六夏英公字書。楊用修字書及製、,古逸經集略,《本草》、《叁墳》、《山海經》、《叁略》、《六韬》、《爾雅》、《左傳》、《汲冢周書》、《子華子》、《蒼颉篇》、《列仙傳》(七十四人出佛經僞),或摹古書而僞作或以己意而妄增。後伍氏跋引沈景倩《野獲編》謂其與劉泌水晉川並推李卓吾爲聖人。慧亦以爲焦氏說理猶數瞢昧。蓋天分不高自不免籠統糊塗耳,又浮泛。又卷六說《說文》引孔子言甚多,班固以爲皆宗師仲尼以重其言。鄭元、賈逵、杜預、劉向、班固、劉熙多不得製意之意,例甚多。又《續筆乘》卷一解《論語》、《中庸》、《孟子》又引耿在倫、李漸庵、汪伯玉、王剛中、楊敬仲、薛君采語,皆有佛家胎息,然亦應參考。卷二支談叁篇大約皆論孔佛不二之旨,多宗門華嚴家言,余如前說。卷叁顔師古于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討析申熟必暢本原。佛典引韓詩外傳二段今本俱無。秦人焚書而書存,漢儒窮經而經絕。詩六亡篇本無其詞,《書逸篇》仲尼之時已無。亢倉子、唐王士源作。元吾邱衍作《乘禱杌》。劉炫造《魯史記》、《連山易》,孝弟仁之本原是人字,古人作人故。據《王勃集序》知《文中子》非僞書。吳文正《而書敘錄》辯今古文以成朱子之志。子思、孟柯發明《論語》,列、莊注《道德經》。王弼合彖象系詞于經文非其初。唐宋貢舉拘泥經說,尤以朱注爲甚。羅整庵父訓子有方。趙子昂亦斥古文尚書。唐顧篆論《易》。卷四朱子以範浚心箴載于《孟子集注》,又有性論二篇見地超然,宋儒所罕見。朱子《周易本義》還古易之舊。成化間俗儒合之今不見原文。宋人謂晁說之亦分之甚是。逸詩集略,《論語》今古文論。卷五《月令》非出《呂氏春秋》,而出周書第七卷,故足周公所作。李彥乎、程伯淳等句讀經籍可考。龜山不輕解《易》,《說文》引經之異。
(110)*(孔、陸)元·周密《志雅堂雜鈔》卷上記:僞學事實亦爲宋亡之一助。卷下記朱實大雲:碧梧所集經傳書,直齋又有《易解》、《系辭錄》、《史鈔0。韋居《九流鈔》。姚敬處《恥堂易膚說》。高恥堂《易說》、《詩書解》。伊川注易多置不滿宣仁之私說。
(111)*(孔、孟、陸)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二記:胡安定事略。卷四記:荊公修叁經義。張懂、顧棠與焉。孫載有《易釋解》五卷。王蘋程門高弟,與門人陳長芳、楊邦弼講學震澤,楊龜山等皆推讓之,著《論語集解》、《古今語說》等。卷六記,伊川曾孫詠之修縣庠,張無垢爲作記。李彥公謂周公亦坐禅,自知死期,有《易說》、《語孟說》。
(1l2)*(孔)宋·錢易《南部新書》甲卷記:韋觊著《易蘊》。丙卷記:李肇有《經史目錄》。
(113)*(孔、陸)清·汪永《古韻標准》乃研究詩經韻之最佳書,卷首例言《詩韻舉例》,舉連句韻、間句韻、隔韻、通韻等。又謂朱子《四子經書訓诂》之韻悉宗吳才老韻補,本文四卷依韻目釋《詩經》之韻,故爲參考要籍。任氏跋謂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毛傳多轉音等叁條,有足與是書相發明者雲雲。
(1l4)*(陸)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謂:元代程學盛于南,蘇學盛于北。蔡松年、趙秉文之屬皆蘇氏支裔。元遺山起黨、趙之後始不盡爲蘇氏余波,開啓百年後文士之脈。又雲:金人尊蘇不獨文,士夫無不沾丐一得。然大約于氣概用事未能深入底蘊。又雲宋南渡後,程學行南,蘇學行北。南宋之學精于考證,如鄭漁仲、馬貴與以及王深甯等,至元虞文靖本學廬之理學,擇文章之雅言,自北宋歐、蘇以後老于文學者定推此一人。
(115)*(孔、孟、莊、陸)宋·蘇籀記《灤城遺言》謂:(<宅子))高于《孟子》二叁等。仲尼令邱明作傳,吾爲《春秋集傳》乃平生事業,十六爲夏商周論今見于古史,二十作《詩傳》,《東坡易解》蒙卦是轍說,暮年于義理無所不悟。呂吉甫、王子韶皆解叁經並字說。介甫專行其說,王、呂由此矛盾。張文定死而複蘇言所見地位清高,得不做宰相氣力。讀《易》謂有合討論處甚多。東坡有《中庸論》叁篇,謂莊子得其心,子由悟悅禅定,東坡自以爲談佛不如子由。按該書所記,又有當時諸公遺言遺行,頗應參考。伍氏跋引《提要》譏蘇籀歸美秦桧無所不至。又引《朱子語錄》蘇叔黨(過、籀之叔)父事梁師成。然梁師成既自稱東坡遺腹子,待蘇過如親弟兄,已又何得甘受人之父事,此朱子前後矛盾處,故朱竹坨跋《斜川集》稱其門戶之見,而《宋稗類鈔》記晦翁曾孫浚劄賈秋壑稱萬拜時人謂爲朱萬拜矣。故朱子之行事有不足取者,斥爲僞學有以哉。
(1…
《五家學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